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曰非搐
(即幼科之慢惊慢脾风)
即幼科之慢惊慢脾风,其词自相矛盾,其方治无一效。故《集成》以非搐辨之,引夏禹铸之言曰,世人均称慢惊,予独曰慢证,盖此证多成于大病之后,庸工一见病愈,遂不防守去路,或初误汗、误下、吐泻,久而脾胃虚极,故成慢证,慢证何惊之有!彼庸医见儿眼翻手搐握拳,形状似惊,故以惊名之。一作惊治,或推拿、或火,是犹儿已落井而又下石也。急以加桂附及加等药,稍可救之。凡四肢厥冷,宜用葱姜同捣,炒温熨其胸腹。或以硫黄五分、胡椒一分,姜汁调敷脐上,盖之。市上所卖治药,乃、之类,急惊服之有效,若遇慢惊则速其死。
治小儿吐泻之后,脾胃大伤;或大病之后,不思乳食;一切久病中气虚寒及成慢证者,并皆治之。
官拣参(一钱) 漂白术(二钱) 白云苓(钱半) 法半夏 陈皮(各五分) 炙甘草(一钱) 煨姜(三片)大枣(三枚) 早米(一撮)
水煎温服。四肢厥冷,加炮姜四分,甚者加附子五分。头摇者,加天麻八分。手足搐搦,加青化桂,去粗,七分,钩藤一钱,又方∶治虚搐,桂圆整个烧存性,研,二钱,炮姜四分,红枣三个,煎汤调服。
此乃痰火闭症,初起用开肺窍,见上页。再服勾藤三钱,连翘、木通、山栀、黄芩、枳壳、车前、栝蒌霜各一钱。
额赤唇红,口中气热,牙关紧急,痰涎壅塞咽喉,其响如潮,名曰涎潮。用金星礞石,火,研细,入生薄荷汁内,加白蜜调和,温水冲服,其药自裹痰,从大便出,屡验。又方,灯芯二十根,每根约五寸,蝉蜕去头足并盖,只用肚皮,十四个,明辰砂末三钱,以新白纱扎紧,用绿线系物,坠于沙罐两边,悬空放水中,量儿大小,或水盅半,煎至一盅,或水一盅,煎至七分,服下即效。有辰砂须略澄清,不可服渣。又方,用蚂蚱,焙为末,每四五分,姜汤送下,立愈。又方,荆芥、柴胡各一钱,竹沥半盅,入姜汁二匙,水一匙,煎服,治惊搐发热有痰甚效。又方,大栀子一枚,研末,鸡蛋一个,去黄用白,和前药调匀,搽儿腹四围。,治急惊甚效,方见内科“脾胃”。,治急惊亦效。
慢惊之症,系小儿吐泻得之为最多。或久疟久痢,或痘后疹后,或风寒饮食积滞过用攻伐伤脾,或秉赋本虚,或误服寒凉,或因急惊而用药攻降太甚,或失于调理,皆可致此症也,其症神昏气喘,或大热不退、眼开惊搐,或乍寒乍热,或三阳晦暗,或面色淡白青黄,或大小便青白,或口虽开裂出血而口中气冷,或泻利冷汗,或完谷不化,或四肢冰冷并至腹痛气响,喉内痰鸣,角弓反张,目光昏暗,此虚症也。若再用寒凉,再行消导,或用胆星抱龙以除痰,或用天麻全蝎以驱风,或用知柏芩连以清火,或用巴豆大黄以去积,杀人如反掌,实可畏也。欲治风而无风可治,欲治惊而无惊可治,此实因脾肾虚寒,孤阳外越,无气无根,阴寒至极,风之所由动也。治宜先用辛热,再加温补,盖补土即所以敌木,治本即可以治标也。凡小儿一经吐泻交作,即是最危之症,若其屡作不止,无论痘后疹后,不拘何因,皆当先用参术以救胃气,姜桂熟地等药以救肾气,不惟伤食后当急救之,即伤寒伤暑亦当急救之。盖其先虽有寒暑实邪,一经吐泻,业已全除,脾胃空虚,仓廪空乏,若不急救,恐虚痰上涌,命在倾刻矣。庸医见之,皆误指为热为食,投以清火去积凉药,立时告变,为之奈何。如其失之寒凉断难生活,不若失之温补犹可救疗,此语发明吐泻惊风之理,极为透彻,后之君子,愿无忽诸。今将慢惊辨症,罗列于后。
