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適應證
心臟漂浮導管檢查適用於:
1.急性心肌梗死併發症:
(2)右室梗死的診斷及指導治療;
(3)各種機械性併發症,如乳頭肌功能不全或斷裂、室間隔穿孔的鑑別診斷及指導治療。
2.多臟器或重要臟器功能不全的重症患者,如各種原因休克、嚴重外傷或大面積燒傷、急慢性心腎功能衰竭的診斷、鑑別診斷和治療。
6 準備
1.所需的設備
(1)藥品:消毒用碘伏、1%利多卡因、肝素鹽水、無菌注射器及各種搶救藥品。
(2)靜脈穿刺針和血管鞘、Swan-Ganz導管、壓力沖洗系統、壓力換能器。
(3)生理監測記錄儀、除顫器、臨時起搏器、氣管插管輔助通氣設備。
2.術前準備
(1)應向患者及家屬解釋操作目的以及可能發生的併發症,以取得配合,並簽署知情同意書。
7 方法
血流動力學監測對象主要爲危重患者,故應在有監測條件和設備的場所如冠心病監護室(CCU)、危重監護室(ICU)、或手術室等進行。對少數導管植入困難者,可在X線投視下完成。
7.1 1.方法
(1)將漂浮導管置入經頸內、鎖骨下或股靜脈穿刺置入的鞘管內,在壓力監測下推送導管。當導管尖端到達右心房時(距頸內靜脈或鎖骨下靜脈的穿刺點約10~15cm,距股靜脈穿刺點40~45cm),球囊充氣1.0~1.5ml,然後在嚴密的心電和壓力的監測下,平穩推送導管,通過三尖瓣、右心室,進入肺動脈,直到肺楔壓圖形出現。正確的肺楔壓位置應是在球囊充氣或放氣時總能見到肺動脈壓力圖形的消失和再出現,即球囊充氣時記錄到肺楔壓,球囊放氣時記錄到肺動脈壓。一般情況下,從頸內靜脈穿刺點導管進入45~50cm,或從股靜脈穿刺點導管進入65cm,則可到達肺動脈的恰當部位。確認位置正確後將導管鎖定在鞘管上,用透明膠布包扎,必要時投照X片再次確定位置。
(2)心排血量(CO)測定方法:將漂浮導管熱敏電阻外連接端與監護儀CO附件相連;在漂浮導管右房腔近端用三通連接10ml注射器和注射液的輸液管;啓動監護儀上的CO開關,並進行參數調定,待準備(ready)信號出現,用專用注射器吸入10ml室溫生理鹽水,(心衰患者可用5%葡萄糖10ml),排空氣體。按啓動(start)鍵,5s內將10ml液體快速、均勻、連續注入右心房。正確推注曲線應平滑、無切跡、上升迅速。一般需測量3次取平均值。熱稀釋法應用正確時測定結果平均變異性約4%。
7.2 2.併發症的預防及處理
(1)心律失常:常發生於置管過程中或導管從肺動脈滑脫到右心室時,尤其是高危患者如: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休克、低氧血癥、肺動脈高壓等患者容易發生。預防措施包括在推送導管過程中,當導管到達右心房時即應充盈氣囊。
(2)導管內血栓形成:見於高凝狀態,充血性心力衰竭、導管放置時間長時。處理措施爲用注射器抽出血凝塊,再用少量液體輕輕沖洗。如果不易吸出回血時應拔除導管。
(3)感染:多見於多次移動導管或病情需要而置管時間長時。預防及處理措施包括嚴格無菌操作,導管帶保護鞘,隔日局部換藥一次。一旦發生感染,立即拔除導管,並將導管頭送培養及藥敏試驗,積極抗感染治療。
(4)氣胸:見於頸內靜脈、鎖骨下靜脈穿刺,尤其易發生於合併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或呼氣末正壓給氧的患者。處理措施爲迅速從胸腔內抽出氣體;少量氣體可自行吸收,無須特殊處理。
(5)肺栓塞:由於導管持續嵌頓肺小動脈或測量嵌壓時間過長,導管內血栓形成強行沖洗等原因造成。處理包括球囊不充氣時持續出現肺楔壓圖形時應回撤導管,重新定位,X線胸片檢查導管位置;每次測定肺楔壓時間應<15s。
(6)氣囊破裂:發現氣囊破裂時禁止再充氣,可用肺動脈舒張壓估測左心功能。
(7)少見併發症有:
①肺動脈破裂:由於氣囊充盈過度、用液體充盈氣囊、導管打折及原有肺動脈高壓等造成。應注意導管不宜置入過深;儘量減少氣囊充盈次數和充盈時間;避免導管在肺動脈內打折。
②束支傳導阻滯:由於導管對傳導系統的刺激或損傷所致,一般爲良性和暫時性的。應儘量縮短在右心室內的操作時間,儘快將導管送至肺動脈。
③導管打結:由於操作時間長,反覆轉動導管所致,易發生於右房、右室擴大的患者。預防措施爲,當導管向前推送入15 cm以上仍無壓力改變時,應緩慢回撤導管後再向前送,以避免導管打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