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goiter[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癭病爲病名。《諸病源候論·癭候》。又名大脖子[1]、癭(出《爾雅》)、癭氣(見《醫學入門》卷六)、癭瘤(出《中藏經》捲上)、癭囊(《儒門事親·癭》)、影袋(《雜病源流犀燭·癭瘤》)、影囊(《醫學入門·外科腦頸門·癭瘤》)。《說文解字》:“癭,頸瘤也。”癭瘤的名目較多,《聖濟總錄》卷一二五有五癭,即石癭、泥癭、勞癭、憂癭、氣癭。由情志內傷,飲食及水土失宜,以致氣滯、痰凝、血瘀壅結頸前所引起,以頸前喉結的兩側漫腫或結塊,皮色如常,不痛不潰,隨吞嚥而上下移動,逐漸增大,纏綿難消爲特點[2]。多指甲狀腺腫大一類疾患[2]。可發於任何地區,以高原地帶及山區多見,男女老幼均可罹患,而以中青年女性爲多[2]。
癭在古代文獻中,根據其臨牀表現以及與五臟的配屬關係,分爲五癭:筋癭、血癭、肉癭、氣癭、石癭,其中筋癭、血癭多屬頸部血管瘤以及氣癭與石癭的合併症。現代一般分爲氣癭、肉癭、石癭、癭癰4種。
鍼灸對單純性甲狀腺腫有較好的療效,其效果優於甲狀腺腺瘤和甲亢[2]。腺腫局部針刺時宜取仰臥位,應避免誤傷頸部血管和神經[2]。
4 古人對癭病的論述
早在公元前三世紀,我國已有關於癭病的記載。戰國時期的《莊子·德充符》即有“癭”的病名。而《呂氏春秋·盡數篇》所說的“輕水所,多禿與癭人”不僅記載了癭病的存在,而且觀察到癭的發病與地理環境密切有關。《三國志·魏書》引《魏略》謂:賈逵“發憤生癭,後所病稍大,自啓願欲令醫割之”而曹操勸告賈逵:“吾聞‘十人割癭九人死’”這個歷史放事說明,在公元三世紀前,已經進行過手術治療癭病的探索。
《肘後方》首先用昆布、海藻治療癭病。《諸病源候論·癭候》指出癭病的病因主要是情志內傷及水土因素。謂“癭者由憂恚氣結所生,亦日飲沙水,沙隨氣入於脈,搏頸下而成之。”“諸山水黑土中,出泉流者,不可久居,常食令人作癭病,動氣增患。”《備急千金要方》及《外臺祕要》記載了數十個治療癭病的方劑,其中常用到海藻、昆布、羊靨、鹿靨等藥,表明此時對含碘藥物及用甲狀腺作臟器療法已有相當認識。《聖濟總錄·癭瘤門》指出癭病以山區發病較多,“山居多癭頸,處險而癭也”。並從病因的角度將五癭作了歸類,“石癭、泥癭、勞癭、憂癭、氣癭是爲五癭。石與泥則因山水飲食而得之;憂、勞、氣則本於七情”。《三因極一病證方論·癭瘤證治》主要根據癭病局部證候的不同,提出了癭病的另外一種分類法:“堅硬不可移者,名曰石癭;皮色不變,即名肉癭;筋脈露結者,名筋癭;赤脈交絡者,名血癭;隨憂愁消長者,名氣癭。”並謂“五癭皆不可妄決破,決破則膿血崩潰,多致天枉。”《儒門事親·癭》謂:“海帶、海藻、昆布三味,皆海中之物,但得二味,投之於水甕中,常食亦可消矣”,以之作爲防治癭病的方法。《醫學入門·外科腦頸門·癭瘤》又將癭病稱之爲癭氣或影囊。“原因憂恚所致,故又曰癭氣,今之所謂影囊者是也”。《本草綱目》明確指出黃藥子有“涼血降火,消癭解毒”的功效,並記載了在用黃藥子酒治療癭病時,“常把鏡自照,覺消便停飲”及“以線逐日度之,乃知其效也”的觀察療效的方法。《外科正宗·癭瘤論》提出癭瘤的主要病理是氣、痰、瘀壅結的觀點,“夫人生癭瘤之症,非陰陽正氣結腫,乃五臟瘀血、濁氣、痰滯而成”,採用的主要治法是“行散氣血”、“行痰順氣”、“活血消堅”該書所載的海藻玉壺湯等方,至今仍爲臨牀所習用。《雜病源流犀燭·癭瘤》說:“癭瘤者,氣血凝滯、年數深遠、漸長漸大之症。何謂癭,其皮寬,有似櫻桃,故名癭,亦名癭氣,又名影袋。”指出癭又稱爲癭氣、影袋,多因氣血凝滯,日久漸結而成。[4]
5 頸部經絡所屬
癭的病位,在頸前結喉兩側的頸靨部,即甲狀腺部。頸前屬任脈所主,任脈起於少腹中極穴之下,沿腹和胸部正中線直上,抵達咽喉,再上至峽部,經過面部進入兩目;頸部也屬督脈,蓋督脈其循少腹直上者,貫臍中央,上貫心,人喉;任督兩脈皆繫於肝腎,且肝腎之經脈,皆循喉嚨。故頸前部位與任、督、肝、腎經絡有一定的聯繫。在癭病治療中,結合病位的經絡所屬辨證施治,對指導治療有一定意義。
