痞满论治

《类证治裁》在线阅读中医内科书籍在线阅读

心下满而硬痛,为结胸;满而不痛,为痞。痞则闭而不开,满则闷而不舒。病在胸膈气分,而外不胀急,但不知饥,不欲食,脉缓弱,或虚弦。不宜过用消耗,重损元气。

经云∶太阴所至为痞满。《保命集》曰∶脾不能行气于肺胃,结而不散,则为痞。伤寒之痞,从外之内,故宜苦泄。杂病之痞,从内之外,故宜辛散。治伤寒热痞,用苦寒药,。治伤寒阴阳不和而痞,兼用寒热药,三黄加。治伤寒阴盛阳虚而痞,则辛甘药多,而苦寒药少。半夏甘草生姜

二黄治伤寒心下痞,关上脉浮。治伤寒心下痞,复恶寒汗出。去名,治伤寒热痞。治胸满而呕。治胃虚气逆。治胁有水气。痞虽虚邪,然表气入里,热郁于心胸之分,必用苦寒为泻,辛甘为散,诸所以寒热互用也。杂病痞满,亦有寒热虚实之不同,如胃口寒滞停痰痞闷者,辛温泄浊。,或加丁香。饮食寒凉,伤胃致痞者,温中化滞。

和胃煎加楂肉麦芽砂仁、或,脾胃阳微,胸不清旷者,辛甘理阳。。中气久虚,精微不化者,升清降浊。加猪苓泽泻。《医通》曰∶升、柴从九地之下而升其清,苓、泻从九天之上而降其浊,所以交否而为泰也。脾虚失运,食少虚痞者,温补脾元。,。胃虚气滞而痞者,行气散满。,或,食滞未除作痞者,专消导。,或、。食滞既消,脾气受伤者,宜调补。、。心脾郁结而成痞者,调其气。、。暴怒伤肝,气逆而痞者,舒其郁。。肺失肃降。痰热阻痞者,清理上焦。去五味甘草,加豆豉栝蒌山栀竹茹枇杷叶枳壳。气闭化热,不食便秘者,辛润开降。蔻仁、杏仁麻仁栝蒌仁贝母竹茹石斛郁金,或。热邪里结,恶心中痞者,苦酸泄降。去参、甘、枣,加枳、芍、乌梅。暑邪阻气,热渴满闷者,暑邪面垢脉虚,胸闷脘痞。辛凉清上。、加桔梗、竹茹、杏仁茯苓、、郁金汁。湿邪阻气,呕恶胸痞者,湿邪头胀,舌白不饥,脘痞恶心,脉缓。甘淡渗湿。加芦根茯苓、杏仁、薏仁、通草、藿梗、半夏、蔻仁、或。寒热往来,胸胁痞满者,和解半表半里。加枳、桔、栝蒌皮。噎膈痞塞,乃痰与气搏,不得宣通。痰为气激而升,气为痰腻而滞,故痞塞而成噎膈也。、。痰挟瘀血,成窠囊,作痞,脉沉涩,日久不愈,惟悲哀郁抑之人有之,宜从血郁治。桃仁红花丹皮香附降香苏木、、童便

痞满脉候

脉弦急而滑,胸骤痞,乃肝气与食滞所成,为实;脉弦,或沉涩,或虚大无力,气口为甚,此脾胃受伤为虚,寸口脉沉滑迟滑,为有滞。

附方

〔热痞〕 大黄黄芩,名三黄泻心汤。

〔恶寒〕 芩 连 大黄 附子

〔胁水〕半夏泻心汤 见一卷湿,若除人参,加甘草,名。

〔痞呕〕生姜泻心汤 即半夏泻心汤加生姜。

〔消痰〕 陈 夏 姜

〔痰痞〕 见一卷中风

〔温中〕和胃煎 见本卷嗳气

〔温中〕浓朴 朴 陈 苓 草 木香 豆蔻 干姜

〔理阳〕苓桂术甘汤 见二卷痰饮

〔补中〕 见一卷中风。

〔补脾〕 参 苓 术 草 加陈皮,名异功散。

〔和补〕 参 术 苓 草 夏 陈 藿香 砂仁 香附 木香 姜 枣

〔散满〕三因 见二卷咳嗽

〔消滞〕大 见本卷饮食。

〔消补〕 枳实(一两) 白术(二两) 为末,以全荷叶裹烧,饭捣丸,米饮下。

〔消补〕 参 术 陈 苓 曲 朴 草 山药 薏 苡 楂肉 黄连 扁豆 白蔻 莲子麦芽 芡实 桔梗 藿香 泽泻 蜜丸。

〔温补〕养中煎 见本卷饮食。

〔归脾〕 见二卷劳瘵。

〔温利〕 见本卷饮食。

〔和肝〕解肝煎 见本卷诸气。

〔理肺〕 见二卷痰饮。

〔消结〕 见一卷温。

〔祛暑〕三物 香薷(一两) 浓朴 扁豆(各五钱) 冷服

〔却暑〕 见一卷暑。

〔淡渗〕 见一卷温。

〔除湿〕 术 朴 陈 草

〔燥湿〕 见一卷温。

〔暑泻〕 见一卷暑。

痞满脉案

金氏 寒热拘急,脉不紧数,胃痛,饮入辄呕,中焦痞阻,溺涩痛。宜宣通法。白通草制半夏橘白草豆蔻枳壳苏梗、赤苓、甘草梢煨姜。一啜症减,痞满未除。用泻心法。半夏、黄连(俱姜汁炒)、黄芩干姜陈皮、枳壳、甘草梢、木通、山栀。二服全安。

殷氏 身热胸痞,气促微咳,呕吐粥饮,痰粘溺涩,经止数月,脉息三五不调,兼带浮数。医投桂、附热剂,致咽喉肿碍,格阳于上,予谓此怀妊恶阻,兼外感也。宜辛凉以解痰热。用豆豉、杏仁、蒌皮、鲜竹茹、陈皮、茯苓、制半夏、枇杷叶。二服热退痞消。

张氏 寒热似疟,胸痞不食,汗止腋下。阅所服方,混用枳、朴、楂、 、槟榔青皮之属。此邪在上焦,误行克伐,徒伤中下焦耳。予用半夏泻心汤去芩、连、甘草,加柴胡煨姜、蒌皮、苏梗、茯苓。数服随愈。

巢氏 发热胸痞,时呕,胀入背胁,脉沉小。仿小。用半夏、栝蒌、枳壳、陈皮、茯苓,加姜煎。

二服病除。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类证治裁》.chm chm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