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士

中醫學 古代醫生稱謂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xià shì

2 英文參考

corporal[朗道漢英字典]

3 註解

下士爲周代醫療工作者的一種職稱。根據醫療水平和服務對象之不同,周代將醫生分爲上、中、下土三個等級。下土的級別最低,一般只擔任瘍醫和獸醫。下士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天官冢宰》中[1]。《周禮·天官》:“醫師上士二人、下士二人、府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掌醫之政令,聚毒藥以供醫事。”鄭康成注:“醫師,衆醫之長。”醫師爲周代掌管醫療的最高官員。後世隨着時代變遷,其含義有很大的改變。近代凡醫學院畢業或具同等學歷的醫療工作者,都可稱爲醫師。如住院醫師、主治醫師[2]

4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8.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31.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