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病證名 中醫診斷學 中醫內科學 中醫學
yáng míng nǜ
陽明衄爲病證名[1]。即鼻衄[1]。《諸病源候論》卷二十九:“衄發……從秋至冬,爲陽明衄。”又名衄血、鼻瀝血[2]。
《諸病源候論》卷二十九:“腑臟有熱,熱乘血氣,血性得熱即流溢妄行,發於鼻者,爲鼻衄。”
因肺熱上壅所致者[2]。
症見鼻衄鼻幹,咳嗆少痰[2]。
治宜清胃瀉火,方用清胃散或玉女煎加減[2]。
宜清瀉肺熱,用桑丹瀉白散加減[2]。
因胃熱燻蒸所致者,有鼻衄鼻幹,兼口臭煩渴等症[2]。宜清解胃熱,用玉女煎加減[2]。
因肝火偏旺所致者,鼻衄而頭痛眩暈,目赤善怒,宜清肝瀉火,用龍膽瀉肝湯加減[2]。
陰虛於下,陽浮於上而鼻衄者,症見六脈浮大無力,兩尺尤弱[2]。宜引火歸元,潛鎮浮陽,用金匱腎氣丸加減[2]。
因肺腎陰虛所致者,鼻衄而潮熱盜汗,頭暈耳鳴,脈細數[2]。宜滋養肺腎,用知柏地黃丸加減[2]。
有因外傷所致者,宜用棉片蘸藥塞鼻止血[2]。
因熱性疾病或鼻部癌症等所致者,當先治其主要疾病[2]。
凡鼻衄皆可用棉片蘸藥入鼻內止血,亦可用蒲黃、血竭等爲末,置入鼻內止血[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