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
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
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必自愈。
少阴病,下利,若利自止,恶寒而蜷卧,手足温者,可治。
少阴病,恶寒而蜷,时自烦,欲去衣被者可治。
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
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
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
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
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
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
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者死。
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蜷,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
少阴病,六七日,息高者,死。
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主之。
甘草二两
右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半夏(洗,辛温) 桂枝(去皮,辛热) 甘草(炙,甘平)以上各等分
以上三味,各别捣筛已,合治之,和,服方寸匕,日三服。若不能散服者,以水一升,煎七沸,内散两方寸匕,更煎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
少阴病,下利,主之。
甘草(炙,甘平) 枳实(破,水渍炙干,苦寒) 柴胡(苦寒) 芍药(酸微寒)
右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痢。
悸者,加桂枝五分。
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
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
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主之。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
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
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
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
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急温之,宜。
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
《伤寒论》相关章节:
- ……
- 卷第五
-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第八
-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九
- 卷第六
-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十
-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当前内容)
-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 卷第七
-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证并治第十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