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针感
针感(needlingsensation)为针刺感应的简称。以及医生手指所感觉到的针下沉紧等反应。同时患者会在针刺的部位出现相应的酸、麻、胀、重等,甚或沿着一定部位向一定方向扩散传导。《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因此,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得气,如未得气,可采取候气或催气的方法,以促气至。
-
电针疗法
电针疗法系在留针过程中,于相关穴组(两穴为一组)上通以由电针机输出的脉冲电流,电流的组合方式有连续波、疏密波、断续波、起伏波、锯齿波等。因此就针刺次穴提高膀胱内压而言,手法运针的效果要较电针明显的多。
-
第二掌骨侧针法
头穴与足穴连线的中点为肺心穴,肺心穴与头穴分为三等份,从头穴端算起的中间两个分点依次是颈穴是上肢穴。适用范围:适用于治疗神经官能症、面肌痉挛、神经性头痛、三叉神经痛、牙痛、失眠、落枕、肩周炎、神经性耳聋、鼻炎、癫痫、荨麻疹、胆结石、急性腰扭伤、坐骨神经痛、偏瘫等。
-
控制针感
控制针感为刺法术语。临床上主要是控制酸、麻、胀、沉、重、疼、触电样、水波冲动样等针感的性质和针感传导的方位。控制针感的性质,要善于运用押手,适当地应用提插、捻转等手法。如用提插法,则提插的速度要快些,但幅度宜小,针尖方向宜固定。须注意关闭时是用指端而不是用爪甲,左手和右手的配合要协调。
-
引气法
概述:引气法为针刺方法名。本法历代文献中有分散记载,主要包括提插行气、呼吸行气、捻转行气、按压行气、针向行气、接经行气诸法。指用捻转的手法来控制针感传导方向的方法。指压行气·行气法:指压行气法为行气法之一。如针刺足三里穴,欲使针感达胃,则可从足三里、梁丘、伏兔、髀关等穴循经而上,依次针刺。
-
行气法
概述:行气法指能使针刺感应向一定方向扩散传导的一类针刺方法。亦称引气法、通气法和导气法。本法历代文献中有分散记载,主要包括提插行气、呼吸行气、捻转行气、按压行气、针向行气、接经行气等法。即指压行气。又称循经接气法。如针刺足三里穴,欲使针感达胃,则可从足三里、梁丘、伏兔、髀关等穴循经而上,依次针刺。
-
下昆仑
2.经穴别名。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腓肠神经分支和小隐静脉属支分布,并有腓肠神经本干和小隐静脉本干经过;昆仑穴主治头项、腰腿、膝胫等疾患:如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鼻塞鼻衄、齿痛颊肿、项背强痛、腰痛如折、腿股疼痛、腘筋挛急、腨跟痛、浮肿、喘逆、腹满、大便难、疟疾、脚气、癫狂、痫症、女子难产、胞衣不下等。
-
得气
针刺术语·得气:得气(arrivalofqi)是指进行针刺时,患者所产生的酸、麻、重、胀、疼痛或触电样反应等针感以及医者刺手手下的沉紧等感觉。如针下轻浮虚活者,气犹未至。”如已得气,则应“密意守气勿失”(《黄帝内经灵枢·小针解》)。《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少阴之主,先甘后减,…
-
足太阳
昆仑是足太阳膀胱经五输穴的经穴,五行属火。昆仑穴主治头项、腰腿、膝胫等疾患:如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鼻塞鼻衄、齿痛颊肿、项背强痛、腰痛如折、腿股疼痛、腘筋挛急、腨跟痛、浮肿、喘逆、腹满、大便难、疟疾、脚气、癫狂、痫症、女子难产、胞衣不下等。3寸,局部酸胀,针感扩散至足跟或足趾,治疗甲状腺肿大。