6 甲狀腺解剖、生理
甲狀腺分左右兩葉,覆蓋並粘附在喉和氣管起始部的兩側,吞嚥時亦隨之上下移動。甲狀腺的兩葉由甲狀腺峽部聯着,其位置一般在第二和第三氣管軟骨環之前。甲狀腺峽部常有一垂直向上的錐狀葉,爲胎生初期甲狀腺舌骨的殘餘物,常伸至環狀和甲狀軟骨前方。在甲狀腺左右兩葉的背面,附着四個甲狀旁腺,腺體呈圓形或卵圓形,扁平,長約5~6mm,寬3~4mm,厚約2mm,重約30~45mg。正常成人甲狀腺內含有約7mg的碘。
甲狀腺的主要生理作用,是能將無機碘化合物合成甲狀腺素。這是一種有機結合碘。甲狀腺激素對能量代謝和物質代謝都有顯著影響,不但加速一切細胞的氧化率,全面提高人體的代謝,且同時促進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分解。此外,還影響體內水的代謝,促進尿量的排出增多。在甲狀腺功能減退時,就引起人體代謝的全面降低以及體內水的積蓄,臨牀上出現粘液性水腫。
7 癭的病因病機
7.1 情志內傷
由於長期忿鬱惱怒或憂思鬱慮,使氣機鬱滯、肝氣失於條達。津液的正常循行及輸布,均有賴氣的統率[4]。氣機鬱滯,則津液易於凝聚成痰。氣滯和痰凝互結,循厥陰、太陰經脈結於頸部而發[4]。其消長常與情志有關。痰氣凝滯日久,使血液的運行亦受到障礙而產生血行瘀滯,則可致癭腫較硬或有結節[4]。《諸病源候論·癭候》:“癭者由憂恚氣結所生”,“動氣增患”。《濟生方·癭瘤論治》:“夫癭瘤者,多由喜怒不節,憂思過度,而成斯疾焉。大抵人之氣血,循環一身,常欲無滯留之患,調攝失宜,氣凝血滯,爲癭爲瘤。”
7.2 飲食及水土失宜
飲食失調,或居住在高山地區,水土失宜,一則影響脾胃的功能,使脾失健運,不能運化水溼,聚而生痰;二則影響氣血的正常運行,痰氣瘀結頸前則發爲癭病[4]。在古代癭病的分類名稱中即有泥癭、土癭之名[4]。《諸病源候論·癭候》謂“飲沙少”,“諸山水黑土中”容易發生癭病。《雜病源流犀燭·頸項病源流》也說:“西北方依山聚澗之民,食溪谷之水,受冷毒之氣,其間婦女,往往生結囊如癭。”說明常食沙水,易傷脾胃,漸至溼聚痰凝,阻滯氣機,失於調暢,痰氣互結,循陽明、太陰、厥陰經脈結於頸部而發[4]。
7.3 體質因素
因生長發育、胎前產後、哺乳及絕經期,導致肝腎精血不足,水不涵木,肝旺氣滯,氣滯則血瘀痰凝,痰氣瘀互結,循任脈、厥陰、少陰經脈結於頸部而成;或外邪乘虛而入,經絡阻滯而發。[4]
婦女的經、孕、產、乳等生理特點與肝經氣血有密切關係,遇有情志、飲食等致病因素,常引起氣鬱痰結、氣滯血瘀及肝鬱化火等病理變化,故女性易患癭病。另外,素體陰虛的人,痰氣鬱滯之後易於化火,更加傷陰,常使病程纏綿[4]。
7.4 病理變化
氣滯痰凝壅結頸前是癭病的基本病理,日久引起血脈瘀阻,以氣、痰、瘀三者合而爲患。部分病例,由於痰氣鬱結化火,火熱耗傷陰精,而導致陰虛火旺的病理變化,其中尤以肝、心兩髒陰虛火旺的病變更爲突出。[4]
癭病的發病原因,總的來說,不外乎正氣不足,外邪入侵,而在疾病的發生過程中形成氣滯、血瘀、痰凝等病理變化。
氣滯:因飲食過偏(長期飲用沙水),或因情志抑鬱,皆可影響氣的正常運行,造成氣的功能失調,形成氣滯、氣鬱。氣滯、氣鬱日久,積聚成形,導致腫塊的發生,如蘊結於頸部結喉兩側而爲氣癭。
血瘀:多由氣滯不暢,或氣虛無以推動血之運行,而致血液阻滯凝結,凝滯日久則瘀阻成塊。
痰凝:多因外邪所侵,或因情志內傷,或因體質虛弱,而使氣機砠滯,津液積聚爲痰,痰的生成與肺、脾、腎、肝關係密切,而以上四脈均循行於喉頸部,痰循經結於頸部則成癭。
8 癭的分類·五癭
癭病的名目較多,《聖濟總錄》卷一二五有五癭,即石癭、泥癭、勞癭、憂癭、氣癭[4]。《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五也有五癭:石癭、肉癭、筋癭、血癭、氣癭[5]。
