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幼幼新书》卷六引丁时发方
2.1 方名
2.2 组成
防风1分,乳香1分,蔓荆子(炒)1分,牛膝1分,麻黄1分,羚羊角1分,酸枣仁1分,草乌头(去皮)1分,没药1分,白术1分,茯苓1分,天麻(酒煮)半两,胡麻(炒)半两,当归半两,续断半两,川乌头(去皮)4钱,黄耆4钱,蒺藜半分。
2.3 主治
大人、小孩锉骨,行步艰难,脚无力。
2.4 用法用量
每服1丸,葱酒细嚼下,1日3-5次。3日后用洗药:草乌头、当归、地龙、木鳖、紫贝草、椒目、葱须、荆芥各1两,为末煎汤,露脚趾甲从上淋洗。次用熏法:柴胡、草乌头、赤小豆、吴茱萸、羌活、晚蚕沙各1两、末黑豆3升,热水泡少顷,去黑豆,入前药煮,盆盛。熏锉闪处,令出骨中汗,无力者,亦依此。
2.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小弹子大。
3 《卫生宝鉴》卷八
3.1 方名
3.2 组成
川芎1两,羌活1两,南星(姜制)1两,川乌(炮,去皮)1两,天麻1两,白鲜皮1两,当归1两,防风1两,海桐皮1两,地榆1两,虎骨1两,熟地黄1两,朱砂1两,乌蛇(生)1两,铅白霜1两,干蝎1两,肉桂1两,牛黄3钱,雄黄3钱,轻粉1-2钱,麻黄(去节)4两(以好酒3升浸2昼夜,不用麻黄用酒)。
3.3 主治
男子、妇人卒中诸风,口眼斜,言语謇涩,牙关紧急,半身不遂,手足搐搦,顽麻疼痛,涎潮闷乱。妇人血运血风,咳嗽吐逆,睡卧不宁。
3.4 用法用量
3.5 制备方法
3.6 临床应用
4 《丹溪心法附余》卷一
4.1 方名
4.2 别名
4.3 组成
天南星(用米泔水浸7日,每日换水,削去皮脐,薄切,晒干。寒天加2日)6两,川乌头(制法与前同,去皮脐尖)6两,五灵脂(淘去沙石,晒干,用姜汁浸晒10日,每日添姜汁,直候其汁转黑,晒干)6两,地龙(去土,水洗净,晒干)4两,滴乳香(研)2两,没药2两,白僵蚕(铁铛炒丝断净,去足嘴)2两,羌活2两,天麻2两,全蝎(去毒,晒干,生用)1两,白附子(生用)1两,辰砂(研)1两,轻粉(研)1两,雄黄(研)1两,片脑(研)1钱半,麝香(研)1两2钱5分。
4.4 功效
通瘀散寒,宣通经络。
4.5 主治
男子、妇人左瘫右痪,口眼斜,半身不遂,失音不语,遍身疼痛,打扑伤损。外感风邪及诸风瘖暗风,角弓反张,目睛上视,搐搦无时,但患风疾皆可服之。痹症,肩背腰腿及周身疼痛,重着不移者,为寒凝血瘀。
4.6 用法用量
每服1锭,生姜自然汁和好酒一处磨化,临卧通口热服。以衣被厚盖汗出为度。
4.7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用生姜自然汁煮糯米饭搜和为丸,成锭子,晒干,以瓦罐收贮。
4.8 用药禁忌
忌诸动风之物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