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備急千金要方》卷七:紫蘇子湯
2.1 別名
蘇子降氣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三)、降氣湯(《普濟方》卷一八三)。
2.2 處方
紫蘇子27克 前胡 厚朴 甘草 當歸各3克 半夏27克 橘皮9克 大棗5枚 生薑50克 桂心12克
2.3 製法
上十味,哎咀。
2.4 功能主治
降氣平喘,祛痰止咳。治上實下虛,痰涎壅盛,喘咳短氣,胸膈滿悶;或腰疼腳弱,肢體倦怠;或肢體浮腫,舌苔白滑或白膩等。
2.5 用法用量
以水2.6升,煮取500毫升,分爲五服,日三夜二。
2.6 備註
方中蘇子降氣祛痰,止咳平喘爲君藥;半夏、厚朴、前胡、橘皮理氣化痰,止咳平喘,共爲臣藥;君臣相配,以治上實之有條。桂心溫腎祛寒,納氣平喘;當歸既養血補肝,同桂心以溫補下虛,又能治咳逆上氣;甘草、生薑、大棗和中調藥,是爲佐使。諸藥合用,上下兼顧而以上爲主,使氣降痰消,則喘咳自平。
2.7 摘錄
《備急千金要方》卷七
3 《重訂嚴氏濟生方》:紫蘇子湯
3.1 處方
紫蘇子30克 大腹皮 草果仁 半夏(湯泡七次)厚朴(去皮,姜制,炒)木香(不見火)橘紅 木通 白朮 枳實(去瓤,麩炒)人蔘 甘草(炙)各15克
3.2 製法
上藥哎咀。
3.3 功能主治
理氣寬中。治憂思過度,邪傷脾肺,心腹膨脹,喘促胸滿,腸鳴氣走,漉漉有聲,大小便不利,脈虛緊而澀。
3.4 用法用量
每服12克,用水300毫升,加生薑5片、大棗2枚,煎至210毫升。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3.5 摘錄
《重訂嚴氏濟生方》
4 《聖濟總錄》卷六十七
4.1 方名
4.2 組成
紫蘇子1兩,半夏(湯洗7遍去滑,焙)1兩,五味子1兩,青橘皮(湯洗,去白,焙)1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1兩,桂(去粗皮)1兩,赤茯苓半兩,甘草(炙)半兩。
4.3 主治
4.4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生薑半分(切),同煎取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4.5 製備方法
上爲粗末。
5 《聖濟總錄》卷五十四
5.1 方名
5.2 組成
紫蘇(微炒)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甘草(炙)半兩,乾薑(炮),桔梗(銼,炒)3分,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3分。
5.3 主治
三焦咳。心胸不利,不思飲食。
5.4 用法用量
每服4錢匕,水1盞半,加大棗2枚(擘破),煎至7分,去滓溫服,1日3次。
5.5 製備方法
上爲粗末。
6 《聖濟總錄》卷五十六
6.1 方名
6.2 組成
紫蘇子(炒)2兩,陳橘皮(去白,焙)2兩,人蔘2兩,赤茯苓(去黑皮)2兩,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透)2兩,生薑(切,焙)2兩,杏仁(去皮尖雙仁,炒)2兩,枇杷葉(拭去毛,炙幹)2兩。
6.3 主治
6.4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半,煎至1盞,去滓,空腹溫服,1日3次。
6.5 製備方法
上爲粗末。
7 《聖濟總錄》卷十九
7.1 方名
7.2 組成
紫蘇子(炒)8兩,半夏(湯洗去滑7遍)5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3兩,桂(去粗皮)3兩,甘草(炙)2兩,人蔘2兩,白朮2兩。
7.3 主治
7.4 用法用量
每服4錢匕,水1盞,加生薑5片,大棗2枚(擘),同煎取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7.5 製備方法
上爲粗末。
8 《醫方類聚》卷一三○引《濟生》
8.1 方名
8.2 別名
8.3 組成
紫蘇子1兩,大腹皮半兩,草果仁半兩,半夏(湯泡7次)半兩,厚朴(去皮,姜制,炒)半兩,木香(不見火)半兩,橘紅半兩,木通半兩,白朮半兩,枳實(去瓤,麩炒)半兩,人蔘半兩,甘草(炙)半兩。
8.4 主治
憂思過度,邪傷脾肺,心腹膨脹,喘促胸滿,腸鳴氣走,漉漉有聲,大小便不利,脈虛緊而澀。
8.5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4錢,水1盞半,加生薑5片,大棗2枚,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8.6 附註
9 《聖濟總錄》卷四十八
9.1 方名
9.2 組成
紫蘇子1兩,麻黃(去根節,煮,掠去沫,焙)1兩,杏仁(去皮尖雙仁,麩炒)1兩,陳橘皮(去白,焙)1兩,桑根白皮(銼)1兩,赤茯苓(去黑皮)1兩,陳曲(炒)1兩,桔梗(炒)1兩,百合1兩,甘草(炙)半兩。
9.3 主治
肺感寒氣,咳唾濁沫,語聲不出,有妨飲食,神思倦怠。
9.4 用法用量
每服3錢,水1盞,煎至7分,綿濾至清,通口熱細呷,臨臥再服。
9.5 製備方法
上爲粗末。
10 《赤水玄珠》卷十一
10.1 方名
10.2 組成
紫蘇子(炒)2兩,前胡2兩,半夏2兩,厚朴2兩,甘草2兩,川歸2兩,黃芩2兩,桂心3兩,桔梗3兩。
10.3 主治
10.4 用法用量
10.5 加減
虛甚者,加炮附子1兩。
11 《千金》卷七
11.1 方名
11.2 別名
11.3 組成
紫蘇子1升,前胡1兩,厚朴1兩,甘草1兩,當歸1兩,半夏1升,橘皮3兩,大棗20枚,生薑1斤,桂心4兩。
11.4 功效
11.5 主治
11.6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1鬥3升,煮取2升半,分5次服,日3次,夜2次。
11.7 各家論述
1.《醫方集解》:此手太陰藥也。蘇子、前胡、厚朴、橘紅、半夏皆能降逆上之氣,兼能除痰,氣行則痰行也,數藥也能發表,既以疏內壅,兼以散外寒也;當歸潤以和血,甘草甘以緩中;下虛上盛,故又用肉桂引火歸元也。
2.《千金方衍義》:腳氣患者,濁氣上攻,故以蘇子。橘皮、前胡、厚朴辛溫降氣,半夏、生薑滌除痰溼,桂心、當歸溫散滯血,甘草、大棗調和中氣,全以降泄逆氣爲主,故《局方》更名蘇子降氣湯。後世治虛陽上攻,痰涎壅盛,肺氣喘滿,服之氣降即安。
11.8 附註
蘇子降氣湯(《局方》卷三寶慶新增方)、降氣湯(《普濟方》卷一八三)、蘇子降氣飲(《杏苑》卷三)、紫蘇湯(《景嶽全書》卷五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