8.1 石癭
石癭(stony goiter[6])是指以頸靨部結塊堅硬如石,不可移動爲主要表現的癭[6]。多由氣鬱、溼痰及瘀血凝滯而成[7]。可伴有易怒多汗,胸悶心悸;後期可有氣管、食道、聲帶受壓症狀[7]。治宜化痰開鬱,行氣軟堅,用海藻玉壺湯,外用陽和解凝膏摻阿魏粉,亦可選用手術等療法[7]。相當於甲狀腺腫瘤[7]。
8.2 泥癭
泥癭即地方性甲狀腺腫大[8]。《聖濟總錄》卷一二五:“石與泥(癭)則因山水飲食而得之。”治宜用海藻湯、海藻散、昆布散之類內服。
8.3 勞癭
勞癭指癭病由情緒刺激引起者[9]。出《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四。孫思邈將癭分爲石癭、氣癭、勞癭、土癭與憂癭五種,並處五癭丸以治療之。即“取鹿靨以佳酒浸令沒,炙幹,納酒中更炙,令香,含咽汁,味盡更易,盡十具愈。”《聖濟總錄》卷一二五:“憂、勞、氣(癭)則本於七情,情之所至,氣則隨之,或上而不下,或結而不散是也。”治以海藻、龍膽、海蛤、通草、昆布、礬石、松蘿各三分,麥面四分,半夏二分,共爲末,酒服方寸匕[9]。
8.4 憂癭
憂癭指因憂思氣結,情志不遂而致的癭病[10]。出《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四。
8.5 氣癭
氣癭多因情志抑鬱或水土因素所致[11]。主症爲頸部生腫物,邊緣不清,皮色如常,按之柔軟,隨喜怒增大或縮小[11]。治宜理氣解鬱,化痰軟堅,健脾除溼[11]。用四海舒鬱丸,或海藻玉壺湯化裁[11]。亦可選用碘劑、鍼灸及手術治療[11]。
8.6 肉癭
肉癭多因鬱結傷脾,脾氣不行而致[12]。症見頸部單個或多個腫塊,狀如覆碗,皮色如常,軟如棉,硬如饅,始終不潰,可伴有性急多汗,心悸胸悶[12]。相當於甲狀腺腺瘤及結節性甲狀腺腫等病[12]。治宜開鬱化痰,佐以軟堅[12]。用海藻玉壺湯;外用陽和解凝膏摻桂麝散,必要時可採用手術治療[12]。
8.7 血癭
血癭多因肝火暴盛,逼血沸騰,覆被外邪所搏而致[13]。症見頸生癭塊,皮色紫紅,上有交叉露現的赤脈紅絲[13]。治宜滋陰抑火,養血化瘀[13]。用芩連二母丸,或以海藻、海蛤、昆布、澤瀉、豬靨、黃芩、黃連、川貝等合四物湯加減治療[13]。相當於頸部血管瘤[13]。
8.8 筋癭
筋癭多因怒氣傷肝,火旺血燥而致[14]。《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五:“筋脈露結者名筋癭。”症見頸前癭塊,青筋顯露;結如蚯蚓[14]。治宜清肝解鬱,養血舒筋[14]。用清肝蘆薈丸化裁[14]。相當於甲狀腺腫伴有明顯頸部血管怒張者[14]。
8.9 石癭
石癭多由氣鬱、溼痰及瘀血凝滯而成[14]。症見頸部腫塊,凹凸不平,堅硬不移[14]。可伴有易怒多汗,胸悶心悸;後期可有氣管、食道、聲帶受壓症狀[14]。治宜化痰開鬱,行氣軟堅,用海藻玉壺湯,外用陽和解凝膏摻阿魏粉,亦可選用手術等療法[14]。相當於甲狀腺腫瘤[14]。
9 癭病的檢查方法
9.1 一般檢查方法
癭病檢查時,應囑患者端坐,雙手放於兩膝,顯露頸部並使患者頭部略爲俯下,檢查者坐在患者對面,觀察頸部,如兩側是否對稱,有無腫塊隆起,有無血管怒張,並注意腫塊的位置、大小、形態、數目、硬度、光滑度、活動度,有無壓痛,邊界是否清楚,腫塊能否隨吞嚥而上下移動,有無震顫,氣管位置是否受壓移位,頸部淋巴結有無腫大。
9.2 輔助檢查方法
癭病的檢查,除靠體格檢查外,還需利用現代醫學某些特殊檢查輔助診斷,使癭病的鑑別診斷和預後估計更趨準確。
(一)基礎代謝率測定對肉癭或氣癭合併甲狀腺功能亢進時,需測定基礎代謝率,一般可根據脈壓和脈率,在清晨空腹靜臥時反覆進行測定。
基礎代謝率正常值爲±10%,當基礎代謝率在鬥20%以上時,提示有甲狀腺功能亢進。
