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白麻)

麻(白麻)

(,音顷。《唐本草》)

【释名】白麻。

时珍曰︰一作KT,又作KT,种必连顷,故谓之KT也。

【集解】恭曰︰,即KT麻也。今人取皮作布及索者。实似大麻子,九月、十月采,阴干。

颂曰︰处处有之。北人种以绩布,及打绳索。苗高四、五尺,或六、七尺,叶似苎而薄,花黄,实壳如蜀葵,其中子黑色。

时珍曰︰麻今之白麻也。多生卑湿处,人亦种之。叶大似桐叶,团而有尖。六七月开黄花。结实如半磨形,有齿,嫩青老黑。中子扁黑,状如黄葵子。其茎轻虚洁白。北人取皮作麻。以茎蘸硫黄作淬灯,引火甚速。其嫩子,小

【气味】苦,平,无毒。

【主治】赤白冷热痢,炒研为末,每蜜汤服一钱。痈肿无头者,吞一枚(苏恭)。生眼翳瘀肉,起倒睫拳毛(时珍)。

【主治】亦治,古方用之(苏颂)。

【附方】新三。

一切眼疾︰麻子一升。为末。以猪肝批片,蘸末炙服一字,陈米饮下,磨去壳,马尾筛取黄肉去焦壳,每十两可得四两药慢炙熟,为末,醋和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汤下。一方︰以KT实内袋中蒸熟,暴为末,蜜丸。温水下。(《圣济总录》)

草部相关大青 苎麻 飞廉 漏芦 苦(苦板) 续断(南草,龙豆) 大蓟,小蓟 燕脂 番红花 红蓝花

《本草纲目》草部

本草相关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