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荚
皂荚
(《本经》下品)
【释名】皂角(《纲目》)、鸡栖子(《纲目》)
时珍曰︰荚之树皂,故名。《广志》谓之鸡栖子,曾氏方谓之乌犀,《外丹本草》谓之悬刀。
【集解】《别录》曰︰皂荚生雍州山谷及鲁。邹县,如猪牙者良。
九月、十月采荚,阴干。
弘景曰︰处处有之,长尺二者良。俗人见其有虫孔而未尝见虫形,皆言不可近,令人恶病,殊不尔也。其虫状如草叶上青虫,荚微黑便出,所以难见。
恭曰︰此物有三种︰猪牙皂荚最下,其形曲戾薄恶,全无滋润,洗垢不去;其尺二者,粗大长虚而无润;若长六、七寸,圆浓节促直者,皮薄多肉,味浓大好。
颂曰︰所在有之,以怀、孟州者为胜。木极有高硕者。《本经》用如猪牙者,陶用尺二者虽殊长而尖。枝间多刺。夏开细黄花。结实有三种︰一种一种长而瘦薄,枯燥不粘。以多脂者为佳。其树多刺难上,采时以蔑箍其树,一夜自落,亦一异也。有不结实者,树凿一孔,入生铁三、五斤,泥封之,即结荚。人以铁砧捶皂荚,即自损。铁碾碾之,久则成孔。铁锅爨之,多爆片落。岂皂荚与铁有感召之情耶?
皂荚
【修治】曰︰凡使,要赤肥并不蛀者,以新汲水浸一宿,用铜刀削去粗皮,以酥反复炙透,捶去子、弦用。每荚一两,用酥五钱。
好古曰︰凡用有蜜炙、酥炙、绞汁、烧灰之异,各依方法。
【气味】辛、咸,温,有小毒。
好古曰︰入厥阴经气分。
时珍曰︰入手太阴、阳明经气分。
之才曰︰柏实为之使。恶麦门冬,畏空青、人参、苦参。
机曰︰伏丹砂、粉霜、硫黄、砂。
【主治】风痹死肌邪气,风头泪出,利九窍,杀精物(《本经疗腹胀满,消谷,除咳嗽囊结,妇人胞不落,明目益精。可为沐药,不入汤(《别录》)。
通关节,除头风,消痰杀虫,治骨蒸,开胃,中风口噤(大明)。破坚症,腹中痛,能堕胎。又将浸酒中,取尽其精,煎成膏涂帛,贴一切肿痛(甄权)。溽暑久雨时,合苍术烧烟,辟瘟疫邪湿气气,治咽喉痹塞,痰气喘咳,风疠疥癣(时珍)。
【发明】好古曰︰皂荚厥阴之药。《活人书》治阴毒正阳散内用皂荚,引入厥阴也。
时珍曰︰皂荚属金,入手太阴、阳明之经。金胜木,燥胜风,故兼入足厥阴,治风木之病。其味辛而性燥,气浮而散。吹之导之,则通上下诸窍;服之则治风湿痰喘肿满,杀虫;涂之则散肿消毒,搜风治疮。按︰庞安时《伤寒总病论》云︰元五年,自春至秋,蕲、黄二郡人患急喉痹,十死八、九,速者半日、一日而死。黄州推官潘昌言得黑龙膏方,救活数人也。其方入口。用大皂荚四十挺切,水三斗,浸一夜,煎至一斗半。入人参末半两,甘草末一两,煎至五升,去滓。入无灰酒一升,釜煤二匕,煎如饧,入瓶封,埋地中一夜。每温酒化下一匙,或扫入喉内,取恶涎尽为度。后含甘草片。又孙用和《家传秘宝方》云︰凡人猝中风,昏昏如醉,形体不收,或倒或不倒,或口角流涎出,斯须不治,便成大病。此症风涎潮于上,胸痹气不通,宜用急救稀涎散吐之。用大皂荚(肥实不蛀者)四挺(去黑皮),白矾(光明者)一两,为末。每用半钱,重者三字,温水调灌。不大呕吐,只是微微稀冷涎或出一升、二升。当待惺惺,乃用药调治。不两,生矾末半两,腻粉半两,水调一、二钱,过咽即吐涎。用
【附方】旧二十,新三十七。
