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手術步驟
9.1 1.切口
主要有以下3種,可根據骨折或病竈部位酌情選用:
(1)經胸入路:可顯露胸4~12椎體,分開膈肌腳後可顯露腰1椎體。使用前路固定者,則僅適用於胸5~12的骨折或病變。切口選擇宜經過病椎以上1~2節肋骨,如爲胸9病變則切除第7或8肋骨。
(2)經胸-腹膜後途徑:適用於胸12~腰1~2骨折。沿第10肋做切口,切口前方順延至肋緣(若需同時顯露腰3~5椎體,切口可延伸到腹直肌外緣再向下行5~6cm)。切除第10肋骨,分離其深面的腹橫肌即達到腹膜外(圖3.26.1.7.1-1)。在腹膜外向後上方鈍性分離,使腹膜後脂肪組織及腎臟等與膈肌分開。然後沿胸壁上的膈肌附着點旁1cm切開膈肌,縫扎其出血點。切開膈肌的內側弓狀韌帶,到達腰1椎體側方。緊貼椎體分離,食道、主動脈、胸導管和迷走神經均連同椎前組織一併推向前方,不必一一尋找這些結構。
(3)腎切口:適用於腰2以下病變。經第12肋骨下方或經第12肋骨牀進入腹膜後,爲良好顯露腰1椎體,必要時可切斷第11肋骨後部。在切除附着於腰1椎體的膈肌腳時,應特別注意避免撕裂膈胸膜導致氣胸。
9.2 2.病椎的顯露
(1)椎旁的分離:在胸椎椎體側方縱行切開壁層胸膜,將紗布做成“花生米”大小的紗布球,以長血管鉗夾持將椎旁疏鬆組織稍向前後分離,向前暫勿達到椎體前正中線,向後顯露出相應的肋骨頭。腰段顯露則先作腰大肌表面分離,然後可從腰大肌前緣把肌肉向後外側拉開,也可在椎體的側前方縱行分開腰大肌,在肌深面向前後分離。不可將腰大肌向前剝離,注意勿損傷肌肉深面的神經幹。在結紮節段血管之前不應作椎旁的廣泛分離,若將腰靜脈在匯入下腔靜脈處撕傷,可造成大出血。結紮節段血管之後,方可在血管深面與椎體骨膜之間、或骨膜深面分離到椎體前正中線及對側。
(2)結紮節段血管:切開壁層胸膜或牽開腰大肌後,可見到膨隆的椎間盤,而椎體相對凹陷。在椎體中部有節段血管(肋間動靜脈或腰動靜脈)緊貼椎體橫向行走。可用直角鉗經過血管束下方,在椎體側方分離血管,然後鉗夾切斷,逐一結紮。仔細處理骨折椎及上下各一個正常椎的節段血管,可以大大減少出血量。
(3)骨膜下剝離椎體:從椎體側方開始,向前後方行骨膜剝離,逐一剝離椎體骨膜,直至顯露出椎骨前方與手術側的骨面。
(4)切除椎間盤:先用長柄尖刀切開椎體上下方相鄰的椎間盤上下緣,再用髓核鉗逐步去除纖維環組織,然後用銳利刮匙切除椎體上下面軟骨板,使椎體終板骨質外露。
9.3 3.減壓
胸椎前方減壓時應先切除肋骨頭,剝離出椎體後部與椎弓根。腰椎減壓者則需向後剝離達橫突,並顯露椎間孔前緣。然後以尖嘴咬骨鉗先沿椎體前後方縱向開鑿,仔細逐漸切除椎體達椎弓根與椎體後緣,直至硬脊膜前方。椎體粉碎性骨折者,可將椎體碎骨塊取出減壓,骨塊留作植骨用。
9.4 4.椎體間嵌入植骨塊
將切取的肋骨截成合適長度的肋骨條,以10-0絲線捆綁,置於椎體的減壓糟內。或切取自體髂骨三麪皮質骨骨塊,修剪後置於缺損區內。多餘的碎骨塊可填塞於植骨條(塊)前方的缺損區內。亦可自髂骨切取三麪皮質骨植骨或將碎骨填塞於鈦網內植入椎節之間。
9.5 5.內固定
選擇合適規格的前路釘棒或釘板類固定系統,將其固定於相鄰正常的椎體側方。以Z-Plate鋼板、Ventrifox固定系統或者短節段釘棒系統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