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论治
(腹中窄狭附)
人身背为阳,腹为阴。中脘属太阴,小腹左右属厥阴,脐腹正中属少阴、冲任。经论寒痛十一条,热痛一条,寒热痛二条,血虚痛一条,此泛言猝痛,而腹痛该之矣。其症有暴痛久痛,实痛虚痛,有痛在气分血分,在腑在脏,在经络之辨。凡暴痛非热,久痛非寒;虚痛喜按,实痛拒按。痛在气分者,攻注不定;在血分者,刺痛不移。痛在腑者,脉多弦滑;在脏者,脉多沉微。初痛邪在经,久痛必入络。经主气,络主血也。感寒腹痛者,气滞阳衰,喜热手按,脉沉迟,治在温中。香砂去白术。感寒呕痛者,气虚兼痰,脉弦滑,治在健运。去白术。气滞兼食者,腹中有一条扛起,利后痛减,脉沉滑,治在消导。香砂加神曲、麦芽,或。寒气滞痛,兼胀满者,治在温通。加砂仁,去泽泻。胃虚肝乘,吐酸浊者,治在辛泄。。伤寒腹急痛,阳脉涩,阴脉弦,治在甘缓。。
太阴寒痛,自利脉沉,。厥阴寒痛,肢厥脉细,。少阴寒痛,四肢沉重,咳呕下利,脉沉细,。外感兼宿食,或中暑霍乱吐泻,、。胸腹绞痛,上不得吐,下不得泻,名干霍乱,脉沉伏,急以烧探吐,再服藿香。火郁痛,时作时止,热手按而不减,脉洪疾,,或加栀、苍、连、芍、郁金。热厥痛,时作时止,。七情气郁,攻冲作痛,、。
理气不应,脉芤涩,痛如芒刺,为血郁,。血虚腹痛,饥劳必甚,加桂、枣、。气血虚寒,腹痛脉微,按之温之必稍缓,、。当脐 痛,审系肝脾络血痧结,加归须、桃仁、。若肾虚任脉为病,加龟板。凡痛久必入血络,非香燥可劫,治宜宣络。加归须、桃仁、生鹿角。死血痛,由血络阻痹,加苏木、红花。积聚痛,由宿有 瘕,去大黄、牵牛,加郁金。有热,,跌伤痛,由血瘀胁腹,。酒积痛,由湿热阻滞,曲 丸。小腹满痛,由经闭血滞,去硝黄,加延胡索、香附。思伤脾气, 结悸痛,去白术。怒伤肝火,痞结刺痛,,或。虫痛时作时止,有块梗起,口吐清水,唇有红点,脉乍大乍小,、加减。疝气痛,必引睾丸,香橘散、。肠痈痛,身皮甲错,小便如淋,腹皮急,按之濡右左,足屈者大小,肠痈。牡丹皮饮、十味。中恶腹痛,霍乱吐利,。大抵腹痛,寒淫为多,热淫为少,以阴寒尤易阻塞阳气也。腹痛气滞者多,血滞者少,理气滞不宜动血,理血滞则必兼行气也。古谓痛则不通,通则不痛,故治痛大法,不外温散辛通,而其要则初用通腑,久必通络,尤宜审虚实而施治者矣。
〔腹中窄狭〕《医通》云∶肥人乃是湿痰留滞,气不升降,当行气燥湿。、为主。瘦人乃是阴虚火旺,熏蒸脏腑,当降火开郁。、为主。肥人腹中辘辘有声,须作痰治,。
气虚者,加人参。
阴弦腹痛,细小紧急,皆腹痛。濡滑为痰饮,短滑为宿食。芤涩为死血,沉伏为气滞。尺脉紧,脐下痛。
弦急,,痛甚者,脉必伏。大为病久,细小而迟者易治;实大坚疾,紧数浮长者,难治。大痛而喘,人中黑者,死。阴弦或紧,宜温,沉弦滑实,可下。
〔健运〕香砂六君汤 加木香、砂仁。
〔消导〕香砂 见本卷头痛。
〔消导〕 见二卷痰饮。
〔温通〕排气饮 见三卷积聚。
〔辛泄〕吴 见三卷呕吐。
〔甘缓〕小 桂 芍 姜 草 枣 饴
〔少阴〕 见二卷喘。
〔霍乱〕 见一卷中风。
〔和解〕 见一卷暑。
〔火郁〕 见本卷心痛。
〔痰热〕 夏 陈 苓 草
〔热厥〕金铃 见三卷郁。
〔气郁〕 见二卷咳嗽。
〔行气〕 见二卷哮,此去人参,加枳实、木香、白酒磨,名五磨饮。
〔血郁〕 见本卷心痛。
〔和营〕芍药 芍 草 脉缓伤水,加桂枝、生姜。脉洪伤气,加黄 、大枣。脉涩伤血,加当归。
〔血虚〕 见三卷关格。
〔气血〕 见二卷咳嗽。
〔络瘀〕 见本卷胃脘痛。
〔补阴〕六味丸 见一卷中风。
〔宣络〕 旋复 新绛 葱
〔通瘀〕桃仁 见一卷疫症。
〔积聚〕木香 见三卷积聚。
〔热积〕 连翘 (各五钱) 山楂 阿魏(各一两) 醋煮阿魏糊丸,下。
〔跌伤〕 见二卷吐血。
〔伤脾〕 见二卷劳瘵。
〔痞结〕 见二卷劳瘵。
〔肝火〕左金丸 黄连 吴萸
〔虫动〕 见三卷呕吐。
〔蛔厥〕 见三卷呕吐。
〔疝痛〕 楂肉(一两) 川楝子 茴香(盐水炒) 枳实 茅术 香附 山栀(姜汁炒)
青皮(醋炒。各五钱) 吴萸(三钱) 为末,每服五钱。
〔肠痈〕 见本卷胃脘痈。
〔肠痈〕 见一卷肺痈。
〔中恶〕 见一卷中风。
〔六郁〕越 见三卷郁。
〔利湿〕 术 朴 陈 草
〔降火〕 见一卷火。
〔除痰〕二术二陈汤 见二卷痰饮。
夏氏 当脐 痛,触寒屡发,痛来饮食都废,神色清减,脉虚弦。据述服和肝调气不应,数年前曾以鸦片烟脚为丸,服下痛止。夫鸦片能行下体经络,此症明系血络阻滞为患,况痛久入络,宜辛温以通之。若但如、四磨饮仅开气分。昔贤谓经主气,络主血,不分经络,安能应手。用当归须(酒拌)、延胡、小茴(酒焙)、新绛、桃仁(研)、旋复花(绢包煨),服效。
薛 寒热咳嗽,数日后小腹掣痛,疑为肠痈。诊脉浮弦,全不沉数,乃络虚气聚,非肠痈也。用杏仁、栝蒌、茴香、橘核、当归、延胡(俱酒焙)、木瓜,二服全瘳。
沈氏 冬寒小腹瘕聚,左胁撑痛,上攻胸背,大小便不通,胀闷欲绝,汤饮不下,兼发寒热,脉短涩,宜先导其瘀滞,古云痛则不通也。枳壳、桃仁(各二钱)、浓朴(姜制)、青皮(麸炒各七分)、延胡(酒炒)、归尾(酒润。各钱半)、苏梗、郁李仁(各二钱)、沉香(磨汁三分),二服痛定,二便通调,惟左胁偶一隐痛。原方去桃仁、归尾、苏梗、延胡,加郁金、香附,沉香改木香,仍磨汁冲服。又将煎剂挫为细末,服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