-
上昆仑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腓肠神经分支和小隐静脉属支分布,并有腓肠神经本干和小隐静脉本干经过;昆仑穴主治头项、腰腿、膝胫等疾患:如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鼻塞鼻衄、齿痛颊肿、项背强痛、腰痛如折、腿股疼痛、腘筋挛急、腨跟痛、浮肿、喘逆、腹满、大便难、疟疾、脚气、癫狂、痫症、女子难产、胞衣不下等。
-
毫针术
③刮法: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用拇指或示指的指腹抵住针尾,用拇指、示指或中指的指甲,由下而上地频频刮动针柄,使针体发生震动。针尖逆(迎)着经脉循行的方向刺入为泻法。⑤平补平泻法:进针取得一定针感后,再均匀地提插、捻转针,使就医者的针感轻重适宜,即可出针,用于临床虚实不明显的一般病证。
-
腕踝针疗法
概述:腕踝针疗法,针刺疗法之一。针刺时于选好的刺激点上,沿皮下向上刺入1.4寸左右,不必进行手法操作,亦不须出现针感,留针半小时以上,每日或隔日一次,10日为一疗程。对于横膈线以上部位的病症,选腕部进针点;针刺方向朝病端,通常朝近心端,病若在腕踝以下,朝远心端。4.如有晕针,处理同体针疗法。
-
不得气
不得气为针灸术语。《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因此,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得气,如未得气,可采取候气或催气的方法,以促气至。参见“针刺感应”:针刺感应为简称针感。指病人对针刺所产生的局部或较大范围的酸、胀、重、麻等感觉,以及医生手指所感觉到的针下沉紧等反应。
-
针刺感应
针刺感应简称针感。指病人对针刺所产生的局部或较大范围的酸、胀、重、麻等感觉,以及医生手指所感觉到的针下沉紧等反应。《标幽赋》:“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因此,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得气,如未得气,可采取候气或催气的方法,以促气至。
-
声电针疗法
声电针疗法是在毫针疗法的基础上,用声电波电针仪输出的声电流加强刺激的一种治疗方法。1972年应用声电针麻醉证实其镇痛、镇静效果较好而逐渐应用于临床,主治疼痛性疾病和精神性疾患。应用中医辨证论治方法,选取有关的治疗穴位,然后将毫针刺入,令其产生针感,再在1~声电针的针感持久,不会出现电适应现象。
-
神经针刺疗法
弹拨法用直径0.5~针刺法使用一般毫针,与普通刺法相同,但要求出现较好的针感,如无麻电感则说明未刺到神经干,可调整针刺深度和方向再刺,当刺到神经干时可用震颤手法加强刺激,但不宜作大幅度的提插捻转,以免造成神经损伤。神经针刺疗法的适应症:本疗法的适应证很广,临床上最常用的是神经系统疾病和某些内脏疾病。
-
电热针
概述:电热针(moxibustionwithelectricwarmingneedles)为针灸仪器名。可代替针灸传统“焠刺”。电热针具有针刺、火针、灸疗的综合作用。主要用于风寒湿痹等。③应用温度超过75℃时,要捻转提插针体多次,使针体脱离组织后才能慢慢出针,禁止直接提针拔出,因针体与组织有大面积粘连,硬提会将大块组织带出造成严重出血。
-
经络疗法
经络疗法是将药液注射于触摸到的阳性反应物内,再施用一定手法而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经络疗法的特点:它的特点在于循摸出经穴的阳性反应物,作为治疗的依据。一般是先检查背腰部第一侧线的夹脊穴、第二侧线的背俞穴和第三侧线的经穴,再触诊胸膜部各脏腑的募穴,最后触诊四肢部的郄穴、原穴、下合穴等。
