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手柑
《*辞典》:佛手柑:出处:《滇南本草》拼音名:F ShǒuGān别名:佛手(《中馈录)),佛手香橼(《闽书》),蜜筩柑(《黔书》),蜜罗柑(《古州杂记》),福寿柑(《民间常用草药汇编》),五指柑(旷西中药志》)。叶大,互生;治胃痛,胁胀,呕吐,噎膈,痰饮咳喘,并能解酒。附方:①治痰气咳嗽:陈佛手二至三钱。
-
五指柑
概述:五指柑为中药名,出自《广西中药志》,为《滇南本草》记载的佛手柑之别名。性味归经:辛、苦、酸,温。入肝、胃、肺经。运用:佛手柑经蒸馏得到的饱和水溶液名佛手露,宽胸,解郁,治气膈。化学成分:果实含柠檬油素、香叶木苷、橙皮苷。药理作用:佛手柑醇提物对乙酰胆碱引起的兔肠痉挛有显著的解痉作用。
-
郁病·肝气郁结证
定义:郁病·肝气郁结证(depressionwithsyndromeofliverqidepression)是指肝失疏泄,气机郁滞,以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痛无定处,脘闷嗳气,不思饮食,大便不调,月经不调,苔薄腻,脉弦等为常见症的郁病证候。方中柴胡、枳壳、香附疏肝行气解郁;取期门、太冲、阳陵泉、支沟、内关、足三里穴。
-
阴黄·肝脾不调证
阴黄·肝脾不调证的治疗:治法:阴黄·肝脾不调证治宜调和肝脾,理气助运。现常将黄疸分为阳黄(包括热重于湿证、湿重于热证、湿困脾胃证、湿热兼表证、肝胆湿热证、胆腑郁热证等证)、阴黄(包括寒湿证、血瘀肝郁证、湿热蕴结证、肝脾不调证、阳虚寒凝证、脾虚湿困证等证)进行辨治,详见黄疸条。
-
佛手柑饮
处方:佛手柑15克白糖适量制法:将佛手柑15克,白糖适量,泡茶。或将佛手柑与粳米煮粥,常食效果相同。功能主治:醒脾开胃,疏肝理气。用法用量:每日服数次。注意:适用于肝胃气滞之脘胁胀痛者。阴虚五心烦热者不宜食。摘录:《食物中药与便方》
-
佛手柑粥
功能主治:健脾养胃,理气止痛。用法用量:上药煎汤去渣,再入粳米50-100g,冰糖少许,同煮为粥。各家论述:佛手柑味辛酸,性温无毒,入肝、胃经,是理气止痛,开胃进食之佳品。对于中老年人体虚胃弱,消化力差所引起的食欲不振,胃痛胁胀,嗳气吐逆,胸胞气闷,以及患有慢性胃炎时,常常吃些佛手柑粥,均有较好的效果。
-
野黄皮
《*辞典》:野黄皮:出处:《广西药植名录》拼音名:YěHu nɡP 别名:接骨木(《广西药植名录》),山黄皮、假黄皮(《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山茴香(《贵州药植目录》)。来源:为芸香科植物齿叶黄皮的叶及根。15,卵形、卵状披针形至披针形,长5~附方:①治感冒高热:山黄皮、桑枝、香精、淡竹叶,水煎服。
-
祛寒平胃散
《医醇剩义》卷三:方名:祛寒平胃散组成:炮姜5分,广皮1钱,茅术1钱,厚朴1钱,佩兰1钱,归身1钱5分,茯苓2钱,木香5分,砂仁1钱,郁金2钱,佛手柑5分。主治:邪气结胸,胃阳不通,中脘痞满,四肢倦怠。
-
温中化浊汤
《医醇剩义》卷四:方名:温中化浊汤组成:炮姜5分,小茴香1钱,乌药1钱,木香5分,广皮1钱,厚朴1钱,当归1钱5分,茯苓2钱,白术1钱,佛手柑5分。主治:感寒下痢,腹痛,手足冷,舌白,口不渴,脉沉细者。用法用量:水煎服。加减:病甚者加附子。
-
臭草
叶互生,2~化学成分含桉叶素、芳樟醇、莰烯、柠檬烯、对聚伞花素、芸香碱(graaveoline)、茵芋碱(skimmianine)、香草木宁碱(kokusaginine)、加锡弥罗果碱(edulinine)、山小橘碱(graveolinine)、佛手柑内酯、补骨脂素、花椒毒素(xanthotoxin)、伞形花内酯、东莨菪素、异虎耳草素等。性味性寒,味苦、辛。
-
枸橘核
《*辞典》:枸橘核:出处:《纲目》拼音名:GōuJ H 来源:为芸香科植物枸橘的种子。还含脂肪油1.9%,其中的脂肪酸组成是棕榈酸19.1%、硬脂酸2.3%、亚油酸42.6%、油酸20.3%、亚麻酸7.6%,尚含四烯型脂肪酸1.6%等。功能主治:《纲目》:肠风下血不止(枸橘核),同樗根白皮等分,炒,研,每服一钱,皂荚子煎汤调服。
-
肝胃二气丹
每粒潮重1钱5分,阴干,辰砂为衣,白蜡封固。功能主治:肝逆犯胃,脘胁作痛,呕吐酸水,食不得入,及酒膈湿郁。
-
香橼叶
出处:《滇南本草》拼音名:XiānɡYu nY 来源:为芸香科植物枸橼的叶。原形态:植物形态详香橼条。化学成份:含柠檬酸、苹果酸、琥珀酸和延胡索酸;0.3%,其主要成分为柠檬醛和芳樟醇等。C.acida的叶子中含异虎耳草素、佛手柑内酯和柠橡油素。性味:《滇南本草》:性微寒,味苦辛。功能主治:《滇南本草》:治伤寒咳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