慢惊吐泻,脾胃虚寒也。
身冷,阳气抑遏不出也。服凉药之后往往致此。
鼻孔煽动,真阴失守,虚火燥肺也。
面色青黄及白,气血两虚也。
口鼻中气冷,中塞也。
大小便青白,肾与太阳全无火也。
昏睡露睛,神气不足也。
手足搐掣,血不行于四肢也。
角弓反张,血虚筋急也。
乍热乍凉,阴血虚少,阴阳杂错也。
汗出如洗,阳虚而表不固也。
囟门下陷,虚至极也。
身虽发热口唇焦裂出血,却不喜冷茶水,(进以寒凉,愈增危笃。)以及所吐之乳、所泻之物皆不甚消化,脾胃无火可知,唇之焦黑乃真阴之不足也。
以上慢惊各条,须审察有数条相合,即放心照后二方治之,勿疑。
药性温暖,专治小儿气体本虚,或久病不愈,或痘后疹后误药泄泻呕吐,转为慢惊。若清热散风,愈治愈危。速宜服此,能开寒痰,宽胸膈,止呕吐,荡惊邪,所谓回元气于无何有之乡。一二剂后,呕吐渐止,即其验也。认明但系虚寒,即宜服之,不必疑胡椒 炮姜(各一钱) 肉桂(有油便佳,去粗,一钱) 丁香(十粒)
共研为细末,以灶心土三两煮水,澄清煎药大半盅,频频灌之。接服后方,定获奇效也
加味理中 助气补血,却病回阳,专治小儿精神已亏,气血大坏,形状野狼狈,瘦弱至极,皆可挽回。如法浓煎,频频服之。参天救本之功,有难以尽述者。
熟地(五钱) 枸杞 党参 枣仁 炙 故纸(各二钱) 白术(三钱) 萸肉 炮姜 肉桂炙草(各一钱)
加生姜三片、红枣肉三枚、好胡桃二个打碎,为引,仍用灶心土二两煎水,澄清煎药,取浓汁一茶杯,加附子五分,煮水掺入,量儿大小,分数次灌之。如咳嗽不止,加粟壳、金樱子各一钱。如大热不退,加白芍一钱。泄泻不止,加丁香六分。只服一剂,即去附子,只用丁香七粒。隔二三日,又用附子二三分。因附子性大热,中病即宜去之。如用附子,大多则小便闭塞不出。如不用附子,则沉塞脏腑固结不开。如不用丁香,则泄泻不止。若小儿虚寒至极,附子亦不妨用至三钱。此方救阴固本,治小儿慢惊称为神剂。若小儿吐泻不至已甚,或微见惊搐,胃中尚可受药,吃乳便利者,亦不必服逐寒荡惊汤,只服此药一剂,而风定神清矣。若小儿尚未成惊,不过昏睡,发热不退,或时热时止,或日间安静,夜间发热,以及午后发热等症,总属阴虚,均宜服之。若新病壮实之小儿,眼红口渴者,乃实火之症,方可暂行清解。但果系实火,必大便闭结,气壮声洪,且喜多饮冷茶水。若吐泻交作,则非实火可知矣。
不解何病,以搐鼻散吹之。如无药,以狗粪一丸,纹汁灌之。
幼科以此为急惊,其实小儿气血未充,所以一受大惊卒恐,神气失散,愦乱不堪,又何实邪之有?收复正气犹恐不及,安可以急惊而用清散耶!即如朱砂、琥珀之类,不过取其镇坠,亦非救本之法。夫急惊由于风热,慢惊由于脾肾之虚。而此以大惊受困者,本于心胆受伤、神气陡离之病,当以收复神气为主。宜秘旨、、之类加金银物煎服。
秘旨安 原治心血虚而睡中惊惕,并治大惊卒恐。又治大病后夜啼。
人参 枣仁(炒) 茯神 法半夏(各一钱) 大当归 白芍 橘红(各七分) 北五味(七粒,捶扁 炙甘草(五分)
