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
小儿腹痛,口中气冷,不思饮食,脾土虚寒也,用主之。口中气温,大便酸臭,积痛也,用治之。面赤壮热,或手足并热,实热也,用泻之。面黄微热,或手足并温,虚热也,用补之。若作渴饮汤,胃气虚热也,用。若痛连两胁,肝木乘脾也,用加柴胡、芍药。若腹痛重坠,脾气下陷也,用加升麻。若手足指冷,或吃逆泄泻,寒水侮土也,用六君、炮姜、肉桂;不效,急加。若服克滞之药,致腹作痛,按之不痛,脾气复伤也,用。中脘痛者,属脾。少腹痛者,属肾。按之痛者为积滞;不痛者为里虚。积滞者消之;里虚者补之。
治验一小儿停食腹痛,发热面赤,或用、枳壳、、山楂,反加腹胀,午后发热,按其腹不痛,此脾虚而克伐伤之也。用,数剂而瘥。
一小儿七岁,发热惊悸。用化痰药,反抽搐恶寒,吐痰喘嗽,腹痛少食,用,大便似痢,寒热往来,殊类风症。余以为脾气复损。用少加升麻、柴胡,治之月余而愈。
一小儿肚腹膨痛,食后即泻,手足逆冷,此脾气虚寒也,先用人参,后用而愈。
一小儿九岁,常患腹痛。至冬月因食生冷之物,其腹仍痛,服之类辄效。至十六岁,秋初毕姻后,腹痛又作,唇面黯爪甲青,余先君用补火随愈;服四两许,痛不再作。
至二十岁,外痛复作,服前丸不应,乃服而止,仍用而安。
一小儿腹痛吐舌,流涎作渴,饮冷便秘,用下之,顿安。余谓∶小儿元气,易虚易实,病势稍安,不必再药。不信,自用一服,果吐泻发搐。余用加钩藤钩,补脾平肝而愈。
四 治七气所伤,痰涎结聚,心腹作痛,不能饮食。
半夏(制焙,五两) 人参 辣桂(去皮。各一两) 甘草(半两)
上每服三钱,姜枣水煎。
治七情相干,阴阳不升降,气道壅滞,攻冲作痛。
青皮 陈皮 桔梗 蓬术 辣桂 益智仁(各一两) 香附子(一两半) 甘草(炙,三分) 半夏(制,三分)
上每服三钱,姜枣水煎。
治小儿诸般病症,角弓反张,胸高脐凸。以透明没药为末,姜汤调下。(方见天钓,即钱氏异功散)
治气壅痞结,腹胁疼痛。
上每服二三钱,姜水煎。
治积痛,和胃气,生津液。(方见积痛)
□
愚按∶前方若脾胃气虚,作渴饮汤;或因吐泻,津液亏损,烦渴引饮;或脾胃虚弱,腹胀泻渴,弄舌流涎,手足指冷,并宜服之,以温补脾气,化生津液。(方见积滞)
六 治脾胃气虚,吐泻不食,肌肉消瘦;或肺金虚,痰嗽喘促恶寒;或肝虚,惊搐眩晕自汗诸症。并宜服此,以滋化源。(方见内钓)
泻(方见脾脏)
四君子汤(方见内钓)
(方见虚羸)
八味丸(方见肾脏)
人参理中丸(二方见冷泻,即)
(方见脾脏)
(方见脾胃虚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