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辭典》:魚草
2.1 出處
《山西醫藥》7:6~9,1972
2.2 拼音名
Yú Cǎo
2.3 別名
車軸藻(《中國植物圖鑑》)。
2.4 來源
爲輪藻科植物脆輪藻的全草。
2.5 原形態
水生綠色藻類,高10~50釐米,以分叉的假根固着於水底泥沙上。主莖細長,節上生側枝;主莖和側枝的節間中央是一個大細胞,外面通常有一層細長的細胞圍繞成爲一層叫做皮層細胞,節處由許多小細胞組成。側枝上分佈着"葉",是單細胞的。繁殖時在"葉"腋中形成卵形的卵囊,卵囊下面有球形的精子囊,進行有性繁殖;也能進行營養繁殖。
生長於淡水中,特別是含有鈣質和硅質的水中,在有粘泥和流動緩慢的池塘中生長繁茂。
2.6 生境分佈
我國大部分地區有分佈。
2.7 化學成份
含粗蛋白10.00~17.94%,碳水化物31.50~42%,灰分6.10%,氮1.60~2.87%(乾重),葡萄糖12.40%,木糖1.60%和鼠李糖0.65%(乾重)。尚含天門冬氨酸、胱氨酸、賴氨酸、精氨酸、穀氨酸和亮氨酸等氨基酸。
2.8 功能主治
2.9 臨牀應用
治療慢性氣管炎:將從水中撈出的魚草立即洗淨,陰乾或烘乾,製成散劑、丸劑或片劑服用,每次5~7分(生藥量),每日2~3次飯前服,10天爲一療程。治療896例,總有效率爲75.7%,其中顯效以上佔35.5%。以祛痰、止咳作用較好,服藥1~2天內,自覺咽部癢感減輕,咳痰快利,咳嗽減輕,胸部舒暢;經3~5天喘亦減輕,食慾增加,精神振作,病情好轉。近期治癒者一般需1~2療程。本品可減輕氣管炎症,使分祕物減少,換氣條件改善,從而起到祛痰、止咳、平喘的作用。臨牀上觀察到,如每次劑量超過1錢以上時,則出現口乾、噁心、腹瀉等副作用,減少劑量後即可緩解或消失。
2.10 摘錄
《*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