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疮病
湿疮是一种以渗出、瘙痒为主要表现的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
本病根据其发病部位和皮损形态的不同,而有不同名称,如发于耳部的称旋耳疮;发于阴囊的称肾囊风;发于四肢肘、膝弯曲部的称四弯风;发于乳头的称乳头风;发于脐部的称脐疮;皮损以丘疹为主的称血风疮;浸淫全身,滋水较多的称浸淫疮等。男女老幼均可发病。根据病程可分急性、亚急性、慢性三类。其特点是:皮损呈多形性,对称分布,剧烈瘙痒,有渗出倾向,反复发作,易演变为慢性等。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湿疹。
[病因病机]
本病多由禀赋不耐,饮食不节,如过食辛辣刺激荤腥动风之物,脾胃受损,脾失健运,湿热内蕴,复感风邪,内外邪相搏,风湿热客于肌肤而成。急性者以湿热为主;亚急性者多与脾虚湿恋有关;慢性者多与脾虚湿蕴、血虚风燥有关。湿邪重浊黏腻,易与热交结,故发病后多缠绵难愈,或反复发作。
西医学认为,本病主要为变态反应性疾病。其发生与过敏体质,外界的各种物理、化学、药物、羊毛羽毛及等刺激,以及精神紧张、劳累、感染病灶、消化不良、胃肠疾患、肠寄生虫病、内分泌功能失调、神经功能障碍等,均可引起本病的发生。
【诊断]
本病不论男女老幼均可罹患,可发于人体的任何部位,多见于禀性不耐(过敏性体质)之人。
1.急性湿疮
发病较急,以头面、耳后、手足、外阴、肛周等处多见,初起多进行性加剧,皮损多呈对称性和多形性,边界不清,有复发或发展成慢性倾向。
皮损初起潮红,继则在潮红的基底上出现粟粒大小的丘疹、丘疱疹、水疱,常密集成片,可因搔抓、摩擦等使水疱破裂,形成糜烂,滋水淋漓,浸淫四窜,渗液干燥后结痂。.自觉瘙痒剧烈,搔抓、烫洗、饮酒、辛辣食物等均可使皮损及瘙痒加剧,重者可影响睡眠。
2.亚急性湿疮
常由急性湿疮未能及时治疗,或台疗护理不当,病程迁延所致。也有发病即为亚急性者。皮损较急性轻,以丘疹、结痂、鳞屑为主,仅有少量水疱和糜烂。自觉剧烈瘙痒,夜间尤其严重。
[鉴别诊断】
1.接触性皮炎
与急性湿疮鉴别。接触性皮炎有较明确的接触过敏史,好发于接触或暴露部位,皮损以红斑、水疱为主,边界清楚,去除病因易愈,愈后不接触则不再复发。
2.牛皮癣
与慢性湿疮鉴别。牛皮癣多发于颈项、四肢伸侧、尾骶等易摩擦部位,皮损为典型的苔藓样变,阵发性瘙痒,皮损倾向干燥,搔抓后易出血。
[预防与调护】
1.忌食辛辣、虾、蟹、羊肉、牛肉、狗肉、牛奶、酒类等动风助火、碍脾生湿之物,以及易致病情加重的有关食物。
2.避免刺激性药物,忌用热水或肥皂水烫洗,忌搔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