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参考
Chinese tallowtree leaf[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中医大辞典》·乌桕叶
3.1 别名
3.2 来源
大戟科植物乌桕Sapium sebiferum(L.) Roxb.的叶[1]。
3.3 性味
苦,微温,有毒[1]。
3.4 功能主治
1.治真菌性阴道炎,湿疹,脚癣,煎水洗;乳痈疖肿,捣烂敷;毒蛇咬伤,捣汁服,渣敷伤口周围[1]。
3.5 使用注意
剂量过大,可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痛、心慌、冷汗等中毒症状[1]。孕妇忌服[1]。
3.6 化学成分
本品含无羁萜、鞣云实精(Corilagin)、莽草酸、并没食子酸、没食子酸、异槲皮苷、β-谷甾醇等[1]。
3.7 药理作用
4 《*辞典》·乌桕叶
4.1 出处
《本草拾遗》
4.2 拼音名
Wū Jiù Yè
4.3 别名
卷子叶(《分类草药性》),油子叶(《生草药手册》),虹叶(《岭南草药志》)。
4.4 来源
4.5 原形态
4.6 生境分布
产广东、广西等地。
4.7 性状
干燥叶多破碎,呈茶褐色,具长柄。完整的叶片为卵状菱形,长3~8厘米,宽约3~7厘米,先端长渐尖,基部阔楔形,叶片基部与叶柄相连处,常有干缩的小腺体2枚,全缘。纸质,易碎。气微,味微苦。
4.8 性味
苦,微温,有毒。
《纲目》:"苦,微温,无毒。"
4.9 功能主治
①《纲目》:"治食牛马六畜肉、生疔肿欲死者,捣自然汁一、二碗顿服,得大利,去毒即愈,未利再服。冬用根。"
②《生草药性备要》:"薳红者,治跌打,煲酒服之。"
④《岭南采药录):"治烂脚、疥癞、蛇伤,取叶煎水洗之。多食狗肉发热,取其薳捣烂冲酒服。"
⑤《南宁市药物志》:"治奶疮。"
4.10 用法用量
外用:捣敷或煎水洗。内服:煎汤,1.5~4钱;或捣汁冲酒。
4.11 附方
①治穿牙痈(后臼齿连接有二、三齿处红肿溃烂):乌桕鲜嫩叶连心合糯米饭粒(加葱头或米醋更佳)捣烂敷患处。(《泉州本草》)
②治疮疡背痈:红薳乌桕叶、红薳鸟不企、细叶石班叶。共研末,用酒加蜜糖和匀,调成糊状,敷患处.
⑤治头部湿疹:乌桕叶、陀僧末各适量。生油调匀,煮沸候冷,搽患处。
⑥治脚癣:乌桕树叶煎汁洗之,止痒极效。(②方以下出《岭南草药志》)
⑧治蛇咬伤:乌桕鲜嫩叶连幼芽心若干个,捣烂绞汁,取一小杯冲酒服。(《泉州本草》)
⑨治跌打新伤,遍身疼痛:乌桕鲜嫩叶连幼芽心七个。揉碎,酒送服。或鲜嫩叶连心约五钱,合乌糖和酒共捣烂。绞汁,炖温内服。(《泉州本草》)
4.12 临床应用
治疗阴道炎:取鲜乌桕枝叶10斤,加水20斤煎至10斤。每天用500毫升冲洗阴道1次;洗后用乌桕叶粉喷入阴道内,或将乌桕叶粉装入胶囊,于睡前塞入阴道内,6次为一疗程。治疗霉菌性阴道炎127例,治愈76例,好转33例。
4.13 摘录
《*辞典》
5 参考资料
-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