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治法
概述:外治法(externaltherapy)为治法,简称外治,或名外取。是指运用药物、手术、物理方法,直接作用于患者体表某部或病变部位而达到治疗目的的治疗方法。《黄帝内经素问》时代已有较系统的针灸疗法以及膏贴、烟熏等,尤为可贵的是,书中还介绍了腹水穿刺和用于脱疽(相当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截肢手术。
-
外治
概述:外治:1.外治法;《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内者内治,外者外治。”《黄帝内经素问》时代已有较系统的针灸疗法以及膏贴、烟熏等,尤为可贵的是,书中还介绍了腹水穿刺和用于脱疽(相当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截肢手术。《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故曰上取下取,内取外取,以求其过。”
-
理瀹骈文
概述:《理瀹骈文》为中医外治法著作。清·吴尚先撰。正文部分则分别论述了伤寒、中风、痹症等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多种病症的外治方并详加注文阐述,提供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外治法。除膏药外,本书还记载了敷贴法、熨法、洗法、熏法、照法、拭法、浴法、溻法、吸入法、取嚏法、灌导法、火罐法、割治法等。
-
热熨法
概述:热熨法:1.采用药物和辅料经过加热处理后,敷于患部或腧穴的一种治疗方法;功能温经通络。3.腹痛热熨方Ⅲ(《中医外治法类编》)川椒30g,乌梅30g,上药炒熨痛处并热敷脐部。臌胀:1.臌胀热熨方(《中国民间疗法》)川椒100g,炙鳖甲15g,三棱15g,白术15g,阿魏15g,上药共研细末,加白酒适量炒烫,装入布袋。
-
中医外科学
中医外科学是研究疮疡、瘿、瘤、岩(癌)、乳房病及外科杂病的诊治与预防的临床中医学。外治药物和技术弱化:“外科之法,最重外治”。多年的临床实践表明,中医外科技术不仅能治疗常见病、多发病,而且能治疗慢性难愈性溃疡、糖尿病性足病、手术后窦道等疑难复杂疾病,以及毒蛇咬伤、坏死性筋膜炎等危急重症。
-
外治医说
《外治医说》为书名。清·吴尚先撰。正文部分则分别论述了伤寒、中风、痹症等多种病证的外治法并详加注文阐述,提供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外治法。书末附常用外治膏药方的配方与制法,并附《治心病方》一文。由于作者本人是外治法卓越的实践家,其所收选的治法有较高的临床参考价值,为外治法专著中影响较大的一种。
-
疳眼
概述:疳眼为病证名。脾虚湿困:证见:面黄体瘦,精神萎靡,食少腹胀,大便溏泻,黑睛生翳或糜烂破溃,舌淡苔白脉濡。查视眼部见白睛、黑睛干燥明显,白睛出现干燥斑,黑睛灰白色混浊,全身可兼见面黄不华,食少纳呆,脘腹胀满,倦怠消瘦,少气懒言,大便溏薄,舌淡苔腻,脉滑。阳虚无以温煦,故面色苍白,肢厥脉微。
-
溻渍法
