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症论治

《类证治裁》在线阅读中医内科书籍在线阅读

风寒暑湿燥皆外因,惟火多属内因,经言壮火食气,少火生气。注谓火在丹田之下为少火,少火则生气,是为真火;火离丹田而上为壮火,壮火则食气,是为邪火。然有实火虚火、湿火、郁火、阴火、五脏六腑火、游行不归经之火。治实火上焦热,、加减。中焦积热,渴燥便秘,。三焦火盛,狂躁吐衄,。阳明潮热,。下焦火,溺血淋闭,。一切血分火热丹毒,。治虚火,饮食劳倦,内生虚热,此伤脾阳也,。思虑房劳,血虚火亢,此伤肾阴也,。肾阴虚极,火升躁渴,舌刺脉洪,此虚阳无附也。急用料煎服。产后阴伤发热,口渴面红,为无根之火,。治湿火,湿甚生热,肿胀溺闭,。治郁火,肌表热,五心烦,如火燎,及胃虚食冷,遏抑脾阳,。手心热如烙,脉沉数,。下部骨蒸,属血虚,五蒸丸、。血中伏火,。风劳骨蒸,。治阴火,气从脐下起,、。气从足下起入腹,为虚极难治,,外以末津调敷涌泉穴。治五脏火,气郁火起于肺,、清金丸。大怒火起于肝,加味加青皮、胆草。醉饱火起于脾,加白芍枳壳。怵惕思虑火起于心,、。房欲火起于肾,。治六腑火,胃火牙疼颐肿,。胆火眩晕口苦羚羊角丹皮山栀桑叶连翘龙胆草。大肠火便秘不通,加槐米。小肠火癃闭淋沥,加减。膀胱火腹痛溺涩,。

三焦火肢热体倦,上焦山栀,中焦连翘,下焦地骨皮。心包火怔忡不安,麦冬、丹皮、犀角、连翘、菖蒲灯心。其游行之火,或宜散宜清宜降,各随微甚而调之。诸病属火者多,《内经》病机属火五条,其曰诸热瞀螈,皆属于火。谓邪热伤神,则昏乱,亢阳伤血,则抽掣。治以清心养肝。地、冬、连、芍之属。曰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谓热极反寒,治以透热安神。栀、连、朱砂之属。曰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谓龙相上升,治以镇逆潜阳。青铅、牡蛎之属。丹溪云∶病患言冷气自下而上,非真冷也,上升之气,自肝而出,中挟龙相火,自下而上,其热为甚。自觉冷者,火极似水,积热之甚也,阳亢阴微,故见此症。曰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谓重阳便秘,治以清镇通降。牛黄石膏、硝、黄之属。曰诸病 肿,酸痛惊骇,皆属于火。

谓热郁神扰,一治以升阳,升麻、薏仁、、香附之属。一治以敛镇。枣仁茯神龙骨之属。此其概也。

丹溪云∶治火症不可骤用寒凉,须兼温散,火甚,用甘凉以缓之,生甘草兼泻兼缓。火盛癫狂,人壮气实者,可用正治,冰水之类饮之。虚者,用。若投冰水,立死。或补阴,令火自降,地黄白芍之属。其劳倦内伤为气虚,火起于脾。宜甘平温养以退之,参、 、甘、苓之属。经言劳者温之,损者温之是也。如阴虚躁烦,唾痰如涌,面目俱赤,口渴便秘,外极似火,脉亦洪大,然按之不鼓指,此肾阴虚而阳浮越,非火也,乃假热症,用承气立毙。当峻补真阴。七味丸料,重加肉桂。水煎冷服,诸症必退。翌日畏寒足冷,真候自现,乃峻补其阳,八味丸料煎服。

此脉症变常,不可以常法治也。又产后及大失血后,阴伤发热,切忌凉剂,即以滋阴,亦属不宜,须补气,方见阳生阴长之妙。此宜辨阳虚阴虚,阳虚者,面必赤,无根之火戴于上也。果属阳盛,火郁于内,面必不赤,其口渴者,肾液干,引水自救耳。且口虽渴,舌必滑润,脉虽数,尺必无力,惟过服凉药,脉反有力而鼓指。戴复庵曰∶服凉药而脉反数,此火郁也,宜升宜补,切忌寒凉,犯之必死。

