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病
小儿胎病凡二端,在胎时母失爱护,或劳动气血相干,或坐卧饥饱相役,饮酒食肉,冷热相制,恐怖惊悸,血脉相乱,蕴毒于内,损伤胎气,此胎热胎寒,胎肥胎怯,胎惊胎黄诸症,所由作也。又有落地时,浴体拭口,断脐灸囟之不得法,绷袍惊恐,寒温乳哺之乖其宜,此嘬口、脐风、锁肚、不乳等症所由生也。黄帝云∶吾不能察其幼小,亦唯小儿脏腑娇嫩,血气懦弱,肌体不密,精神未充,而用药消息之难耳。
胎热者,生后气急喘满,眼闭或目赤,眼胞浮肿,神困呵欠,呢呢作声,遍体壮热,小便赤,大便涩,时复惊烦,宜研服之,与乳母服之。目不开,以温洗之。不治,则生鹅口、木舌、重舌、紫瘤。
(六两) 甘草 木香 陈皮 莪术 三棱(各一两) 茯神 白术 山药 远志 青皮(各一两五钱) 甘松(五钱) 益智仁(七钱五分) 麝香(一钱五分)
一方,加人参一两。
此实时下所常用秘方也,不论内伤外感,变蒸寒热,一切治之。予谓此药,唯蒸症相宜,次则郁热伏暑神剂。小儿夏月,宜多服之。补而不滞,泻而不偏,殊有妙用。
兼治小儿脐热,小腑闭,诸疮丹毒,母子同饮。
木通 蓄 大黄 甘草 瞿麦 赤茯 滑石 黄芩 薄荷 炒桅子 车前子
补中益气用升、柴天道之方也;此方车、茯、瞿、 ,地道之方也。小儿稚阳气纯,天道完全,故唯此法出入调理。
大人翳膜血丝俱治。
煎水熏洗。
胎肥者,生下肌肉浓者,遍体血红,盈月后渐渐羸瘦,目白,五心烦热,大便难,时时涎溢,浴体法治之。
胎惊者,月内温壮,翻眼握拳,噤口切牙,身腰强直,涎潮呕吐,搐掣惊啼,腮缩囟开,或颊赤,或面青眼合。凡胎风眼合,不可误作慢惊而用温药,只宜风邪,利惊化痰调气,贴囟,甚则以朱银丸治之。如初生不能服药,以猪乳汁,调牛黄麝香少许,入咽即愈。
如眉角引搐不已,用大虾膜一双,活取胆,将人乳调服之,立效。
朱银丸 此方能取胎中蕴受之毒,亦治惊积,须量与之。
水银(一钱,蒸枣研如泥) 南星 全蝎 朱砂(各一钱) 白(一钱五分) 天浆子 芦荟(各五钱)铅霜(和水 研) 牛黄(各五分) 白(七枚,炒) 片脑(一字) 麝香(少许)
蜜丸桐子大,食前下。
古方有当用者,不必妄为加减。认症既真,投之立效。不敢用者,不明之罪,用而不明于症,虽用奚为?
落草不啼,有因难产,项被母夹,有因绞脐,项被脐缠,有因天寒疠气所逼,有因粪门生膜,闭住儿气。病项者,温手摩之,口吸咂之。寒气者,温水浴之,以洁净妇人舌,吸咂其舌而通之。生膜者,手拍之使破,不破以银簪挑之。
噤口者,眼闭口噤,啼声渐小,舌上聚肉,如粟米状,吮乳不得,口吐白沫,大小便不通。遇此先看其上 有点子,即以指甲轻轻刮破,次服,加木香、白蔻仁,利动脏腑,徐以指迷汤(见胎寒)加减调之。如口噤不能开,用生南星去皮脐为末,加龙脑少许,合和,将指蘸生姜汁调之,擦大牙根上立开。(大人中风口噤俱效)
四顺
三症虽异,其源则一。大抵裹气郁结,闭塞不通,并宜淡豆豉汁与食,取下胎毒,甚者朱银丸(见胎惊)亦可用之。初生时,用淡豆豉汁,与三五口,不特能下胎毒,复可助养脾气。脐风撮口,不语不乳,灸男左女右涌泉穴,立愈。又法∶炙蜈蚣末,入麝少许,猪乳和之饮,口噤立开。或蜘蛛去足及口,炙焦研细,和猪乳饮亦效。更入麝少许,能治牙疳。
穷乡僻壤,药饵难得,故备经验治法,为襁褓中乞命,幸毋忽之。
后卷仿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