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中醫大辭典》·竹葉菜
竹葉菜爲中藥名,出自《本草綱目》,爲《本草拾遺》記載的鴨蹠草之別名[1]。
3.1 別名
3.2 來源及產地
鴨蹠草科植物鴨蹠草Commelina communis L.的全草[2]。全國大部分地區有分佈[2]。
3.3 性味歸經
3.4 功能主治
1.治風熱感冒,咽喉腫痛,腮腺炎,黃疸型肝炎,急性腸炎,痢疾,水腫尿少,熱淋澀痛,腳氣,泌尿系感染,尿血,衄血,崩漏,白帶[2]。煎服:9~15g[2]。
2.治瘡癤腫毒,外傷出血[2]。鮮草搗敷;丹毒[2]。煎服,並用鮮葉醋浸後敷貼;麥粒腫[2]。用鮮莖一枝,一端放酒精燈上燃燒,待另一端莖液沸出時,取液滴於患處[2]。
3.5 化學成分
全草含左旋黑麥草內酯等[2]。地上部分含哈爾滿等[2]。花含鴨蹠黃酮苷(Flavocommelin)[2]。還含鴨蹠蘭素等[2]。
3.6 藥理作用
本品可抗炎、鎮痛、止咳、抗內毒素等[2]。煎劑在體外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等有抑制作用[2]。對流感病毒PR8株引起的小鼠肺炎有效[2]。
4 《*辭典》·竹葉菜
4.1 出處
《福建民間草藥》
4.2 拼音名
Zhú Yè Cài
4.3 別名
馬耳草(《貴州民間方藥集》),竹菜、竹仔菜、竹竹菜(《福建民間草藥》),火柴頭(《蘇南種子植物》),千日曬、大葉蘭花竹仔草(《福建中草藥》)。
4.4 來源
4.5 原形態
匍匐、多年生草本,或莖上部上舉,多少被毛,節上生根。葉草質;橢圓狀卵形,長3~7釐米,寬1.5~4釐米,先端鈍或短尖,基部急劇收縮而成一闊柄,鞘和葉柄被疏長毛。佛焰氈與上部葉對生,或2~4個聚生,有極短的柄,漏斗形而壓扁,長和寬約8~14毫米,淡綠色,被疏毛;花藍色,每一氈內數朵;萼片3,膜質;花瓣3,長3~4毫米。蒴果膜質,長4~5毫米,有種子5顆,粗糙。花期夏、秋。
4.6 生境分佈
4.7 性味
4.8 功能主治
4.9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2兩;或搗汁。外用:搗敷。
4.10 附方
①治小便不通,淋瀝作痛:竹葉菜一至二兩,酌加水煎,可代茶常飲。(《福建民間草藥》)
③治疔瘡腫毒,紅腫疼痛:竹葉菜一握,以冷開水洗淨,和冬蜜搗勻敷貼,口換二次。(《福建民間草藥》)
④治蛇傷:鮮竹葉菜,以冷開水洗淨,搗爛絞汁冷服,渣敷傷部。(《福建民間草藥》)
4.11 摘錄
《*辭典》
5 竹葉菜的食用價值
竹葉菜爲鴨蹠草科植物鴨蹠草的嫩莖葉。它的莖斜向上,葉片技針形,有綠色脈,和竹子頗有相似之處。雞冠菜同樣分佈在全國各地,它多長在水溝邊及荒野中的潮溼地帶,易於採集。在5月間,採下它肉質多汁的嫩莖葉,可以炒喫、作湯,也可以拌在面裏蒸了喫,味道平淡。
5.1 營養價值
竹葉草含有花青素類 、粘液質、澱粉等成分,具有清涼解熱解毒,強心利尿的作用,適用於急性熱病,高熱煩渴,咽喉炎腫,上呼吸道及尿路感染等急性炎症。
5.2 適合的人羣
一般人羣均可食用。
1. 適宜急性熱病,高熱煩渴,咽喉炎腫,上呼吸道及尿路感染等急性炎症等患者。
2. 但脾胃虛弱者少食。
5.3 食療功效
可治小便不通、淋瀝作痛、水腫、腳氣、感冒、丹毒、腮腺炎、黃疸肝炎、熱痢、鼻衄、尿血、血崩、咽喉腫痛、赤痢、疔瘡腫毒、蛇咬傷等症。
5.4 食用建議
鮮竹葉菜全草洗淨搗爛絞汁,每服1酒杯以溫水沖服,一同2~3次。或用全草60~90克,水煎服亦可。
3. 急性膀恍炎,小便頻急
竹葉菜30克,車前草30克,甘草9克,水煎去渣,一日2~3次分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