-
接经行气法
接经行气为行气法之一。又称循经接气法。指按照经脉循行方向在其穴位上依次针刺,以使针感向一定部位传导的方法。如针刺足三里穴,欲使针感达胃,则可从足三里、梁丘、伏兔、髀关等穴循经而上,依次针刺。也可不按穴位针刺,即其针感在哪里终止,就在哪里下针相接。
-
接经行气
接经行气为行气法之一。又称循经接气法。指按照经脉循行方向在其穴位上依次针刺,以使针感向一定部位传导的方法。如针刺足三里穴,欲使针感达胃,则可从足三里、梁丘、伏兔、髀关等穴循经而上,依次针刺。也可不按穴位针刺,即其针感在哪里终止,就在哪里下针相接。
-
眼针法
丙经瞳孔中心做该水平线之垂线,并延伸过上、下眼眶。八区为下焦。血络延伸,甚至涉及黑睛或其他区,说明病证多有传变,或有合病、并病发生;取穴方法:(1)用点眼棒或三棱针针柄在所选经区的轻轻按压,若出现酸、麻、胀、重或发热、发凉、微痛、舒适等均为穴位反应,此时可稍用力按压,使皮肤出现凹痕,作为针刺的标志。
-
华佗
在针灸方面,针灸不过数处,行针重视针感传导,曾为曹操针治“头风”,得效。一次,一位太守请他看病,华佗认为经过一次大怒之后,他的病就会好。外科手术的方法并非建立在“尊儒”的文化基础上的中医学的主流治法,在儒家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主张之下,外科手术在中医学当中并没有大规模的发展起来。
-
银质针疗法
腰部或臀部则采取俯卧、侧卧体位,股内侧部或膝踝关节部取仰卧位,以利于操作而且可以避免晕针的发生。3.在无菌操作下于每个进针点各做0.5%利多卡因皮内注射形成直径约5mm的皮丘,使进针时艾球燃烧时不会产生皮肤的刺痛与灼痛。经皮下肌肉或筋膜直达骨膜附着处(压痛点),引出较强烈的酸沉胀麻针感为止。
-
搓法
概述:搓法:1.针刺辅助手法名;有的搓法掺以提插,区分寒热,如《针灸问对》解释:“搓,下针之后,将针或内或外,如搓线之状,勿转太紧,令人肥肉缠针,难以进退,左转插之为热,右转提之为寒,各停五息久,故日搓以使气。”但单向捻转数不宜过多,否则针身容易为肌肉组织缠住,发生滞针、折针等异常情况。
-
穴位充氧疗法
穴位充氧疗法是在一定穴位注入氧气而治疗皮肤病的一种方法。取连接针头的5毫升注射器,在无菌条件下,刺入连接氧气袋的橡皮管,抽取所需氧气,选好穴位进行注射.应快速进针至皮下,然后按照穴位的要求方向,徐徐进针至欲达深度,有针感后,将针回抽一下,若无回血再开始注氧。
-
微波针灸
微波针灸是指20世纪70年代初,科技工作者与针灸医务人员合作,将小剂量微波,通过毫针输入人体,产生类似温针和温灸的作用,因称。临床实践证实,微波针灸具有疏通经络,宣导气血,补虚泻实,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的功效。洽疗时,先将毫针刺入人体的经穴,并通过运用手法使之得气,然后再向穴位定向辐射微波束。
-
胃区
概述:胃区:1.头针刺激区名;1.0寸深失眠、癔病、神经衰弱3足跟后缘正中线前4寸外旁1.5寸直刺或斜刺向下1.0~1.0寸腰腿痛、腓肠肌痉挛17解溪穴下2.5寸直刺或点刺0.1~2.0寸功能性子宫出血30足内侧舟骨突起下后凹陷中直刺1.0寸痛经、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附件炎穴号位置针刺方法主治34太白与公孙穴连线的中点横刺1.0~
-
唇2