中风口噤不开,涎潮壅上︰皂角一挺(去皮),猪脂涂炙黄色,为末。每服一钱,温酒调下中风口︰皂角五两,去皮为末,三年大醋和之,左涂右,右涂左,干更上之。(《外台秘要》)。
中暑不省︰皂荚一两(烧存性),甘草一两(微炒),为末。温水调一钱,灌之。(《澹寮方》)
鬼魇不寤︰皂荚末刀圭,吹鼻中,能起死人。(《千金方》)
自缢将绝︰皂角末吹鼻中。(《外台方》)。
水溺卒死一宿者,尚可活︰纸裹皂荚末纳下部,须臾出水即活。(《外台秘要》)。
急喉痹塞,逡巡不救︰灵苑方︰皂荚生研末。每以少许点患处,外以醋调浓封项下。须臾便破,出血即愈。或水灌之,亦良。《直指方》︰用米醋半盏,煎七分,破出脓血即愈。
咽喉肿痛︰牙皂一挺(去皮,米醋浸炙七次,勿令太焦),为末。每吹少许入咽,吐涎即止。(《圣济总录》)
风痫诸痰︰五痫膏︰治诸风,取痰如神。大皂角半斤去皮、子,以蜜四两涂上,慢火炙透捶碎,以热水浸一时,取汁,慢火熬成膏。入麝香少许,摊在夹绵纸上,晒干,煎作纸花。每用三、四片,入淡浆水一小盏中洗淋下,以筒吹汁入鼻内。待痰涎流尽,吃芝麻饼一个,涎尽即愈,立效。(《普济方》)
风邪痫疾︰皂荚(烧存性)四两,苍耳根、茎、叶(晒干)四两,密陀僧一两,为末,成丸梧桐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三、四十丸,枣汤下,日二服。稍退,只服二十丸。名抵住丸。(《永类方》)。
服五、七十丸,白汤下。(《简便方》)。
取汁,慢熬至可丸,丸如以皂角膏和匀,入明矾少许,以柿饼捣膏,丸如弹子,噙之。(《圣不得卧︰皂荚丸︰用皂荚炙,去皮、子,研末,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一丸,枣膏汤下,日三、夜一服。(张仲景方)
粒,一荚入杏仁十粒。用姜汁制杏仁,麻油制巴豆,蜜制半夏,一处火炙黄色为手心,临卧以姜汁调之,吃下神效。(余居士《选奇方》)
(《千金方》)。
丸,取微利为度。不利更服,一日一服。(《必效方》)
黄为末。酒一斗,石器煮沸,服一升,日三服。(《肘后方》)
烧研,粥饮下三钱,立通。《宣明方》铁脚丸︰用皂荚炙,去皮、子,为末,酒面糊丸。每服五十丸,酒下。《圣惠方》︰用皂荚烧烟于桶内,坐上熏之,即通。
用不蛀皂角(去皮、子,醋涂炙焦为末)一钱,巴豆七枚(去油、膜)。以淡醋研好墨和,丸麻子大。每服三丸,食后陈橘皮汤下,日三服。隔一日增一丸,以愈为度。(《经验方》)。
胸腹胀满,欲令瘦者︰猪牙皂角相续量长一尺,微火煨,去皮、子,捣筛,蜜丸大如梧桐子。
服时先吃羊肉两脔,汁三、水即止药,瘥后一月,不得食肉及诸油腻。(崔元亮《海上集验方》)。
荚去皮炙黄,锉三升,酒一斗,渍透煮沸。每服一升,一日三服。(《肘后方》)。
皂荚续成一尺以上,酥一大两微涂缓炙,酥尽捣筛,蜜丸梧桐子大。每日空腹饮下十五丸,渐增至二十丸。重者不过两剂愈。
皂荚树皮、皂荚刺各一斤,同烧灰,以水三斗,淋汁再淋,如此三、五度,煎之候少凝,入麝香末一分,以童子小便浸蒸饼,丸小豆大。每空心温水下七丸。(《圣惠方》)。
皂角、赤小豆为末,酒、醋调,贴肿处。(《永类方》)。(肥者),烧赤为末。以水五合和,顿服之。阴病极效。(《千金方》)。
