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贮存铁量减少,血红蛋白合成不足而引起的低色素小细胞性贫血,为小儿营养性贫血中最常见的一种疾病。临床以面色少华或萎黄,指甲苍白为特征。多发生在6个月至3岁的婴幼儿。本病不仅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严重者还影响其行为智力以及对疾病的抵抗力。本病属中医“血虚”范畴,根据贫血的轻重程度,又分属于“萎黄”“黄胖”“疳病”“虚劳”等症中。
诊断思维
1.辨病思维
(1)诊断要点(全国小儿血液病座谈会稍作修改)
①低色素性贫血:6个月至6岁血红蛋白<llOg/L,一14岁<120g/L;红细胞形态呈低色素表现;MCV<:80f真m,MCH<26pg,MCHC<31%。
②有明显的缺铁病因和表现。
③血清铁<60ug/dl。
④转铁蛋白饱和度<15%,TIBC>320ug/dll
⑤骨髓铁粒幼细胞<15%,红细胞外铁明显减少或消失。
⑥FEP>50teg/dl(全血)或 FEP/Hb>4. 5ug/g 。
⑦血清铁蛋白<16ng/L。
⑧铁剂治疗有效。
符合第①条和②一⑧条中任何两条以上者,可确诊为缺铁性贫血。
(2)鉴别诊断:小儿营养不良性贫血属于中医“萎黄”范畴。萎黄应与黄疽相鉴别,二者的区别应从病因病机及临床主证上加以鉴别。萎黄的病因多为小儿脾常不足,或偏食少食,或病后失调,或母乳清稀不足,未能及时添加辅食,或虫积食滞等,均可导致脾胃虚弱,水谷不能化生精微而滋生气血,或失血、病后气血亏损,不能滋养肌肤,以致肌肤萎黄无光。而黄疸的病因为感受湿热邪毒,从表人里,脾失健运,不能输泄湿热之邪,湿热交蒸于肝胆,不能外i泻,以致肝失疏:泄,胆汁外溢,浸淫肌肤,而出现皮肤发黄;若患儿素体脾胃阳虚,湿从寒化,阻滞中焦,胆液被阻,溢于令、肤而发黄。总以皮肤发黄为特点,而有别于贫血引起的皮肤萎黄。
2.辨证思维 营养性贫血一般按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进行辨证,如贫血轻,没有自觉症状时,可根据化验指标进行养血方药治疗或调整饮食;若出现血虚症状,就根据中医的望、闻、间、切四诊进行辨证分型。小儿贫血的病因较为复杂,应详细询问病史,了解喂养情况、饮食结构、生长发育史、生活环境卫生状况,是否有钩虫等寄生虫感染;虽然小儿贫血是一种慢性虚损性疾病,临床以虚证为多,但也常兼夹食积、积;同时要辨轻重,病程短,证属脾胃虚弱或心脾两虚者病情较轻,病久不愈,累及肝肾,出现脾肾阴虚或脾肾阳虚者病情较重。
治则思维
本病是一种慢性虚损性病症,其发生的原因较多,临证首先要辨明病因,区别脏觼、气血、阴阳虚损的主次,抓住病机本质,分清轻重缓急。一般来说,贫血轻者,没有自觉症状,应根据临床实验室检查指标进行养血补血方药治疗或调整饮食;若有明显血虚症状者,多责之于脾胃失调,运化失健,治疗应健脾和胃;若贫血时间过长,影响生长发育,或为早产儿,先天禀赋不足者,多为脾肾两虚,当宜补肾填精,培元固本,不可过于温燥,以防更耗阴血。对于虚实夹杂者,当视虚实之主次轻重,或先祛实后补虚,或祛邪扶正兼施。
辨证治疗,注重脾胃。《灵枢·决气篇》曰:“中隹專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可见脾胃是血液生化之源,后天之本,小儿生理特点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脾常不足,因此在运用滋腻补血之味时,要时时顾护脾胃,总以补而不滞,补不碍胃为安。补血的同时兼以益气,补阴的同时注意补阳,使气血阴阳相互资生而源泉不竭,不可拘于血虚导补其血。
疗效评定
1.治愈 症状、体征消失,实验室检查正常。
2.好转 症状及体征改善,实验室检查好转
3.未愈 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均无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