概述:溻渍法(externalmedicinalliquidapplication)又称浸渍法。雷诺氏病:回阳止痛洗药(《熏洗疗法》)透骨草30g,当归、赤芍、川椒、苏木各15g,生南星、生半夏、生甘草、川牛膝、白芷、海桐皮各9g。斑秃:海艾汤(《外科正宗》)海艾、菊花、薄荷、防风、藁本、藿香、甘松、蔓荆子、荆芥穗各6g。
-
中医眼科学
所载眼部病名有目赤,目痛、目眦疡、目下肿、目不明、目盲、视歧等30余种。金元时代,医学流派主要以刘完素、张从正、李呆、朱震亨四大家为代表。如将金针拨内障手术方法,在《审视瑶函》所归纳的八个步骤的基础之上,分别以审机、点睛、射覆、探骊、扰海、卷帘、圆镜、完壁命名,称为金针开内障八法。此后,渐称眼镜。
-
浸渍法
概述:浸渍法古称溻渍法(externalmedicinalliquidapplication)。雷诺氏病:回阳止痛洗药(《熏洗疗法》)透骨草30g,当归、赤芍、川椒、苏木各15g,生南星、生半夏、生甘草、川牛膝、白芷、海桐皮各9g。斑秃:海艾汤(《外科正宗》)海艾、菊花、薄荷、防风、藁本、藿香、甘松、蔓荆子、荆芥穗各6g。
-
熨法
或以棉布浸渍药汁后趁热熨之,借药性及温暖作用,产生温通经脉,调和气血及温中散寒,回阳救逆等作用。熨法适用于虚证、寒证、经气壅滞等。用法:熨风散药末:取赤皮葱连须240g,捣烂后与药末和匀,醋拌炒热,布包熨患处,稍冷即换,有温经祛寒、散风止痛之功,适用于附骨疽、流痰皮色不变、筋骨酸痛。一般阳证肿疡禁用。
-
腋痈
腋痈的病因病机:腋痈多因上肢皮肤破损染毒,或其他部位疮疡毒邪循经流窜所致;2、痈发于腋窝内,初起多局部暴肿,皮色不变,灼热疼痛,同侧上肢活动不利,多伴恶寒发热,纳呆等症状。溃后一般脓出稠厚,肿消痛止,容易收敛。舌红、苔黄、脉弦滑数均为痰火之象。外治法参照“一般痈”外治法。内痈生在脏腑,外痈生在体表。
-
掖痈
掖痈的病因病机:腋痈多因上肢皮肤破损染毒,或其他部位疮疡毒邪循经流窜所致;2、痈发于腋窝内,初起多局部暴肿,皮色不变,灼热疼痛,同侧上肢活动不利,多伴恶寒发热,纳呆等症状。溃后一般脓出稠厚,肿消痛止,容易收敛。舌红、苔黄、脉弦滑数均为痰火之象。外治法参照“一般痈”外治法。内痈生在脏腑,外痈生在体表。
-
夹痈
夹痈的病因病机:腋痈多因上肢皮肤破损染毒,或其他部位疮疡毒邪循经流窜所致;2、痈发于腋窝内,初起多局部暴肿,皮色不变,灼热疼痛,同侧上肢活动不利,多伴恶寒发热,纳呆等症状。溃后一般脓出稠厚,肿消痛止,容易收敛。舌红、苔黄、脉弦滑数均为痰火之象。外治法参照“一般痈”外治法。内痈生在脏腑,外痈生在体表。
-
挟痈
挟痈的病因病机:腋痈多因上肢皮肤破损染毒,或其他部位疮疡毒邪循经流窜所致;14天,肿块成脓,皮色转红,按之波动。肝郁痰火:腋痈·肝郁痰火证(axillaryabscesswithpatternofliverdepressionandphlegm-fire)是指肝郁痰火,以腋部暴肿热痛,全身发热,头痛,胸胁牵痛,舌质红,舌苔黄,脉弦数为常见症的腋痈证候。
-
贴骨疽
即发于环跳穴的附骨疽。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均为湿热之象。气虚血瘀:环跳疽·气虚血瘀证(Huantiaoabscesswithpatternofqideficiencyandbloodstasis)是指气虚血瘀,以关节可有挛缩,肌肉萎废,伸曲活动困难,或僵硬不能活动,疮口脓出稀薄,伴消瘦、神疲、乏力,舌淡暗,舌苔白,脉沉细为常见症的环跳疽证候。