经曰∶一水不能胜二火,二火,君火、相火也。心为君火,心主藏神属阳。在天为太阳之火;相火附于肝肾,代君行令属阴。在天为龙雷之火。心火过亢,可以寒凉正治。如、生地黄之属。如天上太阳火,人感之而伤热中 ,亦可以凉水苦寒解。若龙蟠于海,雷伏于地,木水中之焰也。秋后则蛰,随阳而升,得雨益炽,此不可以水灭矣。人身命门相火,龙火也,少阳相火,雷火也。龙雷相附,命火衰,右尺脉弱,治须益火之源,桂附八味丸。与火同气,据其窟宅而招之。肾水虚,左尺脉弱,须壮水之主,。与火相配,滋其真阴以潜之,或肾阴弱,相火强,须从其性而伏之,。肾水亏,龙火升,须从其类而引之,七味丸。

火起脐下,冲脉上冲而喘,、。补而镇之,不可以水折也。经曰∶一水不能胜五火。五火者五志之火,临于五位,即相火之煽而妄动者也。相火易动,五志激之,变幻莫测,煎灼真阴,阴虚则病,阴绝则死,故东垣谓火为元气之贼。古云∶神静则心火自降,欲断则肾水自升,有以夫。凡治五志之火起于五位者∶肺火,以黄芩豆豉杏仁枇杷叶降之,以调之;心火,以泄之,以养之;

脾火,以泻发之,以升之;肝火,以平之,以折之;肾火,治法见上。虚火以清之,以补之;虚火盛而狂乱,以从治之;实火,以泻之;痰火,以涤之;郁火,以散之。一切壮火狂阳,痰壅心包,内外热炽,以平之。积热烦躁,咽肿口疮,以主之。好饵丹石,药毒发渴壮热,千金主之。

东垣曰∶黄连泻心火,黄芩泻肺火,柴胡泻肝火,黄连佐之。知母泻肾火,木通泻小肠火,黄芩泻大肠火,羚羊角泻胆火,龙胆草佐之。泻膀胱火,麦冬、丹皮泻心包火,连翘、山栀泻三焦火,地骨皮佐之。

石膏大黄泻胃火。

火症脉候

火脉洪数,虚则浮。《脉经》火性燔烈,抑之则空,故火盛脉浮取洪大,中按软阔,重按空豁。洪盛满指,为实火;数大无力,为虚火。恶寒战栗,脉小匿者,为火郁。弦细而数,按之益坚,为少火气衰,而见肝肾真脉,非火使然,乃虚劳剧候。或更虚大疾数,为壮火食气,耗竭真阴,虚阳飞越之象。久病得此,百不一生,惟元气暴脱,犹可峻补以敛固之,脉洪而重按益实者,有形之湿热,与火无预。(《张氏医通》)

附方

〔上焦火〕 甘草(一钱七分) 连翘 山栀 薄荷 黄连 黄芩 大黄(各七分) 朴硝(五分)

竹叶(七片) 白蜜(一匙)

〔中焦火〕 凉膈散见前中风,此加桔梗竹叶,减大黄、芒硝

〔三焦火〕黄连 见前温。

〔阳明火〕白虎汤 见前中风。

〔下焦火〕 瞿麦(四钱) 山栀(二钱) 甘草(一钱) 姜(一片) 灯心(五条)

〔血分〕四顺 蒸大黄 赤芍 归身 炙草(各一钱二分) 薄荷(十叶)

〔伤脾〕补中 见前中风。

〔伤肾〕 七味八味俱见前中风。

〔湿火〕 见前中风。

〔郁火〕 升麻 羌活 独活 人参 白芍(各一钱) 柴胡 甘草(各七分) 防风(五分)

炙草(一钱) 加姜、枣。

〔郁火〕 羌活 升麻 白芍 人参 葛根 银柴胡 甘草(各一钱) 防风(五分) 葱(三条)

一方无人参。

〔骨蒸〕五蒸丸 (童便浸) 地骨皮 生地 石膏(各一两) 当归(七钱) 胡黄连(五钱)

醋制(一片) 蜜丸。

〔血热〕 地 芍 归 芎 加丹皮 山栀 柴胡(各一钱)

〔风劳〕秦艽 桂 苓 草 地 芍 艽 胡 鳖 甲 天冬 地骨皮 桑皮 紫菀知母 半夏 人参 姜

〔阴火〕大 黄柏 知母(各盐酒炒四两) 熟地 龟板(酒炒。各六两) 猪脊髓(蒸熟) 蜜丸。

〔阴火〕坎离 生地 熟地 山萸 牛膝 天冬 麦冬(各四两) 白芍 五味 山药 龟板(各三两)

