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針刺手法概指針刺過程中的操作方法。有時總指針刺時(包括進針、運針及出針)所使用的各種操作方法。有時專指運針時所使用的各種促使針刺得氣或保持與加強針感以及各種針刺補瀉的方法。近人有將其中主要的、單一的方法稱爲基本手法,由兩種以上單一的方法組合起來的稱綜合手法,在針刺過程中只起配合作用的稱輔助手法,又專稱區分補瀉的方法爲補瀉手法[1]。
4 針刺的操作方法
針刺手法指針刺時所運用的各種操作方法,包括進針、運針和出針。
入速出緩:《流注指微賦》:“針入貴速,既入徐進;針出貴緩,急則多傷。”這是自《內經》以來首次論述進針與出針的技巧和原則。
雙手配合:《標幽賦》:“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氣散,右手輕而徐入,不痛之因”,闡明瞭左右手配合進針的要領。“右手輕而徐入”指針尖透皮後的緩慢進針的手法,在透皮時仍需重而速,纔可能進針無痛。
5 運針時所用的促使針刺得氣、保持與加強針感、針刺補瀉的方法
專指運針時所使用的各種促使針刺得氣,或保持與加強針感,以及針刺補瀉的方法。
5.1 導氣法
概述:導氣法是入針和出針速度均勻緩慢的針刺法,調氣法之一。本法與“疾而徐”、“徐而疾”不同速度的針刺法大不相同,相當於近人所稱“平補平瀉”法。
5.2 營衛補瀉法
原則:《難經·七十六難》:“當補之時,從衛取氣;當瀉之時,從榮置氣。……榮衛通行,此其要也”。衛爲陽,行於體表;榮血屬陰,在裏,行於經脈之中。補應取衛陽之氣,瀉應棄置榮血。
方法:《難經·七十八難》:“得氣,因推而內(納)之,是謂補;動而伸(提)之,是謂瀉”。《醫學入門》:“補則從衛取氣宜輕淺而針,從其衛氣隨之於後而濟其虛也。瀉則從榮棄置其氣,宜重深而刺,取其榮氣迎之於前而瀉其實也”。
5.3 針刺深淺法
依榮衛分深淺
《難經·七十一難》:“針陽者,臥針而刺之;刺陰者先左手攝按所針榮俞之處,氣散乃內針。是謂刺榮無傷衛,刺衛無傷營”。
5.4 四時針刺法
《難經》不但主張因四時季節不同,針刺深淺有別,而且還提出因四時不同取穴針刺亦有差異。
《七十四難》:“春刺井者,邪在肝;夏刺滎者,邪在心;季夏刺輸者,邪在脾;秋刺經者,邪在肺;冬刺合者,邪在腎。……四時有數,而並繫於春夏秋冬者也。針之要妙,在於秋毫者也。”
《六十五難》:“然,所出爲井,井者東方春也,萬物始生……合者北方冬也……。”
《六十八難》:“井主心下滿(肝主滿),滎主身熱(心主熱),俞主體重節痛(脾主重),經主喘咳寒熱(肺主咳喘),合主逆氣而泄(腎主泄)。”
6 參考資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