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府
《素问·金匮真言论》:“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府为阳。”②指气血汇聚之处。《素问·脉要精微论》:“夫脉者,血之府也。”《素问·经脉别论》:“毛脉合精,行气于府。”王冰注:“府,谓气之所聚处也”。③器官所在地。《素问·脉要精微论》:“腰者肾之府”,“膝者筋之府”,“骨者髓之府”。
-
治腑者治其合
出《黄帝内经素问·咳论》。指治疗六腑病症,宜取该腑的下合穴。治腑者治其合指治疗六腑病要取位在足三阳经上的六腑合穴。《黄帝内经灵枢·四时气》:“邪在府,取之合。”《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合治内府。”
-
葛哲
葛哲明代医家(1389-1461年)。昆山(今属江苏)人。家世业医,哲博览儒、医两家典籍,精读内外妇儿诸科之书,医术尤以儿科为长。曾授荆府、梁府、楚府良医诸职。曾将自己试之有效良方,分门别类,以药随之,著成《保婴集》四卷,但未见传世。弟睿(字季真),永乐(1403-1424)年间为县医学训科。
-
史载之方
《史载之方》为方书名。宋·史堪(字载之)撰。约刊于1101年以前。书中论四时正脉,运气生病,及大府泄、大府秘、小府秘、身热、身寒、头痛、腹痛等三十余种内科、妇科等病证。内容以论治和方剂为主,并结合作者临床经验。书中对疫疠病因过于强调与运气的关系,在认识上有其片面性。建国后有《宋人医方三种》本。
-
道刺
道刺即远道刺。出《针灸甲乙经》。为九刺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官针》:“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府腧也。”府腧,原指六腑在足三阳经上的下合穴,主治六腑病。从广义来看,凡头面、躯干、脏腑的病症取用四肢穴都可称远道刺。
-
匡铎
匡铎明代官吏,知医。胶州(今属山东)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进士,曾出守大名府。平时留心医药,每于公余收集验方单方,后辑成《痘疹方》一卷,大名府推官王敬民为之序。现仅日本存有刻本。
-
医学博士
医学博士古代医官职名。此为唐代地方卫生官员,又称医药博士,早在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置医学,有医药博士及学生。医学博士的职品高低与州府的大小有关:大都督府设一人,从八品上;上、中、下州各一人,皆从九品下。唐时地方的医学博士时置时废。太医署中之博士名曰医博士,一般为正八品上,主管太医署中医学教育。
-
上士
上士为周代医疗工作者的一种职称。将医师划分为上、中、下士三个等级。医师上士一般掌管医药政令,负责王臣官吏的医疗,并对中士、下士、府、史、徒等进行管理。“稽其事,制其食”。《周礼·天官》:“医师上士二人、下士二人、府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郑康成注:“医师,众医之长。”
-
颈项
颈项为人体部位名。颈之前部称颈,后部称项,合称颈项。《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大风颈项痛,刺风府”。颈项又名脖项。古人把颈部分前、后两部分。
-
施沛然
施沛然即施沛。施沛为明代医家。字沛然,号笠泽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编著有《藏府指掌图》《经穴指掌图》等书。
-
程汝清
程汝清字正子。元代新安婺源县人。宋代名医程约之后裔。善太素脉,治病神验。曾师郭统领学针灸“补泻过注法”,疾无久近,应针辄效。著《医方图说》行世。(按:道光《徽州府志》作《医药图记》)。
-
王金
王金为明代医家,字芝山,西安(今属陕西)人。年17岁时因救落水道人而授予秘术。明世宗好方术,被召,见宠,出入宫廷20年,后因医世宗病不愈而谪戍闽海,数年后徙居开封府。子继怀,亦精医药。
-
五府
五府为生理学名词。指与五脏相配的五腑,即小肠、大肠、胆、胃、膀胱。《难经·三十五难》:“小肠者,心之府。大肠者,肺之府。胆者,肝之府。胃者,脾之府。膀胱者,肾之府。”
-
穴名
穴名即腧穴的名称。《备急千金要方》:“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穴名近于木者属肝;穴名近于神者属心;穴名近于金玉者属肺;穴名近于水者属肾。是以神之所藏,亦各有所属。穴名府者,神之所集;穴名门户者,神之所出入;穴名舍宅者,神之所安;穴名所主,皆有所况,以推百方,度事皆然。”