(二)血清T3和T4含量測定甲狀腺機能亢進時,血清T3可高於正常4倍左右,而T4僅爲正常的2倍半,因此,T3測定對甲亢的診斷具有較高的敏感性。
(三)甲狀腺攝131碘率測定給正常人131碘,則在24小時內能被甲狀腺攝取30%~40%,如2小時內甲狀腺所攝取的131碘爲人體總量的25%以上,或24小時爲人體總量的50%以上,且吸131碘高峯提前出現,都表示甲狀腺功能亢進。
10 需要與癭病相鑑別的疾病
癭病以頸前喉結兩旁結塊腫大爲最基本的臨牀特徵,多發於女性。望診和切診對於本病的診斷有重要作用。本病主要表現頸前發生腫塊,可隨吞嚥動作而上下移動。初作可如櫻桃或指頭大小,一般生長緩慢。大小程度不一,大者可如囊如袋。觸之多柔軟、光滑,病程日久則質地較硬,或可捫及結節。[14]
因瘰癧亦會在頸項部出現腫塊,需要加以鑑別。鑑別的要點,一是患病的具體部位;二是腫塊的性狀。癭病的腫塊在頸部正前方,腫塊一般較大。正如《外臺祕要·癭病》說:“癭病喜當頸下,當中央不偏兩邊也”;兩瘰癧的患病部位是在頸項的兩側,腫塊一般較小,每個約胡豆大,個數多少不等。如《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瘰癧論》說:“夫瘰癧者,經所謂結核是也。或在耳前後,連及頤頜,下連缺盆,皆爲瘰癧。”《外科正宗·瘰癧論》描述道:“瘰癧者,累累如貫珠,連接三五枚。”[14]
11 癭病的治療
對癭病的治療中醫學早有記載,且具有相當的針對性,並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治療方面,以理氣解鬱、活血祛瘀、化痰軟堅、清熱化痰爲基本原則,以含碘的海生植物最爲常用。本病中醫中藥治療有一定療效,但對其中屬腫瘤範疇者,當及時採取手術治療,以免貽誤病情。
一、理氣解鬱法適用於發病與精神因素有關的病人,病變在肝經部位。結塊漫腫軟綿,或堅硬如石,胸脅脹痛,舌苔薄白,脈弦滑。方如逍遙散、四海舒鬱丸。
二、活血祛瘀法適用於腫塊色紫堅硬,或腫塊表面青筋盤曲或網布紅絲,痛有定處,舌質紫暗,瘀點瘀斑,脈濡澀。方如桃紅四物湯。
三、化痰軟堅法適用於結塊位於皮裏膜外,患處不紅不熱,按之堅實有囊性感,舌苔薄膩,脈滑。方如海藻玉壺湯、通氣散堅丸。
四、清熱化痰法適用於頸前漫腫,色紅灼熱,疼痛,舌苔黃,脈滑數。方如柴胡清肝湯。
11.1 辨證治療
癭病以頸前出現腫塊爲基本臨牀特徵。主要由情志內傷,飲食及水土失宜而引起,但與體質有密切關係。氣滯痰凝壅結頸前是癭病的基本病理,久則血行瘀滯,脈絡瘀阻。部分病例痰氣鬱結化火,而會出現肝火旺盛及心肝陰虛等陰虛火旺的病理變化。治療癭病的主要治則有理氣化痰、消癭散結、活血軟堅、滋陰降火,應針對不同的證候而選用適當的方藥。癭腫質地較硬及有結節者,應適當配合活血化瘀。火鬱陰傷而表現陰虛火旺者,則當以滋陰降火爲主。防止情志內傷及注意飲食調攝是預防癭病的兩個重要方面。[14]
11.1.1 氣鬱痰阻/氣滯痰凝
11.1.1.1 症狀
頸前正中腫大,質軟不痛,頸部覺脹,胸悶、喜太息、或兼胸脅竄痛,病情的波動常與情志因素有關,苔薄白,脈弦[14][14]。
癭腫初起,頸前呈瀰漫性腫脹,邊緣不清,皮色如常,質軟不痛,喜消怒長,一般無明顯全身症狀,苔薄膩,脈弦滑。若偏氣滯者,兼胸脅脹悶,情緒易於波動,妊娠期、哺乳期或絕經期加重;若偏痰溼者,兼脘痞納呆。[14]
11.1.1.2 證候分析
氣機鬱滯,痰濁壅阻,凝結頸前:氣機鬱滯,痰濁壅阻頸部,故致頸前正中腫大,質軟不痛,頸部覺脹。因情志不舒,肝氣鬱滯,故胸悶、太息,胸脅竄痛,且病情常隨情志而波動。脈弦爲肝鬱氣滯之象。[14][14]
情志不暢,肝失疏泄;或久食沙水,均可導致脾失健運,溼聚痰凝,痰氣互結,循經結於頸部,故腫脹。氣爲無形,怒則氣聚而長,喜則氣散而消,故腫脹呈瀰漫性而邊界不清。痰屬陰,痰氣互結尚未化火,故皮色如常。病乃初起,痰氣互結尚無明顯血瘀,故質軟而不痛,此時以局部症狀爲主,故全身症狀不顯。若偏氣滯者,肝氣不得疏泄條達,故胸脅脹悶,情緒易於波動。妊娠期、哺乳期或絕經期,精血虧虛,肝陽易亢,則頸腫隨之加重。若偏痰溼者,脾失健運,胃失受納,痰溼中阻而脘痞納呆。苔薄膩、脈弦滑,爲氣滯痰凝之象。[14]
