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中医大辞典》·水仙根
2.1 来源及产地
石蒜科植物水仙Narcissus tazetta L. var. chinensis Roem.的鳞茎[2]。各地常见栽培[2]。
2.2 性味
甘、苦,寒,有毒[2]。
2.3 功能主治
排脓消肿,解毒[2]。治痈肿疮毒,乳痈,痄腮,虫咬伤[2]。捣烂敷或捣汁涂[2]。
2.4 使用注意
不宜内服[2]。
2.5 化学成分
水仙花:煎服治月经不调[2]。含石蒜碱(Lycorine)、伪石蒜碱(Pseudo lycorine)、高石蒜碱、雨石蒜碱(Pluviine)、漳州水仙碱、多花水仙碱(Tazettine)等[2]。花含挥发油,其主成分为丁香油酚、苯甲醛等,尚含芸香苷、异鼠李素-3-鼠李糖葡萄糖苷等[2]。
2.6 药理作用
根的粗浸剂对动物子宫有明显的兴奋作用[2]。总生物碱腹腔注射对大鼠Jensen肉瘤、小鼠Crocker肉瘤及艾氏腹水癌均有明显疗效[2]。煎剂对小鼠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病毒感染有一定疗效,体外试验亦有效[2]。石蒜碱有中枢镇静作用,也有较弱的抑制胆碱酯酶作用,对麻醉动物具降压作用;石蒜碱对动物子宫有明显兴奋作用[2]。此外,石蒜碱有刺激肾上腺皮质功能的作用,对动物都有一定的抗癌作用[2]。
3 《*辞典》·水仙根
3.1 出处
《纲目》
3.2 拼音名
Shuǐ Xiān Gēn
3.3 来源
为石蒜科植物水仙的鳞茎。春、秋采挖较佳。将根头挖起后,截去苗茎、须根,洗净泥沙,用开水潦后,晒干;或纵切成片,晒干
3.4 原形态
3.5 性状
鳞茎呈圆形,或微呈锥形,直径约4~5厘米。外面包裹一层棕褐色的膜质外皮,扯开后,内心为多数相互包裹的黄白色瓣片(鳞叶)。质地轻,无甚气味。以个大、内心充实者为佳。
3.6 化学成份
含伪石蒜碱、石蒜碱、多花水仙碱、漳州水仙碱等多种生物碱。水仙生物碱有一定的抗癌和抗病毒活性。
同属植物白水仙鳞茎中含白水仙胺、石蒜碱、多花水仙碱、雪花莲胺碱、石蒜胺碱及伪石蒜碱。
3.7 药理作用
水仙总生物碱20~30毫克/公斤腹腔注射对大鼠Jensen肉瘤;小鼠Crocker肉瘤及艾氏腹水癌均有明显疗效。
3.8 炮制
《本草会编》:"五月初收根,以童尿浸一宿,晒干,悬火暖处。"
3.9 性味
①《纲目》:"苦微辛,滑寒,无毒。"
②《本草再新》:"味甘苦,性寒,有毒。"
3.10 归经
《本草再新》:"人心、肺二经。"
3.11 功能主治
治痈肿疮毒,虫咬,鱼骨哽。
①《纲目》:"治痈肿及鱼骨哽。"
②《本草再新》:"治痈疽疮毒,排脓消肿,解热,去风,疗百虫咬伤。"
③《岭南采药录》:"取头部捣烂,敷治乳痈;又治一切毒痈疽,捣烂敷之,能散毒。"
3.12 用法用量
外用:捣敷或捣汁涂。
3.13 注意
本品有毒,不宜内服。
3.14 摘录
《*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