-
点睛法
点眼法是用药物制成水、散等剂型,将其点入眼角,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也是眼科常用的外治法。早在晋代《肘后方》中就记载用盐汤洗眼治目卒痛;《理瀹骈文》记载了用点眼法治疗湿热发黄、阴性呃逆、痘疹、胃痛、腰痛等;上药为极细末。胬肉攀睛连乳眼药水(《中医简易外治法》)人乳10g,川连2g。功能理气散寒止痛。
-
急危重证、专科疾病的治疗特点和要求
急危重证如出血、卒中、厥证、痫证、中毒等治疗,按“急则治标”的原则,迅速对证施以止血、回阳救脱、开闭固脱、宣窍豁痰、解毒等急救(在急救中应积极采用西医或中西医结合的有效措施),缓解之后再按一般治则调理。
-
缩脚疽
髋部筋骨隐隐作痛,皮色不变,活动障碍。缩脚疽的辨证治疗:湿热蕴结:环跳疽·湿热蕴结证(Huantiaoabscesswithdampness-heatamassmentpattern)是指湿热蕴阻,以关节肿胀、微痛,继则疼痛加剧,局部皮肤红热,伴寒战发热,头痛,口干,溲赤,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为常见症的环跳疽证候。舌淡苔白,脉沉细。
-
环跳疽
即发于环跳穴的附骨疽。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均为湿热之象。气虚血瘀:环跳疽·气虚血瘀证(Huantiaoabscesswithpatternofqideficiencyandbloodstasis)是指气虚血瘀,以关节可有挛缩,肌肉萎废,伸曲活动困难,或僵硬不能活动,疮口脓出稀薄,伴消瘦、神疲、乏力,舌淡暗,舌苔白,脉沉细为常见症的环跳疽证候。
-
夹肢痈
夹肢痈的病因病机:腋痈多因上肢皮肤破损染毒,或其他部位疮疡毒邪循经流窜所致;腋痈多由肝脾二经结热,气滞血凝所致。2、痈发于腋窝内,初起多局部暴肿,皮色不变,灼热疼痛,同侧上肢活动不利,多伴恶寒发热,纳呆等症状。舌红、苔黄、脉弦滑数均为痰火之象。外治法参照“一般痈”外治法。内痈生在脏腑,外痈生在体表。
-
疽毒内陷
概述:疽毒内陷(inwardcollapseofcarbuncletoxin)是指有头疽毒不外泄,反陷入里的危险证候。适用于败血症中期及干陷症见气血两虚、正不胜邪者。伴虚热不退,形神萎顿,食纳日减,或腹痛便溏,自汗肢冷,气息低微短促,舌质淡红,苔薄白或无苔,脉沉细或虚大无力,或昏迷厥脱,此属脾肾阳衰。适用于阴伤胃败证。
-
涂搽法
涂搽法是将药物制成洗剂或酊剂、油剂、软膏等剂型,涂搽于患处的一种外治法。功能散寒除湿止痛。将黄柏研细末,凡士林调和成膏。将上药放入250g白酒和250g陈醋内浸泡7天后,每日涂搽1次,可连续用药。先将冰片、轻粉、龙骨研极细末,过120目筛,再与硫磺、炉甘石混匀,用凡士林(醋亦可)调膏备用。功能清热活血止痒。
-
手癣
疾病科属皮肤科疾病概述手癣是发生于手部的癣。⑴水疱型:皮疹为深在性小水疱,散在或群集分布,破溃或吸收后有少量鳞屑。自觉瘙痒明显,常因搔抓或自行用针挑水疱而继发感染。若水疱型或糜烂型继发感染者,则多属湿热,此时宜结合辨证治疗,治疗方法为清热解毒利湿。辨证论治参照足癣论治施药。外治法参照足癣外治法。
-
握药法