-
谢以闻
谢以闻(1555-?年)明末医家。字克庵。杭州府于潜(今浙江临安西)人。家贫,刻苦学习,为邑痒生,后改习医,并精于医。年八十余时尚手不释卷。著有《医学要义》一书,未见刊行于世。
-
下士
根据医疗水平和服务对象之不同,周代将医生分为上、中、下土三个等级。下土的级别最低,一般只担任疡医和兽医。《周礼·天官》:“医师上士二人、下士二人、府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郑康成注:“医师,众医之长。”后世随着时代变迁,其含义有很大的改变。
-
叶镇
叶镇清代医家。字玉屏。福建延平府人,其生平欠详。参与著述《补注洗冤录集证》四卷,系对阮其新补注之《补注洗冤录集证》之增注,有残本行世。
-
指迷赋
《指迷赋》为针灸歌赋名。元·窦默撰。见《广平府志·艺文略》。赋未见,疑即《通玄指要赋》。
-
支节
概述:支节:1.四肢骨节;2.泛指穴位。四肢骨节·支节:支节指四肢骨节。支,指四肢;节,指骨节。见《黄帝内经灵枢·师传》。《黄帝内经灵枢·师传》:“身形支形者,藏府之盖也。”泛指穴位·支节:支节泛指穴位。
-
脏腑之风
脏腑之风病证名。指风邪中伤五脏六腑。《素问·风论》:“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府之风。”
-
痰癖
即痰邪癖聚于胸胁之间所致病证。《诸病源候论·癖病诸候》:“痰癖者,由饮水未散,在于胸府之间,因遇寒热之气相搏,沉滞而成痰也。痰又停聚,流移于胁肋之间,有时而痛,即谓之痰癖。”与此病相类者,另有饮癖,均属痼疾。
-
妊娠谵语
妊娠谵语病证名。《张氏医通》卷十:“妊娠谵语,为藏府热极之候,急宜童便时时灌之。不应,用生地黄黄连散清其血中之火,庶胎得安。脉实者,加酒大黄下之,下迟则伤胎也。”
-
盘肠似内钓
盘肠似内钓病证名。见《幼科发挥》。小儿盘肠气痛,表现为干啼,额上汗出。由于小儿肠府脆弱,突为寒气所搏而成。治宜利气散寒。用金钓子散加减。
-
刘应泰
刘应泰明代医家。其履贯不详。尝于鲁王府任侍医,故辑其秘传方剂,成《鲁府秘方》一书行世。
-
金坚
金坚清初医家。原名应坚,字贻周。上海(今属上海市)人。府痒生。举业之暇,兼攻医术,尤精眼科,得秘传金针法,能拨内障。著《启麟堂医方》。未见传世。年七十五岁卒。侄金德传其业。
-
十二经脉脏腑属络
十二经脉脏腑属络指十二经脉的属络关系。《灵枢·海论》日:“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是指十二经脉中的每条经脉都有其隶属和联络的脏腑,其中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
-
浮肿者治其经
浮肿者治其经为取穴法则之一。出《黄帝内经素问·咳论》。指治疗浮肿等症,宜取有关经脉五输穴中的经穴治疗。浮肿者治其经指对面部浮肿等症可取有关经脉五输中的经穴。《黄帝内经素问·咳论》:“治藏者治其俞,治府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黄帝内经太素》注:“有浮肿者,不可治络,宜疗经穴也。”
-
刘养元
刘养元即刘继芳。刘继芳为明代医家、针灸家。太平(今属安徽)人。刘继芳精于外科,四方求医的人很多。据《太平府志》载,撰有《发挥十二动脉图解》、《怪证表里因》等书,均佚。长子翱鲤承继家业,曾任太医院吏目。
-
李守道
李守道为明代针灸家。字存吾。浦城(今属福建)人。据《建宁府志》载:有人患痰痫,道令俯首,砌艾灸颅后,病愈。
-
身形
身形即身体的外表形态。为五脏六腑的外卫,通过察看身形肢节,就可测知内脏精气的盛衰,是望诊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师传》:“身形支节者,藏府之盖也,非面部之阅也。”
-
陈颐春
陈颐春即陈时荣。陈时荣为明代针灸家。字颐春。华亭(今上海松江)人。精于医理,尤妙针灸。据《松江府志》载:路遇一女昏厥,荣以布沾井水渍委中穴,刺出血,遂苏。
-
砌艾
砌艾是指堆艾于穴上,谓之砌艾。砌,堆砌。《建宁府志》:“有中痰痫症者,道(李守道)令俯首,砌艾灸颅后,唧刀圭少许,食以粥,病愈。”
-
俞山人
俞山人名字履贯不详。据《夷坚志》载:“蔡元长知开封府,患真脚气,俞为灸风市五百壮,遂愈。”
-
腑络