11.1.1.3 方藥治療
11.1.1.3.1 治法
11.1.1.3.2 方藥
可用四海舒鬱丸[備註]四海舒鬱丸(《瘍醫大全》):海蛤粉、海帶、海藻、海螺蛸、昆布、陳皮、青木香加減。方中以青木香、陳皮疏肝理氣;昆布、海帶、海藻、海螵蛸、海蛤殼化痰軟堅,消癭散結。胸悶、脅痛者,加柴胡、鬱金、香附理氣解鬱。咽頸不適加桔梗、牛蒡子、木蝴蝶、射干利咽消腫。[14]
11.1.1.4 鍼灸治療
選穴:以任脈、手陽明大腸經和足厥陰肝經穴爲主。取天突、合谷、足三裏、太沖、臑會、癭腫局部。
隨證配穴:偏氣滯者,加內關、中渚、陽陵泉。偏痰溼者,加中脘、陰陵泉、豐隆。
方義:癭腫初起,痰氣互結,以局部症狀爲主,故以近部取穴爲主,配遠部取穴。近部取天突穴,疏通任脈經氣以降氣化痰消癭。痰屬陰邪,宜於溫化,故可加灸,正如《類經圖翼》記載,天突治一切癭瘤,初起者灸其妙。癭腫局部圍刺,施提插瀉法加灸,可行氣化痰,消癭散結。遠部取合谷、足三裏以疏調陽明經氣,行氣活血,化痰散結消腫。瀉太沖疏肝解鬱,行氣散結。臑會爲手少陽和陽維之會,故能宣通三焦經氣,行氣散結,化滯消癭。
11.1.1.5 飲食療法
11.1.1.5.1 治法
11.1.1.5.2 推薦食材
昆布、海藻、黃花菜、浙貝母、鬱金、青木香、青皮、橘皮、桔梗等[14]。
11.1.1.5.3 推薦食療方
1.昆布海藻煮黃豆(《本草綱目》):昆布30g,海藻30g,黃豆100g。洗淨黃豆,放入陶鍋內,加清水適量,文火煮至半熟;再將洗淨切碎的昆布、海藻,與黃豆同煮至黃豆熟爛,調入油、鹽、味精後即可食用。
2.香櫞米醋浸海帶:海帶(鮮)120g,香櫞9g,醋1000mL。將香櫞皮、海帶在米醋中浸泡7日。每日取食海帶6~9g,連食2周。
3.黃花紫菜湯:黃花菜(幹品)15g,紫菜6g,豌豆莢10朵,冬筍半隻,芹菜末少許,鹽、薑末各適量,胡椒粉、味精各少許,生抽2大匙。將黃花菜泡軟去硬蒂,紫菜洗乾淨。豌豆莢、冬筍爆炒2分鐘,加水適量,燒開後放入黃花菜、紫菜及鹽略煮片刻,撒入芹菜末、薑末,加胡椒粉及味精調味即可起鍋食用。
11.1.2 痰結血瘀
11.1.2.1 症狀
頸前喉結兩旁結塊腫大,按之較硬或有結節,腫塊經久未消,胸悶,納差,舌質黯或紫,苔薄白或白膩,脈弦或澀[14][14]。
11.1.2.2 證候分析
痰氣交阻,血脈瘀滯,搏結成癭:氣機鬱滯,津凝成痰,痰氣交阻,日久則血循不暢,血脈瘀滯。氣、痰、瘀壅結頸前,故癭腫較硬或有結節,經久不消。氣鬱痰阻,脾失健運,故胸悶、納差。苔白膩,脈弦或澀,爲內有痰溼及氣滯血瘀之象。[14]
11.1.2.3 治法
11.1.2.4 方藥治療
海藻玉壺湯[備註]海藻玉壺湯(《醫宗金鑑》):海藻、昆布、海帶、半夏、陳皮、青皮、連翹、象貝、當歸、川芎、獨活、甘草加減。方中以海藻、昆布、海帶化痰軟堅,消癭散結;青皮、陳皮、半夏、貝母、連翹、甘草理氣化痰散結;當歸、川芎養血活血,共同起到理氣活血,化痰消癭的作用。結塊較硬及有結節者,可酌加黃藥子、三棱、莪術、露蜂房、山甲片、丹蔘等,以增強活血軟堅,消癭散結的作用。胸悶不舒加鬱金、香附理氣開鬱。鬱久化火而見煩熱、舌紅、苔黃、脈數者,加夏枯草、丹皮、玄蔘以清熱瀉火。納差、便溏者,加白朮、茯苓、淮山藥健脾益氣。[14]
11.1.2.5 飲食療法
11.1.2.5.1 推薦食材
海藻、昆布、橘皮、浙貝母、當歸、赤芍、川芎、丹蔘等[14]。
11.1.2.5.2 推薦食療方
海藻酒:海藻30g,昆布15g,青皮6g,橘皮10g,川芎10g。將海藻、昆布洗去鹹味,銼細,與青皮、橘皮、川芎用黃酒適量同浸兩宿,濾淨,每次適量,細細含咽,不計時候,以瘥爲度[14]。
11.1.3 肝火旺盛
11.1.3.1 症狀
