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食泄泻,降胃升脾
伤食泄泻由于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气不主升清,胃气失于降浊,清浊不分,乱于肠道所致。此种泄泻多见于能食体壮之小儿,也有胃强脾弱体气不足者。但不论其体质强弱,均应以消食导滞为主。
例:吴某,男,2岁。体质素壮,食量较大,近因恣食厚味,伤脾胃,以致食积不化,上腹痛(拒按),哭闹即泻,日数行,质稀,味如败卵。嗳噫食臭,温温发热,舌苔黄厚,脉滑实,治以消食导滞,运脾和胃。
处方:整枳壳1枚(开水磨汁冲服,头人煎),焦山楂6克,炒麦芽6克,连翘4. 5克,莱菔子3克,茯苓6克,炒薏苡仁6克,炙鸡内金2. 4克(研末和服),通草2.4克,干荷叶1角。1剂。
二诊:药后矢气频频,泻虽减而腹部胀甚,舌苔黄腐,脉仍实。示宿食业已下行,应因势利导,化滞通腑,勿谓泻不宜通也。
处方:焦山楂9克,炒3克。共研细末(过筛),加糖(适量)调如糊状,顿服。
三诊:药后得厚便2次,中有完谷未化,量多,其气酸臭。午后泻止,热退,腹软,腐苔尽退。今宿食已去,脾胃初和,仍宜健胃和中。处以30克,每日2次,每服5克,开水化服,并嘱节制饮食可矣。
【按】伤食泄泻,病因是食阻中焦,脾不能运,因而消食运脾就成为治疗本病的大法。本例一诊用磨枳壳、山楂、麦芽、莱菔子、鸡内金、荷叶运脾磨胃,结清热,茯苓、薏苡仁、通草健脾利水。二诊因宿食下行,乃投山楂、牵牛子末降胃以升脾,是宗《金匮要略》“宿食在下当用下法”之旨。 三诊运用资生以固脾胃,是深得治泻之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