当归 知母 黄柏(各二两) 川芎(一两) 蜜丸,下。

〔肺火〕泻 桑皮 地骨皮(各一钱) 甘草(五分) 粳米(百粒) 此泻肺经气分之火。

〔肺火〕清金丸 黄芩(炒研)水丸。 此泻肺经血分之火。

〔肝火〕 归 芍 苓 术 胡(各一钱) 甘草(五分) 姜 薄荷(少许) 名,此加丹皮、栀子

〔脾火〕 防风(四两) 藿香(七钱) 山栀(一两) 石膏(五钱) 甘草(二两) 蜜酒调服。

〔心火〕导 见前温。

〔心火〕 莲子(二钱) 人参 茯苓 黄 (各一钱) 黄芩 麦冬 车前 地骨皮甘草(各七分)

〔胃火〕 生地 丹皮 黄连 当归 升麻 一方加石膏。

〔大肠〕 见前燥。

〔小肠〕 车前子 木通 瞿麦滑石 甘草梢 山栀 大黄 灯心

〔膀胱〕 黄柏(盐酒炒研) 米粥和丸。血虚,四物汤下。

气虚,四君汤下。气血虚,下。

〔相火〕 黄柏(二两) 知母(一两俱酒炒) 肉桂(一钱) 蜜丸。

〔火喘〕都气丸 即六味丸加五味子三两。

〔气冲〕 黑铅 硫黄(各二两) 将锡熔化,入硫黄,候结成片,倾地上出火毒,研至无声为度。

〔降肺〕 黄芩 山栀 或加盐、豉。

〔调肺〕 人参 青皮 天冬(各四分) 茯苓(七分) 陈皮(五分) 地骨皮 炙草(各五分)

桑皮(一钱) 五味子(十一粒) 加姜煎。

〔泻心〕 黄连一味煎。

〔养心〕 生地(四两) 人参 元参 丹参 茯神 桔梗 远志(各五钱) 天冬 麦冬枣仁 柏子仁 五味子 当归(各一两) 蜜丸弹子大,朱砂为衣。

〔平肝〕 黄连(六两姜汁炒) 吴茱萸(盐水泡一两) 水丸。

〔泻肝〕 当归 龙胆草 山栀(炒) 黄连 黄柏 黄芩(各炒一两) 大黄 青黛 芦荟(各五钱)

木香(二钱) 麝香(五分) 蜜丸。

〔虚火〕人参 石膏 麦冬(各二钱) 半夏(一钱) 炙草 人参(各五分) 竹叶(七片)

粳米(一撮)

〔补虚〕 人参 黄 白术(各一钱) 炙草(六分) 陈皮(五分)

〔实火〕三 黄连 黄芩 大黄

〔痰火〕淡 麦冬 小麦(各二钱) 半夏(钱半) 茯苓 人参(各一钱) 甘草(五分) 竹茹(钱二分) 姜 枣

〔郁火〕发郁汤 升麻 葛根 羌活 柴胡 细辛 香附 葱白

〔火炽〕 见前暑。

〔积热〕 寒水石 芒硝 朴硝 焰硝 马牙硝 石膏 青黛 甘草 各等分。先将汤,去渣,入前药再煎。用柳木槌搅不住手,入青黛和匀,倾入砂盆内,候冷结成霜,研末。每用少许,含化津咽。

如喉闭,用鹅管吹入喉中,神效。

〔丹毒〕千金朴硝煎 朴硝(一斤) 芒硝(八两) 石膏(二两) 寒水石(四两) 先将二硝入汤中搅令消化,以纸封一宿,取清,纳铜器中,另捣二石碎如豆粒,以绢袋盛之,入汁中,以微火煎至沫起,以箸投之,着箸如雪凝白,即倾泻盆中,待凝,取出日干。如积热成闷不已者,以方寸匕,白蜜一合,和冷水五合,搅和令消,顿服。日二次,热定即止。

火脉案

胡 时毒误药成淋,咳嗽声哑,脉细模糊,思面色苍赤,体质属火,时毒谬用补托,溺道不清,淋久肾虚火炎金燥,致呛嗽失音,遂成重症。今夏初巳火主令,嗜寐健忘恍惚,心神溃散。焉能摄肾。速用滋阴泻火,冀秋深气肃,得金水相涵,火毒平,音渐复。元参、生地、麦冬、贝母、丹皮、龟甲、茯神、远志土茯苓淡竹叶井华水煎。二十服淋愈音响。加熟地、阿胶甜杏仁、枣仁。蜜丸服,症平。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类证治裁》.chm chm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