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診斷學 中醫婦科 中醫學 中醫病名
yīn shí chuāng
陰蝕瘡爲病名[1]。出《肘後備急方》卷五。即陰蝕[1]。亦名陰中生瘡、陰瘡、陰䘌、䘌、陰蝕瘡等[2]。
病因情志鬱火,損傷肝脾,溼熱下注,鬱蒸生蟲,蟲蝕陰中所致[2]。
症見陰部潰爛,形成潰瘍,膿血淋漓,或痛或癢,腫脹墜痛,多伴有赤白帶下等[2]。
治宜清熱利溼殺蟲[2]。方用萆薢滲溼湯(《瘍科心得集》:萆薢、薏苡仁、黃柏、赤茯苓、丹皮、澤瀉、滑石、通草),並用外治法:溻癢湯(《瘍醫大全》:苦蔘、狼牙、蛇牀子、當歸尾、威靈仙、鶴蝨),煎湯燻洗。珍珠散(遼寧中醫學院主編《婦產科學》:珍珠、雄黃、青黛、冰片、黃柏、兒茶),局部上用[2]。
西醫稱本病爲“急性女陰潰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