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圣济总录》卷十七
4.1 方名
4.2 组成
细辛(去苗叶,洗,焙)3分,天南星(浆水煮透,切,焙干)4两,白附子(生用)1两半,芎2两,甘菊花1两,好墨半两,由跋(炮)2两半。
4.3 功效
解烦倦,通鼻塞,退风壅。
4.4 主治
4.5 用法用量
每服15-20丸,食后、临卧以荆芥汤送下;或茶清送下亦得。
4.6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4.7 附注
6 《圣济总录》卷一○七
6.1 方名
6.2 组成
细辛(去苗叶)2两,五味子1两半,熟干地黄(焙)1两半,人参1两,白茯苓(去黑皮)1两,地骨皮1两,山芋1两,防风(去叉)1两。
6.3 主治
6.4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空心盐汤送下,1日2次。
6.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7 《圣济总录》卷九十四
7.1 方名
7.2 组成
细辛(去苗叶)1两,芍药1两,吴茱萸(汤洗,焙干,炒)1两,人参1两,白术1两,桂(去粗皮)1两,干姜(炮)1两,甘草(炙,锉)1两,当归(切,焙)1两,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
7.3 主治
7.4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空心米饮送下,1日3次。
7.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稀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8 《圣惠》卷五十一
8.1 方名
8.2 组成
细辛半两,桂心3分,甜葶苈半两(隔纸炒令紫色),川大黄半两(锉碎,微炒),黄芩半两,甘遂半两(煨微黄),芫花半两(醋拌炒令干),汉防己半两,赤茯苓3分,附子半两(炮裂,去皮脐)白术3分,泽泻3分,杏仁3分(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8.3 主治
8.4 用法用量
每服5丸,食前以粥饮送下,1日3次。以利为度。
8.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9 《圣惠》卷三十二
9.1 方名
9.2 组成
细辛半两,黄连半两(去须),蕤仁2两(汤浸,去赤皮),芦荟半两,桑根白皮1两(锉),甜葶苈1两(隔纸炒令紫色),龙脑1钱(细研)。
9.3 主治
眼赤生疮。
9.4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以温浆水送下。
9.5 制备方法
10 方出《千金》卷六,名见《圣济总录》卷一一六
10.1 方名
10.2 别名
10.3 组成
通草半两,辛夷半两,细辛1两,甘遂(一作甘草)1两,桂心1两,芎1两,附子1两。
10.4 主治
10.5 用法用量
10.6 制备方法
上为末,蜜为丸,如大麻子大,稍加微觉小痛,捣姜为丸即愈,用白狗胆汁和之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