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色性幹皮病

皮膚性病科 疾病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zhe sè xìng gàn pí bìng

2 英文參考

xeroderma pigmentosa

4 疾病概述

着色性幹皮病是一種隱性遺傳性疾病,有些呈性聯遺傳。因核酸內切酶異常造成DNA修復障礙所致。臨牀以光暴露部位色素增加和角化及癌變爲特徵。

診斷要點:1、幼年發病,常有家族發病史。2、面部等暴露部位出現紅斑、褐色斑點及斑片,伴毛細血管擴張,間有色素脫失斑和萎縮或疤痕,皮膚乾燥。數年內發生基底細胞癌、鱗癌及惡性黑素瘤。3、皮膚和眼對日光敏感。4、病情隨年齡逐漸加重,多數患者於20歲前因惡性腫瘤而死亡。5、組織病理  晚期出現表皮非典型性增生、日光角化及鱗癌和基底細胞癌惡性腫瘤

治療要點:1、避免日曬,從早期即開始應用各種有效防光劑,如二氧化鈦軟膏、PABA霜等。2、積極治療各種腫瘤,應定期檢查,發現腫瘤後及早手術治療。

5 疾病描述

本病特徵爲發生色素性改變、萎縮、角化及癌變,病變主要位於暴露部位。

6 症狀體徵

患者出生時皮膚正常。75%的患者於生後6個月至3歲發病。但大多數患者在20歲前即進入腫瘤期。有些患者發展緩慢,但也有一些在幾年內即發生許多腫瘤

初起在暴露部如面、脣、結膜、頸部及小腿等處出現雀斑皮膚發乾,可繼發於急性日曬傷或較持久的紅斑後。雀斑淡至暗棕色,針頭至1cm以上大小,可互相融合而形成不規則的色素沉着斑片,最初入冬可見其色較淡,其後即持久不退,其間並逐漸夾雜有毛細血管擴張及小血管瘤。後兩種損害有時可波及其它非暴露皮膚、舌和口腔粘膜,並很快出現小而圓或不規則形的白色萎縮斑點。

7 疾病病因

本病屬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

人羣中患病率達1∶65 000~1∶100 000。有些家譜呈性聯遺傳基因可非完全隱性,有些雜合子呈明顯雀斑而無普通型的紅髮,可能與ABO血型組位有關。本病患者皮膚纖維細胞部分或完全缺乏對紫外線照射損傷的DNA進行修復的正常功能,因而發生積蓄性損傷患者對光敏感試驗各異,有些對280~310nm波長敏感,有些則完全正常。許多患者代謝異常,有時可見氨基酸尿,血清銅升高、穀氨酸降低及高γ球蛋白血癥。

8 病理生理

1、發病機

Cleaver提出本病的主要生化缺陷是由於其皮膚部位缺乏核酸內切酶,不能修復紫外線損傷的DNA。核酸內切酶爲DNA多聚酶,是修復DNA鏈的橫檔所必需。

2、病理變化

早期病理改變爲非特異性,可有角化過度,馬爾匹基層變薄伴某些皮突萎縮和伸長相互交叉。真皮上部慢性炎性浸潤及基底細胞層黑素不規則積聚,可有黑素細胞增加。中期可見早期已有的角化過度和不規則的色素沉着更爲顯著。表皮一些區內表現萎縮,間以棘層增厚

9 診斷檢查

對典型病例,根據臨牀表現即可確診。但發病較晚者應與着色性幹皮病綜合徵相鑑別。後者要到30~40歲才發病,表皮修復複製過程正常,但紫外線照後DNA合成較差。早期或輕症皮損應與雀斑相鑑別,還應與Rothmund-Thomson綜合徵、Peutz-Jegher綜合徵相鑑別。

10 治療方案

一旦確診,即應儘量避免日曬,用25%二氧化鈦霜保護皮膚。應及早切除腫瘤。面部損害切除後有時應進行整形植皮。

患者家屬應仔細檢查,以便及早發現輕症患者進行保護和預防。

11 特別提示

1、對於着色性幹皮病患者來說,嚴格避光是非常重要的,而且要終身避光,外出時要塗抹防曬霜。

2、如發現皮膚的癌性病變,要進行早期切除。

治療着色性幹皮病的穴位

查看更多

着色性幹皮病相關中成藥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