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註解
言語二區爲頭針刺激區名。相當於頂葉的角回部。以頂骨結節後下方2釐米處爲起點,向後引平行於前後正中線的3釐米長的直線。主治命名性失語[1]。
參見頭針療法:
頭針療法又名頭皮針療法、顱針療法或頭穴療法。是針刺頭部某些特定的刺激區以治療疾病的方法。據古代醫籍記載,頭部腧穴主要治療顱腦疾患,如中風、癲狂、眩暈、頭痛等。近年,由於耳針療法的廣泛應用,有人注意探討頭皮與全身的關係,並根據頭皮與大腦皮層功能定位的空間對應關係,提出在頭皮上劃出若干刺激區,如運動區和感覺區等;也有人根據頭部經絡與全身的聯繫,擴大了頭部腧穴的應用範圍。頭皮針療法自20世紀70年代初期推廣使用已引起了國內外醫學界的重視。頭針穴位的定取,各家主張不一,其中影響較大的有兩種,一種是山西焦順發根據大腦皮層功能定位提出;一種是中國鍼灸學會根據經絡學說提出,後者已被世界衛生組織(WHO)所承認。針刺時一般取坐位或臥位。當選定施術部位後,行常規消毒,用26~28號1至2寸長的毫針進行鍼刺。針刺方向有直刺與橫刺之分。橫刺一針透2~3穴,刺激量較大,通常使用的針刺手法有兩種:一種是將針快速刺入預期深度後,迅速捻轉,每分鐘可達200次左右,指力進退相等,以期起到調和作用:一種是根據“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的原則,施以補法或瀉法。一般每日或隔日1次,10~15次爲1療程,療程間休息1周。必要時還可採用埋針法,用膠布固定針柄,埋1~3日再起針。在操作過程中,應消毒嚴格並防止出血。嬰兒由於顱骨骨縫合部的骨化不全,不宜採用頭皮針[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