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猩红热的诊治
[预防护理]
1.控制传染源。对丹痧患儿隔离治疗7日,至症状消失,咽拭子培养3次阴性,方可解除隔离。对密切接触的易感人员,隔离观察7~12日。
2.切断传播途径。对患者的衣物及分泌排泄物应消毒处理。流行期间不去公共场所。患者所在场所及病室可用食醋薰蒸消毒。
3.保护易感人群。疾病流行期间,对儿童集体场所经常进行消毒。易感儿童可口服、大青叶等清热解毒中药煎剂,用以预防。
4.患者病室安静舒适,空气新鲜湿润。
5.发热时应卧床休息。
6.饮食宜以清淡易消化流质或半流质为主,注意补给充足的水分。保持大便通畅。
注意皮肤与口腔的清洁卫生,可用淡盐水或一枝黄花煎汤含漱,每日2~3次。皮肤瘙痒不可抓挠,脱皮时不可强行撕扯,以免皮肤破损感染。
[注意事项]
猩红热病情差异很大,并发症比较多,有时需要与其他疾病鉴别,因此应注意观察病情变化:
1.猩红热一般轻度发热,持续时间短。如果体温超过39℃,持续时间长,全身感染中毒症状重,应考虑是脓毒型猩红热或中毒型猩红热,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应及时去医院诊治。
2.猩红热会引起咽后壁脓肿,除咽痛、发热、拒食外,还会出现咳嗽、言语不清、呼吸困难,并有喘鸣及呛水,患儿头后仰,哭声如鸭鸣,流口水,此病发展快,会导致死亡,应立即抢救。
3.猩红热会引起急性肾小球肾炎,多发生在猩红热后3个星期左右,对猩红热患儿应注意观察有无眼睑或下肢浮肿,尿量及小便颜色是否正常。如果发现小儿早晨起床时眼睑浮肿,尿量与平时相比明显减少,小便颜色呈洗肉水样或烟灰水样,应进一步检查,防止并发急性肾小球肾炎。
4.如果患儿在病后2个星期左右出现发热、精神不振、乏力、多汗、面色苍白、食欲减退、鼻出血、关节疼痛等,应考虑是否并发了风湿热,不发热时,脉搏每分钟大于110~120次,则可能是风湿性心肌炎。
5.目前猩红热一般是普通型,不需要住院治疗,但如果出现下列情况应住院治疗:①脓毒型或中毒型猩红热。②合并咽后壁脓肿或败血症。③并发了急性肾小球肾炎或风湿热。
小儿猩红热中药方剂
中药处方(一)
【方名】猩红热方剂一。
【组成】板蓝根10克 生石膏18克 竹叶3克 赤芍5克 丹皮3克 芦根10克 生地12克 银花10克 连翘10克 牛蒡子3克 玄参6克。
【用法】水煎待温,分次服。
?
【治法】清热解毒,泻热滋阴。
[预防护理]
1.控制传染源。对丹痧患儿隔离治疗7日,至症状消失,咽拭子培养3次阴性,方可解除隔离。对密切接触的易感人员,隔离观察7~12日。
2.切断传播途径。对患者的衣物及分泌排泄物应消毒处理。流行期间不去公共场所。患者所在场所及病室可用食醋薰蒸消毒。
3.保护易感人群。疾病流行期间,对儿童集体场所经常进行消毒。易感儿童可口服板蓝根、大青叶等清热解毒中药煎剂,用以预防。
4.患者病室安静舒适,空气新鲜湿润。
5.发热时应卧床休息。
6.饮食宜以清淡易消化流质或半流质为主,注意补给充足的水分。保持大便通畅。
注意皮肤与口腔的清洁卫生,可用淡盐水或一枝黄花煎汤含漱,每日2~3次。皮肤瘙痒不可抓挠,脱皮时不可强行撕扯,以免皮肤破损感染。
[注意事项]
猩红热病情差异很大,并发症比较多,有时需要与其他疾病鉴别,因此应注意观察病情变化:
1.猩红热一般轻度发热,持续时间短。如果体温超过39℃,持续时间长,全身感染中毒症状重,应考虑是脓毒型猩红热或中毒型猩红热,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应及时去医院诊治。
2.猩红热会引起咽后壁脓肿,除咽痛、发热、拒食外,还会出现咳嗽、言语不清、呼吸困难,并有喘鸣及呛水,患儿头后仰,哭声如鸭鸣,流口水,此病发展快,会导致死亡,应立即抢救。
3.猩红热会引起急性肾小球肾炎,多发生在猩红热后3个星期左右,对猩红热患儿应注意观察有无眼睑或下肢浮肿,尿量及小便颜色是否正常。如果发现小儿早晨起床时眼睑浮肿,尿量与平时相比明显减少,小便颜色呈洗肉水样或烟灰水样,应进一步检查,防止并发急性肾小球肾炎。
4.如果患儿在病后2个星期左右出现发热、精神不振、乏力、多汗、面色苍白、食欲减退、鼻出血、关节疼痛等,应考虑是否并发了风湿热,不发热时,脉搏每分钟大于110~120次,则可能是风湿性心肌炎。
5.目前猩红热一般是普通型,不需要住院治疗,但如果出现下列情况应住院治疗:①脓毒型或中毒型猩红热。②合并咽后壁脓肿或败血症。③并发了急性肾小球肾炎或风湿热。
小儿猩红热中药方剂
中药处方(一)
【方名】猩红热方剂一。
【组成】板蓝根10克 生石膏18克 竹叶3克 赤芍5克 丹皮3克 芦根10克 生地12克 银花10克 连翘10克 牛蒡子3克 玄参6克。
【用法】水煎待温,分次服。
?
【治法】清热解毒,泻热滋阴。
【主治】猩红热。毒疹已出,仍高热,口渴、咽喉红肿、疼痛,可见腐物附着,时或谵语,舌质红或绛有芒刺、中心老黄苔,脉洪数。
【出处】中药方剂大全。
中药处方(二)
【方名】猩红热方剂二。?
【组成】连翘15克 双花15克 菊花20克 牛蒡子10克 芦根15克 黄芩10克 生地20克 玄参15克 寸冬15克 竹茹15克 栀子10克。
【用法】水煎服,每5小时服1次,可以连续服用,直至痧透热解。
【治法】清热解毒透痧。?
【主治】烂喉丹痧。其疹点颗粒界限不清,融合成片,以胸背为甚,唯口唇四周呈灰白色而无疹点。伴随疹点的出现,症见高热神昏,谵语,耳聋狂躁,干呕不眠,口干喜冷饮,脉象洪数,舌起芒刺,舌苔赭腻,黑干如胶皮。
【加减】丹痧未透不宜攻下,如大便严重秘结者,可加大黄10克,服药后大便得通,即减去大黄。若配合牛黄安宫丸1~2丸,以凉调化,随汤药同服,效果更显。
【备注】烂喉丹痧又称时疫喉痧,沿门阖境,传变迅速;此乃天时寒暖不定,秽霉浊气发为温毒,从口鼻内侵肺胃之气分,肺胃热毒上攻而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