頸前喉結兩旁輕度或中度腫大,一般柔軟、光滑。煩熱,容易出汗,性情急躁易怒,眼球突出,手指顫抖,面部烘熱,口苦,舌質紅,苔薄黃,脈弦數[14][14]。
11.1.3.2 證候分析
痰氣交阻,氣鬱化火,壅結頸前:痰氣壅結,氣鬱化火爲本證的主要病機。痍氣壅結頸前,故出現癭腫。鬱久化火,肝火旺盛,故見煩熱、急躁易怒、面部烘熱、口苦等症。火熱迫津液外泄,故易出汗。肝火上炎、風陽內盛則致眼球突出、手指顫抖。舌紅,苔黃,脈弦爲肝火亢旺之象。[14]
11.1.3.3 治法
11.1.3.4 方藥治療
可用梔子清肝湯[備註]梔子清肝湯(《類證治裁》):梔子、丹皮、柴胡、當歸、芍藥、茯苓、川芎、牛蒡子、甘草合藻藥散[備註]藻藥散(《證治準繩》):海藻、黃藥子加減。梔子清肝湯中,以柴胡、芍藥疏肝解鬱清熱;茯苓、甘草、當歸、川芎益脾養血活血;梔子、丹皮清泄肝火;配合牛蒡子散熱利咽消腫。藻藥散以海藻、黃藥子消癭散結,黃藥子且有涼血降火的作用。肝火亢旺,煩躁易怒,脈弦數者,可加夏枯草、龍膽草清肝瀉火。風陽內盛,手指顫抖者,加石決明、鉤藤、白蒺藜、牡礪平肝熄風。兼見胃熱內盛而見多食易飢者,加生石膏、知母清泄胃熱。[14]
11.1.3.5 飲食療法
11.1.3.5.1 推薦食材
梔子、丹皮、當歸、白芍、玄蔘、蒺藜、決明子、知母等[14]。
11.1.3.5.2 推薦食療方
1.蒺藜茶:炒白蒺藜10g,決明子20g。將上二味同置杯中,衝入沸水,密封浸泡10~20分鐘後代茶飲用,每日2次。
2.昆布決明湯(《大食代:食療治百病》):昆布20g,草決明20g。將昆布洗淨,浸泡2小時,連湯放入陶鍋;再加入草決明,煎1小時以上。飲湯,食昆布,每日1~2次。
11.1.4 心肝陰虛
11.1.4.1 症狀
頸前喉結兩旁結塊或大或小,質軟,病起較緩,心悸不寧,心煩少寐,易出汗,手指顫動,眼乾,目眩,倦怠乏力,舌質紅,苔少或無苔,舌體顫動,脈弦細數[14][14]。
11.1.4.2 證候分析
氣火內結日久,心肝之陰耗傷:痰氣鬱結頸前,故漸起癭腫。火鬱傷陰,心陰虧虛,心失所養,放心悸不寧,心煩少寐。肝陰虧虛,筋脈失養,則倦怠乏力。肝開竅於目,目失所養則眼乾目眩。肝陰虧虛,虛風內動,則手指及舌體顫抖。舌質紅,脈弦細數爲陰虛有熱之象。[14]
11.1.4.3 治法
11.1.4.4 方藥治療
可用天王補心丹[備註]天王補心丹(《攝生祕劑》):人蔘、玄蔘、丹蔘、茯苓、五味子、遠志、桔梗、當歸身、天冬、麥冬、柏子仁、酸棗仁、生地黃、辰砂加減。方中以生地、玄蔘、麥冬、天冬養陰清熱;人蔘、茯苓、五味子、當歸益氣生血;丹蔘、酸棗仁、柏子仁、遠志養心安神。肝陰虧虛、肝經不和而見脅痛隱隱者,可仿一貫煎[備註]一貫煎(《柳洲醫話》):沙蔘、麥冬、當歸、生地黃、枸杞子、川楝子加枸杞子、川楝子養肝疏肝。虛風內動,手指及舌體顫抖者,加鉤藤、白蒺藜、白芍平肝熄風。脾胃運化失調致大便稀溏、便次增加者,加白朮、苡仁、淮山藥、麥芽健運脾胃。腎陰虧虛而見耳鳴、腰痠膝軟者,酌加龜版、桑寄生、牛膝、菟絲子滋補腎陰。病久正氣傷耗、精血不足而見消瘦乏力,婦女月經量少或經閉,男子陽萎者,可酌加黃芪、山茱萸、熟地、枸杞子、制首烏等補益正氣、滋養精血。[14]
11.1.4.5 飲食療法
11.1.4.5.1 推薦食材
熟地黃、天冬、當歸、枸杞子、酸棗仁、柏子仁、白芍、龜甲、制首烏等[14]。
11.1.4.5.2 推薦食療方
1.酸棗仁粥(《太平聖惠方》):酸棗仁10g,熟地黃10g,粳米100g。將酸棗仁置炒鍋內,用文火炒至外皮鼓起並呈微黃色,取出,放涼搗碎,與熟地黃共煎,過濾取汁待用;將粳米淘洗乾淨,加水適量,煮至粥稠後入藥汁,再煮3~5分鐘即可食用。溫熱服。
2.豬肝羹:豬肝150g(細切,去筋膜),雞蛋1只、豉汁適量,蔥白1莖(去須,切片)。將豬肝和蔥白與豉汁煮成羹狀,九成熟時,打人雞蛋,即可食用。