主治病症便秘温中通便丸(《理瀹骈文》)巴豆霜、干姜、良姜、白芥子、硫磺、甘遂、槟榔各等份,共研细末,加水做成饭丸。主治阴虚火旺型梦遗、滑精。主治骨槽风肿痛溃烂者。外感高热四仁散(《中医外治法》)桃仁、杏仁、栀仁、枣仁各3g,面粉5g,上药焙干研粉,加入面粉,鸡蛋清调匀分成2个饼,敷于两手心劳宫穴,布包固定。
-
湮尻疮
出《外科启玄》。即尿布皮炎。辨证分析湮尻疮因婴儿皮肤娇嫩,尿布如不及时换洗,局部皮肤被尿液、粪便活浸渍刺激而发。辨证论治外治法1、要勤换尿布,注意经常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2、可用地榆、金银花、苦参、马齿苋、九里明、火炭母等,选2~4味各30克,水煎后放置待温(不宜太热),外洗局部,再扑以六一散。
-
火焰
证见:疮色紫黯,疮口干枯无脓,根盘散漫,壮热、口渴、便秘、尿短赤,烦躁不安,神昏谵语,舌绛脉数等。治宜清营凉血解毒为主,补养为辅,方用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加人参、生黄芪,或清营汤,配服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等。外治法见有头疽。可用仙方活命饮、黄连解毒汤等;若偏于阴虚者,内服竹叶黄芪汤;
-
擦法
摩擦法,亦称药物摩擦法、介质摩擦法,是医生以掌心或其它物品蘸药液或药膏在患处表皮摩擦,以治疗疾病的外治法。主治病症外伤疼痛活血止痛液(江西中医药1960;主治寻常疣。20(4):166)川槿皮、大枫子、鹤虱、百部、白藓皮、苦参、蛇床子各60g,生川乌、生草乌各30g,雄黄末60g,白砒末30g,黄蜡1000g,麻油2500g。
-
坐垫法
坐垫法是将药物研末,炒热布包,让病人坐在药包上,使肛门、会阴部接触药包,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坐垫法古代广泛流行于民间,清代吴尚先对此法非常重视,在《理瀹骈文》中有详细记载,他认为外治法应当三焦分治:“大凡上焦之病,以药研细末,唁鼻取嚏发散为第一捷法”;主治病症泄泻艾叶止泻垫(《理瀹骈文》)艾叶500g。
-
乳发
概述:乳发(suppurativemastitis)为病名。乳痈火毒炽盛者也可并发乳发。若正虚邪盛,毒邪内攻,可有高热、神昏谵语、烦躁不安等症。3天后皮肤湿烂,继则发黑溃腐,疼痛加甚,壮热口渴,舌质红,舌苔黄燥,脉数为常见症的乳发证候。舌淡,苔薄,脉濡细。皮肉腐烂者,用黄柏溶液湿敷,或七三丹玉露膏盖贴;
-
六经皮部
太阳皮部称关枢,阳明皮部称害蜚,少阳皮部称枢持,太阴皮部称关蛰,少阴皮部称枢儒,厥阴皮部称害肩。六经皮部与诊治:皮部的诊察和治疗主要从卫气和络脉着眼。由于感邪的不同和体质的差异,所以同是太阳病,又有恶风、发热、自汗出、脉浮缓,以及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脉浮紧等不同证候。
-
热烘疗法
概述:热烘疗法(bakingaftertopicalmedication)是指在病变部位涂药后,再加热烘,通过热力的作用,使局部气血流畅,腠理开疏,药物渗入的外治法。阳痿:热烘补阳散(《中国民间疗法》)淫羊藿、巴戟天、芦巴子、泽泻、石菖蒲、柴胡各10g,茯神、山萸肉各12g,肉桂、附子各6g。功能温肾壮阳。主治手足皲裂。
-
结膜囊冲洗法
