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症论治

《类证治裁》在线阅读中医内科书籍在线阅读

汗为心液,肾主五液,故汗出皆由心肾虚致之。有自汗,有盗汗,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自汗者,不因劳动,不因发散, 然自出,由阳虚不能卫外而固密也。盗汗者,寐中窃出,醒后倏收,由阴虚不能内营而敛藏也。阳虚自汗,治宜补气以卫外;阴虚盗汗,治宜补阴以营内。固卫则表气实而腠理不疏;填营则里真固而阴液不泄。条其治法∶表虚自汗失敛,。里虚盗汗有热,。表里不固汗出,黄 汤。气虚而阳弱者必自汗, 。凡肥人多自汗。阴虚而火蒸者多盗汗,。凡瘦人多盗汗。阳虚者阴必乘,多发厥自汗;黄 ,阴虚者阳必凑,多发热盗汗。。阳蒸阴分,则血热,血热则液泄为盗汗。此从乎表里阴阳为治也。然自汗有属腑脏者,经云∶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

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如胃热,食则汗出如洗;或牡。

饮酒漏风,汗出如浴。。肺虚,腠易疏泄,。心虚,神不安谧,、。

肾虚,元府不闭,、。肝脾虚,精血久耗,。士材亦云∶肺虚者固其皮毛,黄 。

心虚者益其血脉,六。肾虚者助其封藏,。脾虚者壮其中气,。肝虚者禁其疏泄,。此从乎腑脏为治也。其盗汗乃睡中自泄,。水火不交,。阴阳偏胜,黄 汤。虚损心阳,、。至如病后气血俱虚自汗,。产后血脱,孤阳无根据,大汗不止,。

凡津脱者汗大泄,去杜仲。痰盛者汗自流,。发汗过剂,血虚成痉,防风。汗多亡阳,身冷拘急,。若夫风湿相搏,时自汗出,防己黄 汤。恶风自汗,。伤寒,阳明、少阳症盗汗,、选用。温热症,三阳合病,目合则汗,。额汗湿热上蒸,或血蓄胃口,迫其津液致之。蓄血头汗,剂颈而还,。头汗,小便不利,渴而不饮,此血瘀膀胱也。。胃热上蒸,额汗发黄,小水不利者,加茵陈,甚则利之。伤寒胁痛耳聋,寒热口苦,头汗剂颈而还,属少阳,加桂枝茯苓白术和之。少阳挟热,或为盗汗,或腋汗,胁汗,须知从阴阳交互时,及阴阳交互处发泄者,皆阴阳不和半表半里症。、,皆合剂也。外有头汗,头者,诸阳之会,邪搏诸阳,津液上凑,则头汗。剂颈而还,属血症。。湿邪搏阳,亦汗出头额,参用胜湿汤、。水结胸无大热,亦汗出头额,。阳明胃实,亦汗出头额,。胃腑热蒸,手足自汗,亦阳明病,当下,。心腋盗汗,久不止,。当心一片,津津自汗,名心汗,。阴囊汗为肾虚有湿,主之。两腋汗,脚心汗,为湿热流注,牡主之。有血汗,因胆经热血妄行,与少阴气并,。产后血汗, 皮汤。有黄汗,因汗出浴水,湿热内郁, 陈汤。一切汗出不止,外治法,。惟珠汗不流,汗出如油,额汗如雨,喘促肢冷,皆阳脱不治。

经曰∶阳有余为身热无汗,阴有余为多汗身寒。又曰∶血与汗异名而同类,故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注云∶夺者迫之使出也。又曰∶肾病者寝汗憎风,寝汗,即盗汗也。

东垣曰∶凡内伤自汗,,稍加、麻黄根浮小麦,其效如神。但升、柴少用,兼蜜炙以抑其升发暴悍之性,又欲其引参、 等味达肌表也。

凡服止汗固表药,不应,愈敛愈出者,只理心血,以汗乃心液,心不摄血,故溢为汗。大补黄 汤加枣仁

微热者,加石斛。当心汗,为思虑伤脾,。凡久病不愈,必气血两虚,自汗热不退,补中加川附,或用。如便燥自汗,热不退,属阴血,加。如病阳虚,热极自汗而解;汗后又热,汗出如水,此阳被汗散,发泄在外,而不归元,加浮麦牡蛎,或炒焦棉子煎汤。如心神不安者,加。凡虚阳上攻,必求下达,加木瓜,使阳气回元。凡汗症有阴阳,阳汗者热汗也,阴汗者冷汗也。汗之冷者以其阳气内虚,阴中无阳,而汗随气泄。凡大惊恐,及病后产后失血后,多有汗出,是皆阳气消耗,真元失守候也。故经曰∶阴胜则身寒汗出。又曰∶极寒反汗出,身必冷如冰,是皆阴汗之谓。治必扶其正气,其汗乃止。若虚甚者,非速救真元不可。姜、桂、附子之属,必所当用。

凡病不当汗而误汗,或当汗而汗之过剂者,皆汗多亡阳之症,是亦阴症之属,当察其虚之或微或甚。微虚者,,或、之类。虚甚者,非用大、之类不可。凡卫虚不固,腠理不密而易汗者,是亦阴症之属。宜黄 六一汤,或 附汤。以上四段本《景岳全书》。