3.杞地甲魚羹:甲魚(400g)1只,枸杞子30g,懷山藥30g,女貞子15g,熟地黃15g,精鹽、味精各適量。殺甲魚,去內臟,用沸水沖洗一下,洗淨,切作塊,放陶鍋內,加枸杞子、懷山藥、女貞子、熟地黃,加水適量,文火燉作羹糊,加鹽、味精調味即可。
11.1.5 陰虛火旺
11.1.5.1 症狀
頸部漫腫,性情急躁,五心煩熱,心悸多汗,頭暈目眩,眼乾手顫,舌紅,少苔,脈弦細數[14]。
11.1.5.2 證候分析
腎精虧虛,水不涵木或久病不愈,痰氣鬱結化火傷陰,陰虛火旺。肝腎經脈循行於咽喉,經脈阻滯日久,故氣滯痰凝結於頸部而見頸部漫腫。肝開竅於目,陰虛肝旺,則見性情急躁、頭暈目眩眼乾。肝陰虧虛,虛風內動則手指顫抖。虛熱內蒸,則見五心煩熱而多汗。虛火擾心,故心悸。舌紅少苔、脈弦細數,爲陰虛有熱之象。[14]
11.1.5.3 鍼灸治療
選穴:以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穴爲主。取太沖、太溪、三陰交、臑會、間使、癭腫局部。
隨證配穴:伴突眼者,加天柱、風池。易飢消瘦者,加足三裏。盜汗者,加復溜、陰郄。
方義:瀉肝經原穴太沖,平肝降火而熄風。三陰交、太溪針用補法,滋陰降火,滋水涵木。近取癭腫局部用圍刺法,以疏通局部氣血。臑會用瀉法,能宣通三焦之經氣,疏導壅滯。間使爲手厥陰經穴,用平補平瀉法以清熱除煩,養心安神。
11.1.6 氣血兩虛
11.1.6.1 症狀
癭腫日久,腫勢加重,頸部明顯增粗或結塊,伴有神疲乏力、胸悶氣短、呼吸不利、喉部有緊縮感、聲音嘶啞等,苔薄膩,脈細而弦。[14]
11.1.6.2 證候分析
病邪久羈,痰氣瘀互結,則腫勢加重、頸部明顯增粗或結塊。痰氣瘀互結,阻滯氣機,肺氣不降,故胸悶氣短、呼吸不利。結於喉間,則局部有緊縮感、聲音嘶啞。肝鬱脾弱,氣血耗傷,故見神疲乏力。苔薄膩、脈細而弦,爲邪盛正虛之象。[14]
11.1.6.3 鍼灸治療
選穴:以任脈、手陽明大腸經穴爲主。取水突、天突、合谷、足三裏、三陰交、膻中、癭腫局部。
隨證配穴:伴聲音嘶啞、喉部緊縮感者,加扶突、廉泉。若氣陰兩虛、氣短自汗、脈虛細者,加關元、照海。
方義:近部取穴以瀉其實,取天突疏通任脈經氣,以降氣化痰;水突能疏通陽明經氣;癭腫局部圍刺加灸,以疏通局部壅滯。遠部選穴以治本,取合谷、足三裏、三陰交,均施平補平瀉法,以健脾益胃,助氣血之化生。膻中爲氣會,以理氣化痰。
11.1.7 各種證候之間的關係
癭病的各種證候之間有一定的關係。痰結血瘀常爲氣鬱痰阻的進一步發展,肝火旺盛及心肝陰虛分別概括癭病中火旺及陰虛的兩種證候,但因火旺及陰虛二者在病理上表現爲相互影響,臨牀在症狀上則常相兼出現。對於前兩種證候的癭病,治療一般均以理氣化痰、活血軟堅、消癭散結爲主;對後兩種證候的癭病,則應重在滋陰降火。此時若用消癭散結的藥物,一般多選黃藥子,黃藥子有小毒,久服對肝臟不利,因本病治療時間往往較長,在需要較長時間服用時,黃藥子的劑量以不超過12克爲宜,以免造成對肝臟的損害。[14]
11.2 癭病的其他療法
11.2.1 耳針療法
內分泌、頸。毫針中強刺激,留針20min,每日1次;或撳針埋藏,每次埋針1~2日。左右耳穴輪流治療。[14]
11.2.2 穴位注射療法
腺腫局部、天突。局部常規消毒後,用5ml注射器吸取2%碘化鉀(即碘化鉀2g,注射用水100ml,苯甲醇3ml,過濾後分裝,高壓滅菌後備用),以左手拇、食兩指固定腫大腺體,向中央刺入,回抽針栓無回血時,即推入少量藥液,當出現從人迎向頰車傳導針感時,再繼續緩慢推藥。囊腫型,應抽出腺體內液後注射藥物。注完後拔針,局部壓迫1min。每次按腺體大小注入1~3ml,3日1次,6次爲1療程。[14]
11.2.3 皮膚針療法
取頸1~7旁開1寸的夾脊平行線,頸前及兩側的經脈體表循行線。先叩刺夾脊穴,再叩刺頸前及兩側體表循行線(上至頜下,下至鎖骨上緣的範圍內),按任脈、足陽明經、手陽明經、手少陽經的順序,從上而下依次叩刺,中等刺激,每日1次。[14]
11.3 醫案
