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水·溼熱蘊結證

中醫診斷學 中醫內科學 中醫證名 陽水 水腫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yáng shuǐ ·shī rè yùn jié zhèng

2 英文參考

yang edema with syndrome of accumulation and binding of damp-heat[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

3 定義

陽水·溼熱蘊結證(yang edema with syndrome of accumulation and binding of damp-heat[1])是指溼熱內蘊,水溼外泛肌膚,以浮腫較劇,肌膚繃緊,腹大脹滿,胸悶煩熱,氣粗口乾大便乾結,小便短黃,舌紅,苔黃膩,脈細滑數等爲常見症的陽水證候[1]

4 陽水·溼熱蘊結證症狀

陽水·溼熱蘊結證患者遍體浮腫皮膚繃急光亮,胸脘痞悶,煩熱口渴小便短赤,或大便於結,苔黃膩,脈沉數或濡數[2]

5 證候分析

水溼之邪,鬱而化熱,或溼熱之邪壅於肌膚經隧之間,故遍身浮腫皮膚繃急光亮。由於溼熱壅滯三焦氣機升降失常,故見胸脘痞悶。若熱邪偏重者,津液被耗,故見煩渴、小便短赤,大便乾結。苔黃膩,脈沉數或濡數,均爲溼熱之徵。[2]

6 陽水·溼熱蘊結證的治療

6.1 治法

陽水·溼熱蘊結證治宜分利溼[2]

6.2 方藥治療

[2]

陽水·溼熱蘊結證可用疏鑿飲子[備註]疏鑿飲子(《世醫得效方》):商陸澤瀉赤小豆椒目木通茯苓皮大腹皮檳榔生薑羌活秦艽治療。方中羌活秦艽疏風透表,使在表之水氣從汗而疏解。以大腹皮茯苓皮生薑皮協同羌活秦艽以去肌膚之水。用澤瀉木通椒目赤小豆,協同商陸檳榔通利二便,使在裏之水邪從下而奪。疏表有利於通裏通裏有助於疏表,如此上下表裏分消走泄,使溼熱之邪得以清利,則腫勢自消。

腹滿不減,大便不,通者,可合己椒藶黃丸[備註]己椒藶黃丸(《金匱要略方論》):防己椒目葶藶子大黃,以助攻瀉之力,使水從大便而泄。

若腫勢嚴重,兼見氣喘滿,倚息不得臥,脈弦有力者,爲水在胸中,上迫於肺,肺氣不降,宜瀉肺行水,可用五苓散[備註]五苓散(《傷寒論》):桂枝白朮茯苓豬苓澤瀉五皮散[備註]五皮飲(《中藏經》)桑白皮橘皮生薑皮大腹皮茯苓皮等方合葶藶大棗瀉肺湯[備註]葶藶大棗瀉肺湯(《金匱要略方論》):葶藶子大棗,以瀉胸中之水。

溼熱久羈,亦可化燥傷陰,故有水腫傷陰並見之象。一則水溼瀦留而水腫,一則津液虧耗而口咽乾燥大便於結。當此之時,滋陰有助水邪之弊,利水又慮傷陰,治療上頗感棘手,治當兼顧,可用《傷寒論豬苓湯[備註]豬苓湯(《傷寒論》):豬苓茯苓澤瀉阿膠滑石,方中豬苓茯苓澤瀉滑石清利水邪,阿膠養陰血,共奏滋陰清熱利水之功。

溼熱之邪,下注膀胱,傷及血絡,可見尿痛、尿血等症,酌加涼血止血藥,如大小薊、白茅根等藥。

7 關於水腫

水腫(edema[2][3])爲病名[4][5]。出《黃帝內經素問·水熱穴論》。又稱水氣[5]。古代稱水、水氣水病水脹[5]。是以肌膚浮腫爲主要表現的疾病的統稱[5]患者體內水液瀦留,氾濫肌膚,引起眼瞼頭面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腫,嚴重者還可伴有胸水、腹水[5]水腫一證,是全身氣化功能障礙的一種表現,主要病變在肺、脾、腎三髒功能失調,膀胱氣化不利,發生水腫。根據臨牀表現可分爲陽水陰水兩類。感受外邪而發,發病較急,多從頭面部先腫,腫勢以腰部以上爲著,病位多在肺脾,多屬實證,爲陽水內虛者發病較緩,多從足跗先腫,腫勢以腰部以下爲劇,病位在脾腎,多爲虛證,爲陰水[5][6][6]

水腫的治療方法發汗利尿、攻逐、健脾溫腎、降濁、化瘀等。如經一般常法治療不應,或有瘀血徵象者,可參合應用活血化瘀法[6]。以上諸法,或單用,或合用,均視病情需要而選擇[6]鍼灸治療本證有一定效果,在改善症狀、增強體質、減少反覆發作等方面有較好的療效。

中醫內科的水腫可見於西醫學的心源性(如充血性心力衰竭水腫腎病性(如急慢性腎小球腎炎水腫肝病性(如肝硬化水腫內分泌失調、以及營養不良性水腫等疾患[6][6]

水腫現常分爲陽水(包括風水相搏證水溼浸漬證溼熱蘊結證等)、陰水(包括脾虛溼困證陽虛水泛證瘀水互結證等)進行辨治,詳見水腫條。

8 參考資料

  1.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2. ^ [2]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27-232.
  3. ^ [3]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4. ^ [4]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22.
  5. ^ [5]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400.
  6. ^ [6] 石學敏主編.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98-100.

治療陽水·溼熱蘊結證的穴位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