“唇2”为经外奇穴名。出《新医药学杂志》位于下唇缘中点,距下唇缘约0.5厘米处。主要为针麻穴。位于人中沟下端正中,距唇缘约0.2厘米处。如纵隔肿瘤切除术、乳房肿瘤切除术、胃次全切除术、胆囊切除术等。一般以15°角斜向上进针约1寸至鼻中隔软骨下,有针感时针头有固定感和酸、麻、重、胀的感觉。
-
大肠区
大肠区为经外奇穴名。出《上海中医药杂志》。位于足跖部,舟状骨前下凹陷下1寸处。主治腹痛、泄泻、阑尾炎、急性胃痛。为足针麻醉穴。一般直刺0.3~如作针麻,可在有针感后接电针机,诱导20分钟左右,病人手掌、鼻尖部有潮湿、出汗、流涕,胫骨前肌肌腱由紧张变为松弛时即可进行手术。
-
肾下垂
正常人呼吸运动或改变体位时,肾脏上下活动范围为一个腰椎椎体,超过这个范围称之为肾下垂。有的患者肾区有叩痛,静脉肾盂造影中肾活动度为1个椎体,超声检查中肾活动度为3cm,有时有血尿(多为镜检)或尿路感染的并发症。
-
捻转行气
捻转行气为行气法之一。指用捻转的手法来控制针感传导方向的方法。《黄帝内经灵枢·官能》“切而转之,其气乃行”即是采用捻转等法促使针感的传导。金·窦汉卿《金针赋》:“欲气上行,将针右捻,欲气下行,将针左捻。”
-
足阳明经络现象
典型足阳明经络现象:陈某男3岁1974年初诊右胃经扁平苔癣病期五个月,淡红色表面光滑丘疹,沿胃经排成带状,从右膝眼至历兑穴。沿梁丘、伏兔、髀关、气冲、天枢、乳中、库房等穴位水平的垂直线再施加叩击,当叩击点达到这些穴位时,患者有明显的麻胀感,并迅速向受刺激的厉兑穴放射。
-
针刺手法
针刺的操作方法:针刺手法指针刺时所运用的各种操作方法,包括进针、运针和出针。方法《难经》后世医家补进针得气后,将针推进下插,引卫分阳气深入以纳之先浅后深,紧按慢提泻进针到深层得气后,将针动而上提,引荣血从阴分向外散之先深后浅,紧提慢按针刺深浅法:依荣卫分深浅《难经》主张刺卫者宜浅,刺营者宜深。
-
无精子症
(2)十子六君子汤(张世雄验方)处方:菟丝子15克,桑椹子15克,党参15克,黄精15克,巴戟天10克,五味子10克,枸杞子10克,女贞子10克,金樱子10克,破故纸10克,白术10克,云茯苓10克,法半夏10克,车前子15克,蛇床子10克,炙甘草6克,覆盆子12克,陈皮3克,肉桂3克(冲服)。②命门、肾俞、次髎、神门、太溪(双)。
-
针向行气法
针向行气为行气法之一。又称针芒行气法。指以针刺方向来控制针感传导的方法。欲使针感向上传导,则针尖宜向上斜刺;欲使针感向下传导,则针尖宜向下斜刺。
-
指压行气法
指压行气法亦称按压行气法。指用手指按压针刺穴位的前后来控制针感传导的方法。《金针赋》:“按之在前,使气在后,按之在后,使气在前。”欲使针感向上,可用手指按压针刺穴位的下方,“闭其下气”则经气上行;欲使针感向下,可用手按压针刺穴位的上方,“闭其上气”,则经气下行。
-
按压行气
按压行气为行气法之一。即指压行气。指用手指按压针刺穴位的前后来控制针感传导的方法。《金针赋》:“按之在前,使气在后,按之在后,使气在前。”欲使针感向上,可用手指按压针刺穴位的下方,“闭其下气”则经气上行;欲使针感向下,可用手按压针刺穴位的上方,“闭其上气”,则经气下行。
-
针向行气
针向行气为行气法之一。又称针芒行气法。指以针刺方向来控制针感传导的方法。欲使针感向上传导,则针尖宜向上斜刺;欲使针感向下传导,则针尖宜向下斜刺。
-
下针法
下针法即进针法。出《针灸聚英》。指将针刺入穴位的方法。《子午流注针经·流注指微针赋》:“针入贵速,即入徐进。”透皮之后,则要根据刺法要求仔细探取针感。临床常用的有捻转和提插两种。常用的毫针进针法有:爪切进针、指压进针、捻转进针、快插进针、夹持进针、捏起进针、撑开进针及采用进针管或弹入器进针等。
-
三焦区
三焦区为经外奇穴名。出《上海中医药杂志》。位于足跖部,第二、三趾根之间点至足跟后缘联成足跖正中线,正中线前二十分之九点作一横线;主治耳鸣,咳嗽,胁痛,小便癃闭。为足针麻醉穴。如作针麻,可在有针感后接电麻机,诱导10分钟左右,病人手掌,鼻尖部有潮湿、出汗、流涕,胫骨前肌肌腱由紧张变松弛即可进行手术。