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芡实大,每服一丸,下。
团参散 治心虚血热、自汗盗汗之类,并治大惊卒恐。
人参 当归(等分)
共为细末,用雄猪心一个,切作三片,每以药末二钱,用猪心一片,煎汤服。加桂圆三
多由于初病时误作惊治,轻施镇坠,蔽固其邪,留连于膈膜之间,所以一遇风寒冷冻饮料,引动其痰,卒然而倒,四肢强直,目闭或眼珠翻上不转,或口噤,或咬舌,口中涎出,或无涎,其面色或青或白,或作六畜声,其状不一,乃小儿之恶症也。昏晕一时,即醒如常,其发或以旬计,或以月计,或以岁计,皆因中气素弱,脾虚主痰,宜先服,再用《集成》,见下。
消 非治痫之药,用以疏散外感,开通经络,庶后药得效耳。
薄荷 羌活 独活 防风 天麻 荆芥穗 川芎 细辛(各一钱) (二钱)
共为细末,炼蜜为丸,一钱一颗,每日一丸,薄荷、苏叶煎汤化服,服完七丸,再服后药。
《集成》
人参(一两,无力者倍用党参) 漂白术(土炒,一两五钱) 云苓 广皮(酒炒) 法半夏 当归(酒洗) 白芍(酒炒) 白蔻仁(酒炒) 漂苍术(黑芝麻拌炒,以上各一两) 真龙齿(一两,火 醋淬,研末水飞,晒干,只取五钱) 赤金箔(三十张) 镜辰砂(三钱,水飞听用)
上药制过焙干,研极细末,筛过,炼蜜为丸,龙眼核大,以朱砂为衣,贴以金箔,晒干,用瓷瓶收贮,每日早中晚各服一丸,姜汤化下。痫症未久者服此。若年深月久者,午晚服此丸,早间须服河车,方见《幼幼集成》。
幼科谓八岁以前无伤寒,此无稽之谈也。但乳子与小儿异治,乳子筋骨柔脆,不耐伤寒,初入太阳,即人事昏沉,浑身壮热,筋脉牵强,医者不详辨误,认为惊风,其祸立至。初起不宜发表,恐汗多亡阳,急宜解肌,使表邪从外而出,斯无变痉之虞。
桂枝 治半周一岁以至三五岁幼儿伤寒,初起发热体重,面黄或白,喘急,口中气热,呵欠顿闷。速以此方肌肤之邪,有汗能止,无汗能发,为幼科解表之第一方。
嫩桂枝 北防风(各钱半) 白芍(二钱) 老生姜 炙草(各一钱) 大红枣(五枚)
水煎热服。有痰,加一钱。有呕吐,加陈皮、制半夏各一钱。热重,加柴胡一钱。胸紧气急,加枳壳一钱。
治里热恶热,出头露面,扬手掷足,口气热臭,烦渴自汗。
柴胡(钱半) 人参(七分) 黄芩 法夏(各一钱) 炙草(五分)
加石膏、知母。若前里热症兼有掀衣气粗、小便赤短、大便燥结者,用小去半夏,加庄黄一钱,姜枣煎服。若夹食伤寒,壮热头痛,嗳气腹胀,大便酸臭,用柴胡钱半,制半夏、赤芍、庄黄各一钱,小枳实八分,姜三片,枣一枚,同煎。
阴症里虚,头额冷,手足冷,口中气冷,面色暗淡,大便泻,用理中汤。(方见“非搐”。)若泄出青黄,方内加黄 ,炒,钱半,酒芍一钱。寒甚者,再加好肉桂一钱、附子七分,水煎温服。
治小儿真元不足,气血怯弱,内伤外热,不能受表。
人参 茯苓 白芍(炒) 桔梗 (酒炒) 川芎 北防风(各一钱) 北细辛(五分) 白术(钱半)生姜(三片) 红枣(三枚) 水煎热服。
小儿伤寒类治,与大方科同,详见《集成》。
治四时感冒伤风咳嗽,用人参。凡咳嗽痰不应者,每日二服,以痰豁为度。
