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针疗法

医疗技术名 针灸学 中医学 中医治疗学 近现代 书籍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1 拼音

táo zhēn liáo fǎ

2 英文参考

pottery needle therapy[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pottery needle therapy[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陶针疗法:1.书名;2.针刺疗法

4 书名·《陶针疗法

陶针疗法》为书名[1]。覃玉霖撰[1]。1959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1]

5 针刺疗法·陶针疗法

陶针疗法(pottery needle therapy)是用陶瓷片的锋刃刺激腧穴或患病部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2]。本法起源很古,现在尚流传应用于广西柳州、南宁等壮族地区[3]。属于针灸医学域中的特殊技法,此法刺激皮部络脉,通过经络的传导和调节而产生治疗作用。临床操作时,一般均选用中锋陶针,慢性虚寒病症用轻刺激,急性实热疾患用重刺激[3]

方法是用瓷片或陶片作为针具,在体表一些特定部位进行浅刺。取旧陶瓷片洗净后,用铁器或刀背轻轻击碎,使成锋利的陶片针,锋芒分粗、中、细三类。粗者用于重刺放血,细者可用于小儿,一般治疗选用中等锋芒为宜。

陶针刺激部位有独道之处,理论上虽与经络学说归纳,而刺激部位已超出经脉范围,与现代解剖学亦有出入。其特点为刺激部位较少注意一针一穴,而是以线、点、面为主。按体表标志划分为头面部、项背脊、颈胸腹、上肢、下肢以及其他等六部分。每一部分又根据某个器官关节或体表特征、构成环线或点,做为施刺之部位,可用于专刺或选刺。其中背部纵行,可通治诸病,故每病必刺。刺激方法点刺、排刺、行刺、环刺,丛刺、散刺、集中刺和广散刺数种;按其刺激强度分为轻刺、重刺、平刺以及放血、挑疳等不同手法,可根据病情与刺激部位适当选用。

陶针治病以急性病痛为主,如中风伤暑感冒、急性惊风腹痛呕吐泄泻目赤红眼疝气、尿闭、痹证、痈疽、顽癣等,多能奏效。

6 参考资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08.
  2.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基本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09.
编辑:fengchuile、banlang 审核:sun

古籍中的陶针疗法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