概述:结膜囊冲洗法(irrigationofconjunctivalsac)为眼科外治法的一种,属冲洗法。冲洗的目的是除去结膜囊内的眼眵、异物或化学物质等,适用于眵泪较多的白睛疾患、结膜囊异物、手术前准备及眼化学伤的急救措施等。眼眵较多或结膜囊异物多者,应翻转上下胞睑,暴露上胞内面及上穹窿部结膜,彻底冲洗之。37℃)作冲洗剂。
-
恶性肿瘤外治法研究
如江西妇幼保健院杨学志等用祛腐中药三品锥切疗法治疗早期宫颈癌及癌前病变205例,临床近愈190例(详见“中药锥切疗法”条)。上海中医学院龙华医院刘嘉湘用蟾酥膏外贴,按照前瞻性双盲对照临床观察肺癌、肝癌、胃癌、胰腺癌等332例癌肿疼痛患者,有较好镇痛效果。
-
洗足疗法
中医学对脚部的保健非常重视。清代吴尚先收集前人大量外治经验,一生采用外治法治疗疾病,成为真正的小儿中药足浴法的鼻祖。因使用安全、方便、价格便宜、效果明显被应用于小儿咳嗽、咳痰、喘息、厌食、食积、腹痛、腹泻、便秘、遗尿、尿频、增加免疫力、惊风、夜啼、多汗、出疹子、上热症(上火)等症状的保健与治疗。
-
淋洗法
淋洗法,又称淋射法,是用药物煎剂或冲剂不断喷洒患处的一种外治法。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活血通脉汤(经验方)桂枝、花椒各10g,透骨草30g,千年健、鸡血藤、双花、苏木、红花、乳香、没药、干姜、樟脑各15g。上药煎汤,去渣取汁装喷壶内淋洗患处,每次10~黄水疮(脓疱疮)脓疱洗剂(新中医1985;功能清热解毒杀虫。
-
脓窠疮
方药:1、主方:五味消毒饮(吴谦等《医宗金鉴》)合龙胆泻汤(李东垣方,录自《古今医方集成》)加减处方: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各15克勤克俭,龙胆草、山栀子、木通、黄芩、野菊花各9克,白花蛇舌草30克,生甘草3克。或用野菊花、黄柏、地榆、百部、苦参、九里明、虎杖、三桠苦各30克,煎水外洗或湿敷。
-
细皮风疹
疾病科属皮肤科疾病概述细皮风疹是一种主要发生于儿童的常见皮肤病,其皮疹特点为风团样丘疹。本病的主要治疗方法是疏风清热利湿,并宜结合采用外治法。治法清热利湿,佐以祛风。方药主方:萆处方:萆渗湿汤(高秉钧《疡科心得集》)加减12克,薏苡仁、土茯苓各15克,滑石18克,牡丹皮、泽泻各9克,通草、蝉蜕各6克。
-
敷贴法
敷贴法又称外敷法,是将药物研为细末,并与各种不同的液体调制成糊状制剂,敷贴于一定的穴位或患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到了明、清,穴位敷药法有了进一步发展,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如明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附方中,就有不少穴位敷贴药疗法,其中如吴萸贴足心治疗口舌生疮至今仍沿用;功能清热燥湿,消肿止痛。
-
塞法
塞法外治法之一。是将药粉以纱布包裹,扎紧,或将药物制成锭剂填塞耳、鼻或阴道、肛门的一种外治法。如治疗慢性鼻窦炎,用川芎、辛夷、细辛、木通研细末,纱布裹少量塞鼻孔中等。
-
厘正按摩要术
《厘正按摩要术》推拿专著。清·张振鋆辑。刊于1889年。本书是在明·周于蕃《小儿推拿秘诀》一书基础上,进一步校订补辑而成。卷一辨证,包括四诊及按胸腹等儿科诊断法,尤重小儿望诊。卷三取穴,包括十四经脉经穴图说及儿科推拿的各种取穴及手法图说29个;卷四列证,叙述惊风、疳疾等24类疾病的症候及推拿法。
