脓耳眩晕·肝胆湿热证

脓耳 中医耳科 中医证名 脓耳变证 脓耳眩晕 中医耳鼻喉科学 中医学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1 拼音

nóng ěr xuàn yūn ·gān dǎn shī rè zhèng

2 英文参考

vertigo due to purulent ear with pattern of dampness-heat in liver and gallbladder[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3 定义

脓耳眩晕·肝胆湿热证(vertigo due to purulent ear with pattern of dampness-heat in liver and gallbladder)是指肝胆湿热,以眩晕剧烈,恶心呕吐,动则尤甚,耳痛耳内流脓黄稠,耳鸣耳聋,伴口苦咽干、急躁易怒、便秘尿赤、或有发热头痛目赤舌质红,苔黄,脉弦数等为常见症的脓耳眩晕证候[1]

4 脓耳眩晕·肝胆湿热证症状

脓耳眩晕·肝胆湿热证患者眩晕剧烈,恶心呕吐,动则尤甚,耳痛耳内流脓黄稠,耳鸣耳聋,伴口苦咽干、急躁易怒、便秘尿赤、或有发热头痛目赤舌质红,苔黄,脉弦数[1]

5 关于脓耳眩晕

脓耳眩晕(vertigo due to purulent ear)是指以耳内流脓头晕目眩天旋地转为主要表现的脓耳变证[1]

6 关于脓耳变证

脓耳变证(deteriorated case of purulent ear)是指脓耳变生的耳后附骨痈耳根毒)、脓耳面瘫脓耳口眼㖞斜)、脓耳眩晕黄耳伤寒等病证[1]

脓耳变证多因脓耳邪毒炽盛,或治疗不当,邪毒久蕴,腐蚀骨质,脓汁流窜,邪毒扩散而变生他证。故病情更为复杂、严重,甚至可以危及生命[2]

脓耳(purulent ear;suppurative otitis media)为病证名[3][4]。又称聤耳[4]耳疳[5]缠耳[6]耳底子[6]耳痈[6]耳湿[6]耳中生毒[6],为五般聤耳之一[6]。是指以鼓膜穿孔耳内流脓听力下降为主要表现的耳病[6][6][7]。有急慢、虚实之分[7]脓耳耳科常见病、多发病,尤多发于小儿。常致听力损害,影响患者学习、工作及生活,甚至可以出现并发症,危及生命,应积极做好防治工作。

外科大成》卷三:“耳疳者,为耳内流出脓水臭秽也。书有云:出黄脓为聤耳;红脓为风耳;白脓为缠耳;青脓为震耳。”

冯氏锦囊秘录》卷六:“聤耳之名,更有五般,常出黄脓者,谓之停耳;常出红脓者,谓之脓耳;耳内疳臭者,谓之冱耳;白脓出者,谓之缠耳;耳内虚鸣,时出青脓者,谓之囊耳。”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耳疳》:“此证耳内闷肿出脓,因脓色不一,而名亦各殊。如出黑色臭脓者,名耳疳;出青脓者,名震耳出白脓者,名缠耳;出黄脓者,名聤耳,俱由胃湿与肝火相兼而成。”

脓耳相当于西医的化脓性中耳炎[7]

详见脓耳脓耳变证条。

7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2. ^ [2] 王德鑑主编.中医耳鼻喉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1.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58.
  4. ^ [4]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587.
  5. ^ [5] 王德鑑主编.中医耳鼻喉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8-21.
  6. ^ [6]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46.
  7. ^ [7]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编辑:banlang 审核:sun

治疗脓耳眩晕·肝胆湿热证的穴位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治疗脓耳眩晕·肝胆湿热证的方剂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治疗脓耳眩晕·肝胆湿热证的中成药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脓耳眩晕·肝胆湿热证相关药物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