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疔·疫毒蕴结证

疮疡 中医证名 疔疮 中医学 疫疔 中医外科学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1 拼音

yì dīng ·yì dú yùn jié zhèng

2 英文参考

cutaneous anthrax with pestilent toxin amassment pattern[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3 定义

疫疔·疫毒蕴结证(cutaneous anthrax with pestilent toxin  amassment pattern),疫毒蕴结,以患部皮肤发痒,出现蚊迹样红斑,继则形成水疱,破溃后形成黑色溃疡,疮面凹陷,形如鱼脐,疮周肿胀,绕以绿色水疱,伴有发热,骨节疼痛,甚则壮热神昏等,舌质红,舌苔黄,脉数为常见症的疫疔证候[1]

4 疫疔·疫毒蕴结证症状

患部皮肤发痒,出现蚊迹样红斑,继则形成水疱,破溃后形成黑色溃疡,疮面凹陷,形如鱼脐,疮周肿胀,绕以绿色水疱,伴有发热,骨节疼痛,甚则壮热神昏等,舌质红,舌苔黄,脉数。

5 疫疔·疫毒蕴结证辨证分析

感受火热之邪,热毒蕴于肌肤,以致营卫不和经络阻隔,气血凝滞;气不通则肿,血不通则痛;火为阳邪,性热而色赤,故皮色红而灼热;毒邪炽盛,与正气相搏,故伴恶寒发热舌红、苔黄、脉数为热毒蕴结之象。

7 方药治疗

五味消毒饮加减。恶寒发热者,加蟾酥丸3粒,吞服;毒盛肿甚者,加大青叶,重用黄连

8 关于疫疔

疫疔(cutaneous anthrax[2])为病名[3]。又称鱼脐丁(《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一)、鱼脐疮(《外科启玄》卷七)、脉骨疔(《疡医大全》卷十九)、鱼脐疔《中医外科学》)、紫燕疔(《外科正宗》卷二)。是指接触疫畜染毒而发,以初起为虫叮水疱,很快干涸坏死呈脐凹,全身症状明显,可并发走黄为主要表现的急性传染性化脓性疾病[3]疫疔生于头面颈项、手臂等暴露部位[3]。多见于从事畜牧业者。

证治准绳》云:“若因剥割疫死牛马猪羊,瞀闷身冷,遍体具有紫疱;疫疔也。”

疫疔相当于西医的皮肤炭疽[3]

9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2.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04.
编辑:banlang 审核:sun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