-
药线引流
药线引流(medicatedthreaddrainage)又名纸捻,为外治法之一。是指将药线插入溃疡疮孔中,借着药物及物理作用,使脓水外流的外治法。见《太平圣惠方》。即用吸水性较强的纸(古时多用桑皮纸)搓成纸捻,代粘或内裹去腐药,插入窦道或漏管中,引流去腐,促其疮口愈合。
-
摩擦法
摩擦法,亦称药物摩擦法、介质摩擦法,是医生以掌心或其它物品蘸药液或药膏在患处表皮摩擦,以治疗疾病的外治法。主治病症外伤疼痛活血止痛液(江西中医药1960;主治寻常疣。20(4):166)川槿皮、大枫子、鹤虱、百部、白藓皮、苦参、蛇床子各60g,生川乌、生草乌各30g,雄黄末60g,白砒末30g,黄蜡1000g,麻油2500g。
-
纳气法
针刺手法名·纳气法:纳气法为针刺手法名。出《金针赋》:“运气走至疼痛之所,以纳气之法:扶针直插,复向下纳,使气不回。”先用紧按慢提九数或紧提慢按六数,得气后,将针头斜对病痛处,使气上行,随后将针直起,向下按纳,不使气回流。治小儿虚脱,上气喘息,真气浮散,不得归元者。
-
骨伤科外治法
(2)掺药。即将药物制成液状药剂,直接涂搽或配合理伤手法使用于患部.常用的涂搽制剂有水剂,油剂、酒剂三种,多用于早期伤口感染,治疗跌打损伤或理筋手法时的局部涂擦,或用于闭合性新伤及陈伤旧患。(6)热熨。即将药物加热后用布袋装好,熨贴于损伤局部,适用于骨关节损伤时间较长,局部瘀血凝聚、肿痛不消者;
-
粉刺
本病的治疗,应根据辨证,分别采用疏风宣肺清热、清热化湿通腑和调摄冲任、疏肝解郁,并宜结合外治法。症状:发于头面,以脓疱、炎性丘疹为主,根底红肿,自觉局部灼热疼痛,脓疱破溃或吸收后,可遗留暂时性色素沉着或凹陷性小瘢痕,多见于青少年,伴口干喜饮,烦热口臭,便干溲赤,舌质红,舌苔黄,脉洪或弦数。
-
丝状疣
疾病科属:皮肤科疾病概述:丝状疣是发生于皮肤浅表的外形如丝的小赘生物,俗称线瘊。诊断要点:1、好发于眼睑、颈项、颏部和头皮等部位。3、一般无自觉症状。辨证分析:丝状疣多因风邪搏于肌肤而发。本病因多为单发,且较浅表,治疗上一般采用外治法即可。辨证论治:1、推疣法2、结扎法参照寻常疣外治法。
-
病毒性咽炎
概述:病毒性咽炎系病毒所引起的咽部急性感染。如青霉素800万U+庆大霉素24万U+地塞米松5mg静滴,或先锋霉素V6~应根据病情选择用药,常用药物如下:(1)清热生地、连翘、金银花、淡竹叶、木通、生草、川豆根、板蓝根。病因学:其病原体种类很多,以疱疹病毒较多见,另外有腺病毒、冠状病毒、合胞病毒等。
-
历疮
历疮为病名。初宜艾炷隔蒜灸,内服夺命丹汗之;初起内服仙方活命饮或漏芦煮散、防风散、升麻汤等,重者服仙方救命汤;外用如意金黄散或远志膏、五龙散等敷贴。外治则切开引流,脓多用猪蹄汤温洗或以黄柏煎汤外洗,继用二宝丹或五五丹提脓去腐。若成漏者,可用药线引流,脓尽则用生肌散或玉红膏、地黄膏等敷贴。
-
切开疗法
概述:切开疗法(incisingtherapy)为治法。是指切开脓肿,以使脓液排出,从而达到疮疡之毒随脓泄出,逐渐向愈目的的外治法。应用切开疗法之前,须辨清脓成的程度、脓之深浅、患部的经络位置等情况,然后决定切开与否。乳房部应以乳头为中心,放射形切开,免伤乳囊;一般切口不能过大,以免损伤好肉筋络,愈合后疤痕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