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液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学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1 拼音

xián

2 英文参考

slobber[21世纪英汉汉英双向词典]

saliva[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ptyalo-[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ptysma[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sal.[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sial-[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sialo-[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sialon[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注解

涎为五液之一[1]。又称口津[1]。俗称哈喇子、口水[2]。涎为脾液[2]。涎与唾合称涎唾唾液[2]。具有滑润口腔和帮助消化作用[2]。《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脾为涎。”脾胃正常则津足,口中和,不燥不渴,食而知味[2]脾胃虚寒冷涎上涌,口淡泛恶;胃火炽盛则涎少口燥;脾胃湿热或内有虫积中风癫痫病发,亦每致口角流涎[2]。《黄帝内经灵枢·口问》:“胃中有热则虫动,虫动则胃缓胃缓廉泉开,故涎下。”

4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34.
  2. ^ [2] 曲黎敏.从头到脚说健康[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63.
编辑:banlang 审核:sun

你知道吗?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