均指络脉之深者。叶天士称用。十二经脉脏腑属络是指十二经脉的属络关系。《黄帝内经灵枢·海论》日:“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是指十二经脉中的每条经脉都有其隶属和联络的脏腑,其中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
-
王悦之
王悦之为南北朝宋官吏。或作王悦,字少明。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宋明帝泰始(465~471)年间掌检校御府太官太医诸署。
-
历代名医蒙求
《历代名医蒙求》为医史著作。宋·周守忠著。书成于兴定十三年(1220)。该书系作者博览群书,从诸医杂说中收集大量资料编撰成的医史著作。本书上自三皇、下迄宋代,记录了202位医家的医事活动。三是部分药名考证和神话传说。195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据临安府尹家书籍铺刊本间接影印本。
-
孙相
孙相为元代医生。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元末官山西平阳府医学教授。世代业医,子思忠为明初名医,孙奉源、典科等皆继其术,曾孙孙希礼以医名世。
-
国家卫生健康委儿童血液病、恶性肿瘤专家委员会白血病专业委员会
概述:国家卫生健康委儿童血液病、恶性肿瘤专家委员会白血病专业委员会隶属于国家卫生健康委儿童血液病、恶性肿瘤专家委员会,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在2019年组建,任期3年。2023年4月换届。
-
语言蹇吃
语言蹇吃证名。即语言蹇涩。《诸病源候论·蹇吃候》:“若府藏虚损,经络受邪,亦令语言蹇吃。”详见语言蹇涩条。
-
瘀血咳嗽
瘀血咳嗽病证名。即瘀血咳、瘀血嗽。《血证论·咳嗽》:“有咳嗽侧卧一边,翻身则咳益甚者,…宜血府逐瘀汤加杏仁、五味子主之。侧卧左边者,以左边有瘀血,故不得右卧也,右卧则瘀血翻动、益加壅塞,宜加青皮、鳖甲、莪术,以去左边之瘀血。凡此瘀血咳嗽之证。”
-
治脏者治其俞
治脏者治其俞为取穴法则之一。出《黄帝内经素问·咳论》。指治疗五脏病症,宜取该经五输穴中的输穴。《黄帝内经素问·咳论》:“治藏者治其俞,治府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黄帝内经太素》杨上善注:“疗五藏咳,宜疗藏经第三输也。”张志聪集注解释作五脏背俞。
-
色鲜明
概述:色鲜明:1.面目浮肿,色呈明亮状态;面目浮肿,色呈明亮状态·色鲜明:色鲜明指面目浮肿,色呈明亮状态。《金匮要略·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色鲜明者有留饮。”水饮滞留体表所致。色泽鲜明为有胃气。
-
丘希彭
丘希彭明代医生。字商臣,邵武府(今属福建)人,其叔丘珏为当地名医,人皆赞其术超过其叔。于金元各家及《内经》等古典著作,均有深研,治病有奇效,且医德高尚。
-
钱闻礼
钱闻礼南宋医家。绍兴(1131-1162)年间任建宁府(今福建建瓯)通判。通晓医术,尤精伤寒。撰《伤寒百问歌》四卷,共九十三首。
-
李懋
李懋明代医生。字思勉,苏州府(今江苏苏州)人。与刘毓均受学于盛寅而同为名医,后征为御医。
-
肩垂背曲
肩垂背曲证名。背曲肩随的别称。《临证指南医案·肩臂背痛》:“背为阳明之府;阳明有亏,不能束筋骨、利机关;即肩垂背曲。”详见背曲肩随条。
-
庚苍
庚苍变为苍老。《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阳明所至为司杀府,为庚苍。”张景岳注:“庚,更也;苍,木化也。”
-
俯按山源
俯按山源导引功法名。方法为:用第二和第三指之端,分别伸入两鼻孔,挟住鼻中隔,轻轻揉捏。然后,叩齿数下,以手按鼻片刻。有宁心安神、醒脑及治疗之鼻疾之效。《圣济总录》:“鼻下山源,是一身之武津,真邪之府,守真者所以遏万邪。”
-
石夏丸
《朱氏集验方》卷五引鄂渚孟少师府方:组成:半夏1两(泡),滑石1两(火煅,去火毒)。主治:痰嗽。用法用量:不拘多少,白汤调下。制备方法:生姜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
脆
脆①指物品容易折断,碎裂的性质。《灵枢·五味》:“木之阴阳,尚有坚脆。”②柔弱,不壮实。《灵枢·经水》:“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府之大小……”③引申指虚弱病证。见“脆者坚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