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病證名 中醫學
zhōng yē
sunstroke[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中暍爲古病名[1]。出《金匱要略·痙溼喝病脈證並治》。
中暍即中暑、中熱[1]。
參見中熱、中暑:
中熱爲病名,指中暑病[2]。《金匱要略·痙溼喝病脈證並治》:“太陽中熱者,暍是也。”
中暑爲病名,指感受暑邪而發生的一種急性病證[2]。見《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二。症見突然悶倒,昏不知人,或身熱煩躁,氣喘不語,牙關微緊,或口開齒燥,大汗或無汗,脈虛數,甚者昏迷不醒,四肢抽搐[2]。治當移患者至涼爽通風處,法當清暑、解熱、開竅,先用闢瘟丹、消暑丸灌服,後用益元散、白虎湯、清營湯等[2]。並可配用針刺、刮痧、冰水擦浴等法[2]。元氣不足者,當調補元氣爲主,少佐解暑[2]。一名中暍、中熱[2]。
中暍指陰寒之暑證[2]。《證治準繩·諸中門》:“中暍者,乃陰寒之證,法當補陽氣爲主,少佐以解暑,故先哲多用薑桂附子之類,此推《內經》舍脈從證之良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