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性食物中毒----含高组胺的鱼类

  毒理

  鱼类在高温环境下较长时间保存时,被脱羧酶活性强的细菌(如摩根变形杆菌、组胺无色菌)及其他具有组胺酸脱羧酶的细菌污染后,在弱酸的条件下鱼肉中组胺酸脱羧基而产生组胺,当组胺蓄积到一定量时就具致毒作用,摄入组胺量超过100mg时,即可引起。

  临床表现

  (1)潜伏期10分钟至3小时。

  (2)中毒表现:面部潮红、头痛头晕口干、咽部灼热感、咽下困难、胸闷气急心跳加快,全身皮肤发红、发痒,并起,口唇灼热肿胀,结膜充血恶心呕吐腹部不适及等。一般情况下症状在12小时内消失。重者可发生、呼吸困难血压下降。原有支气管哮喘等病史者,可导致病情复发或中毒症状较重。

  处理

  1.症状较重者可予以催吐、洗胃。

  2.予抗组胺类药如异丙嗪25~50mg肌内注射;苯茚胺(抗敏胺)25~50mg,每日3次。

  3.症状重者可用氢化可的松100~200mg或苯茚胺25~50mg,每日3次。地塞米松10~20mg加入10%葡萄糖液500ml中静脉滴注。

  4.病情较重者,应予以静脉补液,防治酸碱、电解质失衡,并可在补液中加入大剂量维生素c等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