皂角,烧研,新汲水一中盏,姜汁、蜜各少许,和二钱服之。先以暖水淋浴后服药,取汗即愈。(《圣惠》)
子,蜜炙捶碎,入水取浓汁,熬成膏。
事亲》)
仍加白矾少许,黄泥固济,研。日擦之。(杨诚《经验方》)。
用皂荚末涂齿上,有涎吐之。《十全方》︰用猪牙皂角、食盐等分,大皂角二十挺,以姜汁、地黄汁蘸炙十遍,为末。日用揩牙甚妙。(《普济方》)。
皂角末,吹豆许入鼻,取嚏即安。(《梅师方》)。
酥炙三次,研末),精羊肉十两(细切捣烂)。和丸梧桐子大。每温水下二十丸。(《圣惠》)。
大肠脱肛︰不蛀皂角五挺,捶碎,水取汁二升下,令皂角气行,则不再作。仍以皂角去皮,酥炙为末,枣肉和丸,米饮下三十丸。(《圣惠方调敷之,良。(《梅师方》)。
摊贴患处,频以水润之,即效。又方︰用猪牙皂角七片煨黄,去皮、弦,出火毒,为末。空心温酒服五钱。(《袖珍方》)。
妇人吹乳︰《袖珍方》︰用猪牙皂角去皮,蜜炙为末。酒服一钱。又诗云︰妇人吹奶法如何?皂角烧灰蛤粉和。热酒一杯调八字,管教时刻笑呵呵。
入麝香少许,人粪少许,和涂。五日后根出。(《普济方》)。
烧黑为末,去痂敷之,不过三次即愈。(邓笔峰《卫生杂兴》)。
拭干。以少油麻捣烂,涂之。(《肘后方方)。
大。每酒下五十丸。(《直指方》)。
珍方》)。
咽喉骨哽︰猪牙皂角二条切碎,生绢袋盛缝满,线缚项中,立消。(《简便方》)。
皂角末吹鼻取嚏。(《圣惠方》)。九里蜂毒︰皂荚钻孔,贴叮处,艾灸孔上三、五壮即安。(《救急方》)。
皂荚
- 皂荚【本草纲目】图文版
 - 皂荚【中药大全】
 - 皂荚《本草乘雅半偈》
 - 皂荚《本草乘雅半偈》
 - 皂荚《本草崇原》
 - 皂荚《本草崇原》
 - 皂荚《本草从新》
 - 皂荚《本草纲目》
 - 皂荚《本草经集注》
 - 皂荚《本草蒙筌》
 - 皂荚《本草图经》
 - 皂荚《本草图经》
 - 皂荚《本草新编》
 - 皂荚《本草新编》
 - 皂荚《本草衍义》
 - 皂荚《本草择要纲目》
 - 皂荚《本草择要纲目》
 - 皂荚《本经逢原》
 - 皂荚《顾松园医镜》
 - 皂荚《雷公炮炙论》
 - 皂荚《雷公炮炙论》
 - 皂荚《名医别录》
 - 皂荚《千金翼方》
 - 皂荚《神农本草经》
 - 皂荚《汤液本草》
 - 皂荚《新修本草》
 - 皂荚《药笼小品》
 - 皂荚《药笼小品》
 - 皂荚《药征续编》
 - 皂荚《药征续编》
 - 皂荚《医学入门》
 - 皂荚《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
 - 皂荚《长沙药解》
 - 皂荚《长沙药解》
 - 皂荚《证类本草》
 - 皂荚《证类本草》
 - 肥皂荚【本草纲目】
 - 肥皂荚【中药大全】
 - 肥皂荚《本草备要》
 - 肥皂荚《本草崇原》
 - 肥皂荚《本草求真》
 - 肥皂荚《本经逢原》
 - 肥皂荚《得配本草》
 - 肥皂荚《药性切用》
 - 皂荚刺《本草从新》
 - 皂荚刺《药鉴》
 - 皂荚刺《药鉴》
 - 皂荚菌《滇南本草》
 - 皂荚菌《滇南本草》
 - 皂荚树【中药图谱】
 - 皂荚丸《备急千金要方》
 - 皂荚丸《冯氏锦囊秘录》
 - 皂荚丸《金匮悬解》