方见“误搐”。并治伤寒初起发热头痛等症。
见类搐“暑症”。
有出于天气者,雨露是也;出于地气者,泥水是也;由饮食者,酒浆生冷是也;由人事者,汗衣卧湿,如小儿澡浴便溺衣褓不干是也。然所因虽异,总由脾气之虚。治法有二,一曰湿热、一曰寒湿尽之矣。病而发热者,为湿热,宜清宜利;病而多寒者,为寒湿,宜燥宜温。
治发热身重,多烦渴,小便赤涩,大便秘结,脉见洪滑,是湿热。
柴胡(钱半) 人参 黄芩 制半夏 漂白术 猪苓 泽泻 茯苓(各一钱) 青化桂 炙草(各五分) 生姜(三片) 大枣(三枚) 水煎热服。
若大小便秘,兼用外治法,见后“二便不通”。
茵陈五苓饮 治中湿发黄作热,小便赤涩。
茵陈(二钱) 漂白术(一钱) 赤苓(钱半) 猪苓 泽泻(各一钱) 青化桂 甘草(各五分) 生姜(三片) 大枣(三枚) 水煎服。
以上皆治湿热。
治寒湿头重体重,往来寒热,胀满泄泻。并可和水土,调脾胃。
漂苍术 浓朴(姜炒) 广皮 白术(土炒) 云苓 猪苓 泽泻(各一钱) 青化桂 炙草(各五分)生姜(三片)
此方合,专治中湿浮肿,神效。
生姜皮 大腹皮 茯苓皮 桑白皮 五加皮(各二钱) 灯芯(十根) 大枣(三枚) 水煎,空心服。
若合胃苓汤,服数剂不效,必用温补,如理中汤、,宜择用之。
八味丸
熟地(八两) 山药(炒) 云苓(各四两) 山茱 丹皮(酒炒) 泽泻(各二两) 附子(熟,两半) 肉桂(去粗,一两)
炼蜜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钱,开水下。
理中汤 见上“非搐”。
小儿疳积肚大,黄瘦骨立,头上疮痂,发如麦穗∶干蟾蜍五只,去四足,以香油涂之,炙焦为末。蒸黑枣,去复选肉,捣膏和蟾蜍末为丸,如龙眼核大,每用一丸,日三服,积垢自下。多服之,形容自变,其病如失。
治五疳八积腹大,黄瘦骨立,头生疮,发拳结等症。大虾蟆一个,放瓶中,绵纸封口七日,后取粪中蛆洗净,不拘多少,入瓶中,俟蟆食完,取蟆去头爪与肠肝,以麻油涂蟆身,瓦上焙枯为末,调服。或用蜜为丸,连服五六个,一月内形容顿改,病除体壮。兼治小儿癣疮、口耳疮久不愈者,谓之月蚀,以此药末调香油涂之。又方,虾蟆一只,去头及皮足肠等,用酒洗净,红糖拌砂仁末填入腹中缝定,湿纸包裹,煨熟食之,立效。又方,谷精草,或加小青草为末,每用二钱,鸡软肝一具,用酒浆饭上炖熟,去药取肝,日日常服,即目盲垂危者可愈。
专治小儿疳积,骨瘦如柴,目闭溺赤,腹中疼痛,或尿如米泔,神效。大石燕二个,一雌一雄,重一两者更佳,入倾银锅内上下用炭火 红, 入好米醋中,如此者九次,糖拌不拘时服。按此方消疳化积,且无药气,并可和于糖果粥饭中服之,其效如神,不可轻视。
小儿冷疳,吐食腹大,面黄腿缩∶母丁香七枚,为末,人乳和蒸三次,姜汤调作数次服小儿诸疳日久身面生疮烂成孔,如大人杨梅疮样∶用蒸米饭时甑盖四边滴下气水,以碗承水扫疮上,数日即效。百药不验者,此方如神。
眼胞肿,腹胀,痢色无常∶新羊屎一升,水一升,浸一夜,次早绞汁,顿服,日午乃食。极危者,三服即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