-
气针疗法
气针疗法是将消毒过的空气注入穴位治疗疾病的方法。它主要是利用空气在被吸收过程中一定时间内的占位刺激,以调整经络功能,产生治疗作用。主要用于治疗急、慢性软组织扭挫伤等症。取穴时一般选用损伤部位同附近有关经络的穴位,如腕关节扭伤可取内关、外关等穴;踝关节扭伤可取足三里、绝骨等穴位。10毫升的注射器,5~
-
跟骨注射
名称:跟骨注射适应证:跟骨注射适用于:1.跟骨痛。常规消毒皮肤。针尖刺入方向与足纵轴垂直,至近跟骨内侧边时,注入少量药液,再继续刺至跟骨跖面内前方、跖筋膜附着处,有硬软双重针感,将会刺入骨与筋膜之间,进针0.5~3.注意勿从足跟厚皮处进针穿刺,应从足内侧侧面进针,即可减少疼痛和感染,又易于穿刺。
-
芒针疗法
治疗方法·芒针疗法:芒针疗法(elongatedneedletherapy)是用针身细长,形如麦芒的针具(芒针)深刺腧穴治疗疾病的方法。2个主要穴位,如坐骨神经痛取环跳,腰痛取带脉等。以右手持针柄捻转,左手持针体下压,缓慢进针至一定深度并出现较强针感时为止。腹部可直刺,腰臀及肘膝关节处直斜刺,头面或腰背部应横刺。
-
空针疗法
空针疗法为针刺方法之一。指用空注射器刺入一定部位或穴位,徐徐抽出针柄,如此反复数次,刺激局部产生针感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待沉重感再消失时,再抽针柄,又出现沉重感,待沉重感再次消失即可拔针。此法主要用于四肢及腰椎关节扭伤(肌肉劳损)、风湿性腰腿病、风湿性偏头痛、牙痛、慢性胃痛、腹痛等疾病。
-
针麻诱导
针麻诱导指在针刺麻醉手术之前,预先进行一段时间的针刺,使机体逐步进入适应和麻醉状态的过程。针麻与药麻的作用原理不同,它是通过动员机体的调整功能而产生镇痛作用,包括神经系统和体液系统的这种调整功能的实现,需要有一定的时间过程。普通诱导是对所有穴位按照穴位处方顺序普遍运针,时间稍长;
-
行针辅助手法
行针辅助手法即行针基本手法的补充。指针刺时为了促使针刺得气,或为加强针感,用以辅助行针的操作方法。
-
口针法
概述:针刺口腔中特定穴位治疗疾病的方法,叫口针法。6.头部区域:在下唇系带周围及口腔前庭粘膜组织上。11.消化区域:在舌下腔内。操作方法:患者坐位,张口,直刺或斜刺,不捻针、不行针,留针20~口针针感一般不明显,如出现明显针感应重新进针。(2)如患者出现头晕眩、恶心欲吐等晕针现象时,应立即起针,及时处理。
-
华旉
华佗为三国时著名外科学家。在医学上有很高的成就,通晓内、外、妇、儿、针灸等科,尤精于外科及针灸。在针灸方面,针灸不过数处,行针重视针感传导,曾为曹操针治“头风”,得效。他总结创用沿脊柱两旁夹脊的穴位,称“华佗夹脊穴”,沿用至今。模仿虎、鹿、熊、猿、鸟的动作和姿态以活动肢体,创制了一套“五禽戏”。
-
舌针
舌针指以针刺舌部穴位治疗疾病的一种针刺方法。按中医理论,舌尖属心,舌根属肾,舌左侧属肝,右侧属肺,中心属脾。施术时,先用含嗽剂消毒口腔,然后选用1寸或1.5寸毫针刺入选定的穴位2~3分深,有针感后,停针3~进针后,每隔l~3分钟轻弹针柄数次,可起兴奋作用;出针后用消毒干棉球轻按针刺处,以防出血。
-
足针法
概述:足针法,是用足部的腧穴针治各种疾病的针法。具有针感强,反应大,取穴少,透穴多,留针时间短,无副作用等优点。主治胸痛、胸闷、肋间神经痛。15号穴:在踝关节横纹中点不5分两旁的凹陷处,主治腰腿痛、腓肠肌痉挛。18号穴:在足背,第一跖骨底内前凹陷中。(4)左侧病取左侧穴,右侧病取右侧穴,两侧病取双侧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