 - 皂荚丸《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皂荚蕈【本草纲目】
 - 皂荚蕈【本草纲目】图文版
 - 皂荚蕈《本草纲目》
 - 皂荚叶【本草纲目】
 - 皂荚叶【中药大全】
 - 皂荚子【本草纲目】
 - 皂荚子【中药大全】
 - 皂荚子《本草崇原》
 - 皂荚子《雷公炮炙论》
 - 皂荚子《雷公炮炙论》
 - 华南皂荚【中药大全】
 - 皂荚蠹虫【本草纲目】
 - 皂荚根皮【中药大全】
 - 皂荚简介【中药基础】
 - 皂荚丸方《伤寒杂病论》
 - 皂荚丸证《经方实验录》
 - 皂荚圆方《医宗金鉴》
 - 婆罗门皂荚【中药大全】
 - 皂荚长板荚《冯氏锦囊秘录》
 - 肥皂荚(附)《本草崇原》
 - 皂荚、皂荚子《本草思辨录》
 - 皂荚、皂荚子《本草思辨录》
 - 皂荚丸证其二《经方实验录》
 - 皂荚丸证其三《经方实验录》
 - 皂荚丸证其四《经方实验录》
 - 皂荚丸证其一《经方实验录》
 - 皂荚栽培技术【中药种贮】
 - 皂荚子(附)《本草崇原》
 - 皂荚刺(天丁)【本草纲目】
 - 猪牙皂(皂荚)【中草药图片】
 - 皂荚(附:牙皂)《中药学》
 - 皂荚祛痰功效刍议【中药基础】
 - 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备急千金要方》
 - 皂荚木皮,皂荚根皮【本草纲目】
 - 皂荚酒方二(水肿臌胀)【百病药酒】
 - 皂荚乳香酒方(痈疽、疮疡、发背)【百病药酒】
 
皂荚
《本草纲目》木部
- 柏
 - 柏实
 - 柏叶
 - 柏枝
 - 柏脂
 - 柏根白皮
 - 松
 - 松脂
 - 松节
 - 松叶
 - 松花
 - 松根白皮
 - 松木皮
 - 杉
 - 杉木
 - 杉皮
 - 杉叶
 - 杉子
 - 桂
 - 菌桂
 - 天竺桂
 - 月桂
 - 木兰
 - 辛夷
 - 沉香
 - 蜜香
 - 丁香
 - 檀香
 - 白旃檀
 - 紫檀香
 - 降真香
 - 楠
 - 樟
 - 钓樟
 - 乌药
 - 乌药根
 - 乌药叶(乌药嫩叶)
 - 乌药子
 - 兜娄婆香
 - 必栗香
 - 枫香脂
 - 薰陆香
 - 没药
 - 骐竭
 - 质汗
 - 安息香
 - 苏合香
 - 詹糖香
 - 笃耨香
 - 龙脑香
 - 樟脑
 - 阿魏
 - 芦荟
 - 胡桐泪
 - 返魂香
 - 柏木
 - 檀桓
 - 小柏
 - 黄栌
 - 浓朴
 - 杜仲
 - 杜仲皮
 - 杜仲芽
 - 椿樗
 - 漆
 - 干漆
 - 漆叶
 - 漆子
 - 漆花
 - 梓
 - 梓白皮
 - 梓叶
 - 楸
 - 楸木白皮
 - 楸叶
 - 桐
 - 桐叶
 - 桐木皮
 - 桐花
 - 梧桐
 - 罂子桐
 - 桐子油
 - 海桐
 - 海桐木皮
 - 刺桐花
 - 楝
 - 楝实
 - 楝根,楝木皮
 - 楝花
 - 楝叶
 - 槐
 - 槐实
 - 槐花
 - 槐叶
 - 槐枝
 - 槐木皮,槐根白皮
 - 槐胶
 - 檀
 - 荚
 - 秦皮
 - 合欢
 - 合欢木皮
 - 皂荚
 - 皂荚子
 - 皂荚刺(天丁)
 - 皂荚木皮,皂荚根皮
 - 皂荚叶
