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depression with syndrome of liver qi depression[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
3 定義
鬱病·肝氣鬱結證(depression with syndrome of liver qi depression[1])是指肝失疏泄,氣機鬱滯,以精神抑鬱,情緒不寧,胸部滿悶,脅肋脹痛,痛無定處,脘悶噯氣,不思飲食,大便不調,月經不調,苔薄膩,脈弦等爲常見症的鬱病證候[1]。
4 鬱病·肝氣鬱結證的症狀
鬱病·肝氣鬱結證患者精神抑鬱,情緒不寧,善太息,胸部滿悶,脅肋脹痛,痛無定處,脘悶噯氣,腹脹納呆,或嘔吐,不思飲食,大便失常,或女子月經不調,苔薄白膩,脈弦。[2][3][4]
5 證候分析
肝鬱氣滯,脾胃失和:情志所傷,肝失條達,故精神抑鬱,情緒不寧。厥陰肝經循少腹,挾胃,佈於胸脅,因肝氣鬱滯,氣機不暢,氣滯血瘀,肝絡失和,故見腹脹、胸悶、脅痛,以及女子月事不行等症。肝氣犯胃,胃失和降,故脘悶噯氣,納呆,嘔吐,肝氣乘脾,則腹脹,大便失常。苔薄膩,脈弦,爲肝胃不和之象。[4][4]
6 鬱病·肝氣鬱結證的治療
6.1 治法
6.2 方藥治療
鬱病·肝氣鬱結證可用柴胡疏肝散[備註]柴胡疏肝散(景嶽全書》):柴胡、枳殼、芍藥、甘草、香附、川芎加減治療。方中柴胡、枳殼、香附疏肝行氣解鬱;陳皮理氣和中;川芎、芍藥、甘草活血化瘀止痛。可加鬱金、青皮以助解鬱之功。五鬱爲病,先起於肝氣鬱結,在服湯藥的同時,可以常服越鞠丸[備註]越鞠丸(《丹溪心法》):川芎、蒼朮、香附、炒山梔、神曲,以行氣解鬱。因氣行則血行,氣暢則痰、火、溼、食諸鬱自解。如暖氣頻頻,胸脘不暢,酌加旋復花、代赭石、陳皮以平肝降逆。兼有食滯腹脹者,加神曲、山楂、雞內金以消食化滯。若胸脅脹痛不移,或女子月事不行,脈弦澀者,此乃氣滯血瘀之象,宜加當歸、丹蔘、桃仁、紅花之類以活血化瘀。[5]
6.3 飲食療法
6.3.1 推薦食材
鬱病·肝氣鬱結證患者建議食用玫瑰、青皮、香附、佛手、香櫞、陳皮、蘿蔔、蓮藕、山楂、金橘、豆蔻等[5]。
6.3.2 推薦食療方
1.玫瑰花茶(《本草綱目拾遺》):幹玫瑰花6~10g,紅糖適量。將玫瑰花放入茶杯中,用開水沖泡,溫浸10分鐘後即可引用,代茶飲。
2.茴香湯(《飲膳正要》):茴香200g炒,川楝子100g,陳皮100g去白,甘草30g炒,鹽適量。將以上幾味藥共研爲細末,拌勻,每日空心,用白湯沖服兩勺。
3.佛手柑粥(《宦遊日札》):佛手柑15g,粳米100g,冰糖適量。將佛手柑洗淨加水500mL,煎煮2分鐘,去渣取汁,再加入粳米及冰糖,文火熬粥。每日2次,5天爲1個療程。
6.4 鍼灸治療
6.4.1 方一
肝氣鬱結證取肝俞、太沖、膻中、中脘、足三裏、公孫等穴爲主[6]。
6.4.2 方二
選穴:以足厥陰肝經、足少陽膽經穴爲主。取期門、太沖、陽陵泉、支溝、內關、足三裏穴。期門爲肝之募穴,太沖爲足厥陰肝經的原穴,兩穴用瀉法可疏肝理氣。陽陵泉、支溝相配可調理少陽經氣,止胸脅痛。內關可寬胸解鬱。足三裏能健脾和胃,平降胃氣。
7 關於鬱病
鬱病 (depression disease[7]、depression[7])爲病證名[8]。又稱鬱證(見《赤水玄珠·鬱證門》),簡稱鬱[8]。是指以心情抑鬱,情緒不寧,夜眠不安,胸部滿悶,脅肋脹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物堵塞等爲主要表現的疾病[8]。凡因七情所傷而致氣鬱、痰結、血滯、食積,乃至臟腑不和而引起的種種病症均屬之[8]。臨牀常見的有肝氣鬱結、氣鬱化火、痰氣鬱結及陰虛火旺等類型[8]。肝氣鬱結者,精神抑鬱、胸悶脅痛、腹脹噯氣、不思飲食等;氣鬱化火者,情緒急躁、頭痛目赤、胸悶虛煩、口苦口乾等;痰氣鬱結者,亦稱“梅核氣”;陰血不足者,亦稱“髒躁”症。
鬱病日久可以耗傷心氣營血,以致心神不安,臟腑陰陽失調。鬱證可分虛實兩大類,初起多實,無不以理氣爲主;久病多虛,則以養血滋陰,益氣扶正爲主。應注意理氣藥多爲香燥之品,病久陰血暗耗,自當慎用。而香櫞、佛手等,其性和平,理氣而不傷陰,無論新恙久病,均可選用。[8]
鬱病除藥物治療外,精神治療極爲重要。正如《臨證指南醫案·鬱證》所說:“鬱症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所以醫者應關心病人的疾苦,做好思想工作,充分調動病人的積極因素,正確對待客觀事物,解除思想顧慮,樹立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和戰勝疾病的信心,實有助於療效的提高。如配合氣功,太極拳等治療,更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否則鬱結不解,徒恃藥石,其效不著。[8]鍼灸治療本病的效果良好[8]。
鬱病可見於西醫的神經衰弱、癔症及焦慮症等,也可見於更年期綜合徵及反應性精神病[8][8]。
詳見鬱病條。
8 參考資料
-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 ^ [2]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21-124.
- ^ [3] 石學敏主編.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82-84.
- ^ [4]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100-103.
- ^ [5]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010.
- ^ [6]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22.
- ^ [7]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8]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