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二五
7 《普济方》卷一四七
7.1 方名
7.2 组成
葫芦巴1两(炒),补骨脂7钱半,玄参5钱,杜仲1两(炒断丝),川楝子1两半(酒浸),三棱5钱,羌活5钱,茴香5钱,麻黄(去节)2钱(春夏3钱)。
7.3 主治
少阴不足,肾气微少,忽为寒热,太阳下陷肾中,肾气奔迫,内动三焦,或发热头疼,咳嗽痰促,或右胁牵痛,或传为疹子,其脉左尺沉而弦,按之则虚大而涩。又治上气。
7.4 用法用量
每服50-70丸,空心姜汤或盐酒任下。
7.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面糊为丸。
8 《儒门事亲》卷十二
8.1 方名
8.2 组成
海藻1两,海带1两,昆布1两,木通1两,甘草1两,诃子半两,薄荷半两,杏仁少许(汤浸,去皮尖)。
8.3 主治
瘿赘。
8.4 用法用量
每夜噙化1丸。
8.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
8.6 用药禁忌
忌食油腻物。
8.7 附注
10 《魏氏家藏方》卷九
10.1 方名
10.2 组成
附子(大者)1只(生,去皮脐,切薄片),大蒜头5枚(剥去皮苗,捶令碎),赤小豆5两(拣净。以上3味放于砂锅内,加水3升煮,渐添至5升,慢火煮干为度,只取附子焙干为末,余药不用),白花商陆根半两,南木香、沉香2钱(不见火),车前子。
10.3 主治
脾肾气虚,肾水流溢,四肢作肿,面目虚浮,腰脚肿胀,游走不定,小便赤涩,大便秘结,胀满气痞,脚膝无力,食少倦怠,渐成水肿。
10.4 用法用量
每服40-50丸,空心、食前以薏苡仁煎汤送下,1日2-3次,病重者1日5次。
10.5 制备方法
10.6 附注
11 《外台》卷十引《深师方》
11.1 方名
11.2 组成
胶饴5斤,蜀椒2升(汗),乌头7分(炮),桂心6分,大附子5枚(炮),干姜4分,人参4分,杏仁1升,天门冬10分,蜈蚣5节(去头,炙)。
11.3 主治
咳嗽上气,喉咽中腥臭,虚气搅心,头痛眼疼,耳中嘈嘈,风邪毒注天行,食不生肌,胸中膈塞,呕逆多唾,恶心,心下坚满,饮多食少,疗疰并淋。
11.4 用法用量
每服1枚,昼日6-7、夜2-3服。令胸中温为度。
11.5 加减
梦与鬼神交通及饮食者,全用蜈蚣;食不消者,加杏仁5合;有虚气,少腹急,腰痛,加天门冬、杜仲;有风,加乌头2枚、附子1枚(立夏后勿加);有留饮,加葶苈子1两(熬,末之)。
11.6 制备方法
上为末,捣杏仁为膏,纳药末于膏中捣千下,烊胶饴,搅令调和为丸,如半枣大。
11.7 用药禁忌
11.8 各家论述
《千金方衍义》:《金匮》大建中汤专取蜀椒下气止逆,干姜温中破积,人参补正除邪,胶饴润肺止嗽,以治胸腹寒积,出见有头足,上下痛不可触。《千金》加乌、附、桂心以攻毒破结,杏仁泄肺散满,蜈蚣截风解毒,天门冬除咳逆寒热,并制乌、附、椒、姜之燥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