《医通》曰∶病后气血俱虚而汗,服诸止汗药,不应,用十全半剂,加熟枣仁五钱。若胸臆烦闷,不能胜阴药者,加黄 二钱,当归六分,熟枣仁三钱。一服即验。夏月汗止半身,由气血不充,内挟寒饮,偏枯及夭之兆也。用大剂十全大、、,加行经豁痰药治之。若元气稍充,即间用一剂,以开发其表,或防己黄 汤加川乌以散其湿。此症虽属血虚,不可用四物阴药,以其闭滞经络故也。

丹溪曰∶自汗大忌生姜,以其开腠理也。凡有汗,一切辛辣之味,五辛之属,均忌之。

汗症脉候

寸微尺紧,虚损多汗。肺脉软而散者,病灌汗。平人脉虚微细者,盗汗出。自汗在寸,盗汗在尺。脉盛汗出,病不衰者,死。汗出而脉脱者,不治。

附方

〔表虚〕 参 术 草 五味 虚加附子

〔里虚〕益阴汤 萸 地 丹 芍 麦 味 山药 泽泻 灯草 地骨皮 莲子 虚加人参

〔表里〕黄 汤 地 茯苓 天冬 麻黄肉桂 龙骨(各一钱) 麦冬 五味 防风(各八分)

归草(各七分)

〔阳虚〕 附汤 附(各二钱) 姜(十片)

〔阴虚〕当归 归 芍 苓 术 柏 陈 草 人参 熟地 生地 知母 浮麦 枣

〔自汗〕黄 见本卷衄血。

〔盗汗〕 见本卷衄血。

〔胃汗〕二甘汤 生甘草 炙甘草 五味 乌梅 姜 枣

〔胃汗〕牡 牡蛎 白术 防风(各二钱)

〔酒风〕 白术(一两二钱五分) 防风(一两五钱) 牡蛎(三钱)

〔卫虚〕 见一卷中风

〔心汗〕朱砂安 (五钱) 炙草 生地(各三钱半) 当归(二钱半) 朱砂(一钱半)

心火〕 见一卷火。

〔肾汗〕六味丸 见一卷中风。

〔补肾〕 见一卷中风。

〔肝脾〕三阴煎 归 地 参 芍 五味 草 枣仁

〔肺汗〕黄 六一汤 (六钱) 草(一两) 煎服。

〔肾汗〕 五味 山萸 龙骨 牡蛎 何首乌 远志 五倍子 地骨皮

〔脾汗〕白芍白芍 枣仁 乌梅

〔盗汗〕参苓散 参 苓 枣仁

〔心肾〕心肾丸 参 归 地 苓 味 牛膝 苁蓉 菟丝子 山药 鹿茸 附子 龙骨 远志

〔心惕〕柏子仁柏子仁 (各二两) 牡蛎 人参 白术 麻黄根 五味(各一两)

麦麸(半两) 枣肉为丸。

〔敛汗〕 黄 麻黄根 牡蛎 小麦

〔病后〕 见一卷中风。

〔津脱〕 见一卷中风。

〔痰汗〕理中降痰汤 参 术 姜 草 名,此加苓、夏、苏子

〔汗痉〕 芎 归 防 地

〔亡阳〕桂枝加 桂 芍 草 姜 枣 名,此加附子。

〔风湿〕防己黄 汤 见一卷湿。

〔少阳〕小 见一卷温。

〔少阳〕 麻黄 姜 桂 芍 草 枣

〔三阳〕 见一卷中风。

〔蓄血〕 见一卷温。

〔血瘀〕桃仁 见一卷疫。

〔胃热〕 见一卷温。

〔发黄〕 见一卷湿。

〔阴阳〕 见一卷火。

〔湿邪〕胜湿汤 茅术 浓朴 半夏 藿香 陈皮 甘草

〔理湿〕 麻黄根 黄 羌 麦冬 地 归 草 芩 夏 猪苓 苏木 红花 五味子

〔结胸〕小 见本卷痰饮

〔胃实〕 大黄 芒硝 甘草

〔阳明〕 见一卷温。

〔心汗〕 人参 当归(各五钱) 猪腰(一个煮) 再蒸。

〔肾虚〕 芦巴 补骨脂 川楝子 茴香 续断(各一两半) 杏仁 桃仁 山药茯苓(各一两)

〔外治〕牡 牡蛎粉 (各二两) (四两) 研擦。

〔血汗〕 朱砂 寒水石 麝香 等分,每服五分,又名。

〔产血汗〕 皮汤 皮烧灰 米饮下, 肉煮食,更妙。

〔黄汗〕 陈汤 石膏 芍 麦冬豉 草 茵陈

〔外治〕红 麻黄根 牡蛎(各一两) 赤石脂 龙骨(各五钱) 绢包擦之。

〔补虚〕大补黄 汤 参 术 草 芎 归 萸 五味 桂心 防风(各一两) 茯苓(一两半)

熟地 苁蓉(各三两) 姜 枣

〔阴血〕生脉散 见一卷暑。

〔培元〕保元汤 见一卷火。

〔补虚〕六味 见本卷咳嗽

〔偏枯〕人参 见本卷劳瘵。

〔寒饮〕 蜀椒 干姜 人参 饴糖

〔发表〕小 见一卷中风。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类证治裁》.chm chm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类证治裁》相关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