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湿热病-中焦湿热
中焦湿热 湿热病人中焦,往往热盛阳明则恶热汗出,湿蔽清阳则胸痞昏重,湿邪内盛则舌苔白腻,湿热交蒸则苔黄舌红,是湿热病进人中期的表现,也是整个湿热病变过程中的重点。上焦湿热,为时短暂,很快即转入中焦,由表人里。这时临床特征,一是热象开始明显起来,早晨发热轻,下午发热重,恶寒现象相对减轻,I为湿热之邪已经人里,由卫到气的标志;二是由于脾为湿困,运化失职,故胃肠症状特别明显,消化功能受损亦较严重,如不饥纳少,肠鸣便溏,胸痞腹胀更甚,肌肉四肢脾所主,故此时身重肢困比上焦湿热阶段也更明显;三是病程长,病势缠绵,变化小,传变慢,其证数周数月很少变化,此即叶桂所说“在一经不移”,而俞根初更细致地描述为“初起头痛身热恶寒无汗,体痛肢懈,脘闷恶心,口渴或不渴,午后较重,胃不欲食,大便或秘或溏,色如红酱,溺黄浊而热,继则如疟疾,但寒热模糊,不甚分明,或皮肤隐隐见疹,或红或白,甚或但热不寒,热甚于夜,夜多谵语,辗转反侧,烦躁无奈,或呕或呃,天明得汗,身热虽退,而胸腹之热不除, 日日如是。速则三四候即解,缓则五七候始除”;四是病情表现复杂,既可寒多热少,也可壮热憎寒或寒热模糊。但是邪气终究不是从阳化热,就是从阴化寒,或者深入脏腑,而使病情发展加重,出现变局。
中焦湿热由于病情复杂,治疗未得要领,往往缠绵难愈,如能及时正确治疗,亦常迅速霍然告愈。治疗原则只有一个,那就是化湿。因为中焦湿热各种症情出现的因素,皆由湿邪所致,故化湿也就成为治疗的中心。常用方剂如或加减。因为蒿芩中的陈皮、半夏、茯苓,中的草果、厚朴等均为化湿之品。亦常在此类方中加入藿香、苍术、佩兰等,也是出于这一目的。
此外,痰湿同源,故一般湿热之证,大多兼痰。因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中焦湿热蕴蒸成湿,可以上蒸于肺,出现咳嗽痰多,咳吐不爽,宜用加减,杏仁、生薏苡仁清肺止咳,半夏化痰,、通草利湿,白豆蔻、厚朴芳香化浊。也有痰核结于颈腋不消者,可加用以消散。甚至出现湿痰蒙蔽清窍,耳聋不聪,表情淡漠,反应迟钝,或者处于半明半昧状态者,则用菖蒲郁金寿加减,以石菖蒲、广郁金、瓜蒌、浙贝母、等除痰开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