閻××,女,40歲。於半年前偶然發現咽喉中有一橢圓形腫塊,逐漸增大如拇指大。自覺胸痛,項背部牽痛,轉動尤甚,性情急躁易怒。檢查:頸部可觸及拇指大小腫物,按之不痛,表面平滑,活動度良好,舌紅苔薄黃,脈弦。診斷:單純性甲狀腺腫大(痰氣鬱結型)。治療:豐隆、合谷。針用平補平瀉法,隔日1次。針治10次後,頸部略感舒適,腫塊較前稍軟。按上穴繼續治療10次,頸部腫塊漸軟,胸痛已愈。後加刺肝俞、血海,連續治療20餘次,頸部腫塊完全消失,其他兼症隨之痊癒。(中國當代鍼灸名家醫案)
12 癭病的預後
癭病的預後大多較好。癭腫小、質軟、病程短、治療及時者,多可治癒。但癭腫較大者,不容易完全消散。若腫塊堅硬、移動性差、而增長又迅速者,則預後嚴重。肝火旺盛及心肝陰虛的輕中症患者,療效較好;重症患者則陰虛火旺的各種症狀常隨病程的延長而加重和增多,在出現煩躁不安、高熱、脈疾等症狀時,爲病情危重的表現。[14]
13 癭病的預防
針對水土因素,應注意飲食調攝,是預防癭病的兩個重要方面。在容易發生癭病的地區,可經常食用海帶,及採用碘化食鹽(食鹽中加入萬分之一的碘化鈉或碘化鉀)預防。[14]最好用至青春期過後。應多食海帶、紫菜等含碘食物,發育期的青少年、妊娠和哺乳期的婦女尤應重視。
14 文獻摘錄
《諸病源候論·癭候》:“癭者,由憂恚氣結所生,亦曰飲沙水,沙隨氣入於脈,搏頸下而成之。初作與櫻核相似,而當頸下也,皮寬不急,垂捶捶然是也。恚氣結成癭者,但垂核捶捶無脈也。飲沙水成癭者,有核㿔㿔病無根、浮動在皮中。”“養生方雲:諸山水黑土中出泉流者,不可久居,常食令人作癭病,動氣增患。”
《外臺祕要·癭病方》:“小品癭病者始作與癭核相似,其癭病喜當頸下,當中央不偏兩邊也。”
《儒門事親·癭》:“夫癭囊腫悶,稽叔夜養生論雲:頸如險而癭,水土之使然也,可用人蔘化癭丹,服之則消也。又以海帶、海藻、昆布三味,皆海中之物,但得二味,投之於水甕中,常食亦可消矣。”
15 參考資料
-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956.
- ^ [2] 石學敏主編.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200-202.
- ^ [3]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85-87.
- ^ [4]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18-221.
- ^ [5]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24.
- ^ [6]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7]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438.
- ^ [8]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124.
- ^ [9]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99.
- ^ [10]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913.
- ^ [1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17.
- ^ [1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17.
- ^ [1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63.
- ^ [1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