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急性痢疾怎样辨证治疗?
急性痢疾,如湿热痢、寒湿痢及疫毒痢,只要及时正确地治疗,预后一般良好。如果失治或误治,则可迁延而成慢性痢疾,或邪毒内陷,内扰神明,而为厥脱神昏之变,甚或死亡。
(1)湿热痢:症见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相杂,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腻微黄,脉滑数。
赤芍15g,9g,5g,槟榔5g,木香5g,生大黄9g,黄芩9g,金银花10g,炙甘草 5g。
全方具有清热解毒、调气行血的作用,为治疗湿热痢的主方。
若痢疾初起,伴发热恶寒,头身重痛,脉浮数等表证者,可用解表法,方用。方中以党参10g坐镇中州,为督师之帅,以二活(羌活10g,独活10g)、二胡(前胡10g,柴胡10g)合川芎10g从半表半里之际领邪外出。此即喻嘉言所谓“逆流挽舟”之法。更以枳壳8g宣中焦之气,茯苓8g 渗下焦之湿,桔梗8g开上焦之痹,甘草6g和合诸药,乃“陷者举之”之法,不治痢而治致痢之源。
如表邪未解而里热已盛,症见身热汗出,脉象急促,则用芩连汤以解表清里。
本病多夹食滞,如痢下不爽,腹痛拒按,舌苔腻脉滑者,湿偏重可加用,热偏重可加用,以行气导滞、破积泻热。
本证热重于湿者,痢下赤多白少,或纯下赤冻,口渴引饮,治宜以(见久泻治疗)清热凉血解毒为主,酌加银花10g,地榆10g,赤芍10g,丹皮10g等。
若湿重于热者,痢下白多赤少,胸宇痞闷明显,可合(见中医暴泻治疗)同用。
(2)疫毒痢:症见发病急骤,痢下鲜紫脓血,腹痛剧烈,里急后重较湿热痢为甚,或壮热口渴,头痛烦躁,甚则神昏痉厥,舌质红绛,苔黄燥,脉滑数。
治宜清热凉血解毒,方用合为主方,可加丹皮10g等以加强凉血解毒止痢之功。
若见神昏谵语,甚则痉厥,脉象弦细,舌质红绛而苔黄燥者,为热毒侵入营血,宜合(水牛角30g,生地30g,赤芍12g,丹皮9g),另服或2~3g,以清营凉血开窍;若热极动风,痉厥抽搐者,加羚羊角粉0 3g(磨汁或研粉服) ,钩藤10g(后下),石决明15g(先煎),以熄风镇痉;暴痢致脱者,应急服(人参9g,熟6g)或,先回阳救逆,俟脱回之后,再据证治疗。
(3)寒湿痢:症见痢下赤白粘冻,白多赤少,或纯为白冻,伴腹痛拘急,里急后重,无味,胃脘饱闷,头重身困,小便清白,舌质淡,苔白腻,脉濡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