 - 肥皂荚
 - 无患子
 - 栾华
 - 无食子(没石子)
 - 诃黎勒(诃子)
 - 婆罗得
 - 榉
 - 榉木皮
 - 榉叶
 - 柳(杨柳)
 - 柳华(柳絮)
 - 柳叶
 - 柳枝,柳根白皮
 - 柳胶
 - 柽柳
 - 水杨
 - 白杨
 - 白杨木皮
 - 白杨枝
 - 白杨叶
 - 棣杨
 - 松杨
 - 榆
 - 榆白皮(榆皮)
 - 榆叶
 - 榆花
 - 榆荚仁
 - 朗榆
 - 芜荑
 - 苏方木(苏木)
 - 乌木
 - 桦木
 - 桦木皮
 - 桦木脂
 - 戾木
 - 榈木
 - 棕榈
 - 潭木
 - 柯树
 - 乌木
 - 乌木根白皮
 - 乌木叶
 - 乌木油
 - 巴豆
 - 大风子
 - 海红豆
 - 相思子
 - 猪腰子
 - 石瓜
 - 桑
 - 桑根白皮
 - 桑皮中白汁
 - 桑椹(文武实)
 - 桑叶
 - 桑枝
 - 桑柴灰
 - 柘
 - 楮
 - 楮实,楮桃
 - 楮叶
 - 楮枝茎
 - 楮树白皮
 - 楮皮间白汁
 - 枳
 - 枳实
 - 枳壳
 - 枳根皮
 - 枳嫩叶
 - 枸橘
 - 栀子
 - 酸枣
 - 白棘
 - 蕤核
 - 蕤核仁
 - 山茱萸
 - 山茱萸实
 - 胡颓子
 - 金樱子
 - 郁李
 - 郁李核仁
 - 郁李根
 - 鼠李
 - 鼠李子
 - 鼠李皮
 - 女贞
 - 女贞实
 - 女贞叶
 - 冬青
 - 枸骨
 - 卫矛
 - 山矾
 - 似山矾
 - 南烛
 - 五加(五加追风,五佳,五花)
 - 五加皮
 - 枸杞
 - 枸杞苗
 - 枸杞地骨皮
 - 枸杞子
 - 溲疏
 - 杨栌
 - 石南
 - 石南叶
 - 石南实(鬼目)
 - 牡荆
 - 牡荆实
 - 牡荆叶
 - 牡荆根
 - 牡荆沥
 - 蔓荆
 - 蔓荆实
 - 栾荆
 - 栾荆子
 - 石荆
 - 紫荆
 - 紫荆木,紫荆皮
 - 木槿
 - 木槿皮,木槿根
 - 木槿花
 - 木槿子
 - 扶桑
 - 木芙蓉
 - 木芙蓉叶,木芙蓉花
 - 山茶
 - 山茶花
 - 山茶子
 - 蜡梅
 - 伏牛花
 - 密蒙花
 - 木绵
 - 柞木
 - 黄杨木
 - 不凋木
 - 卖子木(买子木)
 - 木天蓼
 - 放杖木
 - 接骨木
 - 灵寿木
 - 吻头木
 - 木麻
 - 大空木
 - 茯苓
 - 赤茯苓
 - 茯苓皮
 - 茯神
 - 琥珀
 - 珀
 - 猪苓
 - 雷丸
 - 桑上寄生(寄屑,寓木)
 - 松萝
 - 枫柳
 - 桃寄生
 - 柳寄生
 - 占斯
 - 石刺木
 - 竹
 - 竹叶
 - 淡竹叶
 - 苦竹叶
 - 竹根
 - 淡竹根
 - 苦竹根
 - 甘竹根
 - 淡竹茹
 - 苦竹茹
 - 竹茹
 - 淡竹沥
 - 竹沥
 - 苦竹沥
 - 慈竹沥
 - 慈竹箨
 - 竹实
 - 山白竹(小白竹)
 - 爆竹
 - 竹黄
 - 仙人杖
 - 鬼齿(鬼针)
 - 淮木
 - 城东腐木
 - 东家鸡栖木
 - 古厕木
 - 古榇板
 - 震烧木
 - 河边木
 - 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