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养脾丸
2.1 处方
大麦芽(炒)白茯苓(去皮)人参(去芦)各500克 干姜(炮)砂仁(去皮)各1a00克 白术250克 甘草(锉、爁)750克
2.2 制法
上为细末,炼蜜和丸,每30克作8丸。
2.3 功能主治
养胃进食,治脾胃虚冷,心腹绞痛,胸膈满闷,胁肋虚胀,呕吐恶心,噫气吞酸,泄泻肠鸣,米谷不化,肢体倦怠,不思饮食。
2.4 用法用量
每服1丸,细嚼,空腹时用生姜汤送下。
2.5 摘录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
3 《保命歌括》卷五
3.1 方名
3.2 组成
人参7分,麦芽(炒)7分,神曲(炒)7分,归身7分,白术1两半,苍术(制)1两,陈皮1两,厚朴(姜汁炒)1两,莲肉1两,白茯苓1两,山药1两,砂仁8钱,炙草半两,木香1钱半。
3.3 功效
养脾进食,调理胃气,和畅营卫。
3.4 主治
饥困伤力。
3.5 用法用量
每服50-70丸,米饮送下。
3.6 制备方法
4 《幼科指南》卷上
4.1 方名
4.2 组成
苍术(米泔浸,去黑皮,焙)5钱,神曲(炒)3钱,陈皮5钱,青皮1钱,枳壳2钱,砂仁2钱,厚朴(炒)3钱,苡仁2钱,麦芽2钱(炒),粉草1钱,白术3钱,草果2钱。
4.3 主治
小儿脾胃虚弱,不思饮食,伤食脾积,面色痿黄,呕吐泄泻,腹痛膨胀。
4.4 用法用量
脾胃虚弱,米汤送下;食积,山楂汤送下;腹痛,茴香汤送下;膨胀,萝卜子汤送下;寒泄,姜汤送下。
4.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酒糊为丸,如黍米大。
5 《局方》卷三
5.1 方名
5.2 别名
5.3 组成
大麦糵(炒)1斤,白茯苓(去皮)1斤,人参(去芦)1斤,干姜(炮)3斤,缩砂(去皮)3斤,白术半斤,甘草(锉,爁)1斤半。
5.4 功效
养胃进食。
5.5 主治
脾胃虚冷,心腹绞痛,胸膈满闷,胁肋虚胀,呕逆恶心,噫气吞酸,泄泻肠鸣,米谷不化,肢体倦怠,不思饮食;小儿躽啼。
5.6 用法用量
每服1丸,细嚼,生姜汤送下,食前服。
5.7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两作8丸。
5.8 附注
6 《魏氏家藏方》卷五
6.1 方名
6.2 组成
钟乳粉、人参(去芦)、白茯苓(去皮)、附子(炮,去皮脐)、吴茱萸(汤泡7次,炒)、细辛、南木香(不见火)、枳实(麸炒)、肉豆蔻(面裹煨)、青皮(去瓤)、金钗石斛、白术(麸炒)、干姜(炮洗)、麦糵(炒)、神曲(炒)、丁香(不见火)、川椒(去目,并合口者,炒出汗)、陈皮(去白)、益智仁、缩砂仁、诃子肉、槟榔、肉桂(去皮,不见火)、厚朴(去粗皮,锉,姜制,炒)各等分。
6.3 主治
6.4 用法用量
每服30-50丸,空心米饮送下。
6.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豌豆大。
8 《痘疹心法》卷十二
8.1 方名
8.2 组成
人参1钱半,白术1钱半,当归1钱半,川芎1钱半,木香1钱,青皮1钱,黄连1钱,陈皮(炒)1钱,砂仁5分,山楂肉5分,神曲(炒)5分,麦芽(炒)5分。
8.3 主治
痘疹伤食,但脾中满或痛,脾胃素弱者;惊泻,粪稠若胶,带青色。
8.4 用法用量
每服30-50丸,陈仓米饮汤送下。
8.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水调神曲糊为丸,如麻子大。
8.6 各家论述
《准绳·幼科》:参、术助气以补脾,芎、归活血以滋脾,曲、芽、青、楂消食以健脾,砂、陈、木香通气以和脾,黄连清火以厚脾。凡病后能食不节,面黄腹饱,或泄泻,或疳积,此方治之,统名养脾。
8.7 附注
9 《幼科指南》卷四
9.1 方名
9.2 组成
人参1两,白术1两,茯苓1两,炙草1两,白芍(酒炒)1两,炙耆1两,陈皮1两,归身1两,山药1两,莲肉1两,神曲5钱,肉桂2钱。
9.3 功效
补脾。
9.4 主治
9.5 用法用量
米汤送下。
9.6 制备方法
9.7 附注
10 《片玉心书》卷五
10.1 方名
10.2 组成
苍术(制)5钱,厚朴3钱,陈皮5钱,砂仁2钱,草果仁2钱,神曲(炒)3钱,益智仁2钱,茯苓3钱,麦芽(炒)3钱。
10.3 主治
小儿脾胃虚弱,不思饮食,伤食癖积,面色黄,呕吐泻泄,腹痛膨胀。
10.4 用法用量
米饮送下;呕吐,煨姜汤送下,脾胃虚弱,米汤送下;食积,山楂汤送下;腹痛,茴香汤送下;肿胀,萝卜汤送下;寒泄,姜枣汤送下。
10.5 制备方法
共为末,酒糊为丸,如粟米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