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常渴

中医诊断学 中医症状名 中医学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1 拼音

xún cháng kě

2 概述

寻常渴即渴[1]。为症状[2]。为与消渴区别,故称寻常渴[2]。《证治准绳·杂病》:“口燥咽干,此寻常渴,非三消证。”指自觉口咽干燥症状[2]

3 病因病机

多因肺胃有热,津耗血少所致[2]。也可因水湿、痰饮瘀血阻滞,或脾虚不运,或肾阳虚衰不能化气,使津液不能上承而致肺胃有热者[2]

4 症状

渴喜冷饮,便秘溺赤,苔黄脉数[2]

5 辨证论治

治宜清热泻火[2]。选用麦门冬饮子白虎汤承气汤[2]

津液亏耗者,咽干口燥烦热升火,舌干少津[2]。治宜养阴生津[2]。用六味地黄丸增液汤五汁饮等,热恋伤阴者,可用连梅汤[2]

血虚者,多见于大失血及产后,头晕目花,面白唇淡,舌质淡,脉芤[2]。治宜补血益气,用四物汤当归补血汤[2]

水湿停留者,渴不欲饮胸闷纳呆腹胀肢肿小便不利,苔腻脉濡[2]。治宜祛湿利水,用胃苓汤五皮饮[2]

痰饮内停者,口渴胸闷短气,吐痰涎,心下悸,或呕吐反胃[2]。治宜温阳化饮,用小青龙汤苓桂术甘汤半夏茯苓汤[2]

瘀血内阻者,口渴而但欲嗽水不欲咽,唇萎,唇紫,脉涩[2]。治宜活血祛瘀[2]。用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2]

脾虚不运者,口渴而稍饮即止,或喜热饮,四肢困倦,脉弱无力[2]。治宜健运[2]。用七味白术散春泽汤[2]

肾阳虚衰者,口渴欲饮,饮一、二口即厌,或水入即吐出,恶寒肢冷,嗜卧,脉细[2]。治宜温阳补肾[2]。用金匮肾气丸通脉四逆汤猪胆汁等[2]

口渴频饮,多食多尿者,为消渴[2]

6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25.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71.
编辑:fengchuile、banlang 审核:sun

治疗寻常渴的方剂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治疗寻常渴的中成药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