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出血血管內止血術

手術 醫療技術名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xiāo huà dào chū xuè xuè guǎn nèi zhǐ xuè shù

2 概述

利用選擇性動脈造影時,可根據造影劑外滲來判斷出血部位。一般來講,若出血速度大於或等於0.5ml/min即可發現出血部位。80%~84%胃粘膜出血病人可經灌注血管加壓素得到控制出血複發率爲16%,應用血管栓塞治療後,其複發率明顯降低。幽門十二指腸潰瘍出血控制有效率爲35%~45%。食管賁門粘膜撕裂徵出血加壓素栓塞均有效。消化性潰瘍出血,小潰瘍出血可用加壓素,而大的穿通性潰瘍則需栓塞治療。胃腫瘤出血可用栓塞或手術治療。

小腸出血可通過灌注血管收縮劑得到控制,右半結腸出血者,可由動脈灌注加壓素得到控制,左半結腸出血者,可從靜脈灌注加壓素。腸血管結構不良、腫瘤動靜脈畸形腫瘤侵及結腸等引起的出血血管灌注血管加壓素爲臨時措施,最終仍需手術治療。

4 適應

消化道出血血管內止血術適用於:

1.上消化道出血

(2)食管賁門粘膜撕裂徵(Mallory-Weiss綜合徵

5 禁忌

休克患者血壓<11.3kPa;血紅蛋白<70g/L者。

6 準備

患者及家屬介紹治療的目的、方法和過程,取得患者的配合。

7 方法

動脈造影可通過造影劑外滲顯示出血部位,外滲來自胃右動脈時,可於腹腔動脈或肝動脈注射造影劑。若腹腔動脈造影無外滲,可行腸繫膜動脈造影,偶可顯示來自胰十二指腸分支出血。胃左動脈造影能觀察到胃糜爛部小量造影劑的外滲。

下消化道出血包括腸繫膜上、下動脈及腹腔動脈造影。急性大量便血應首先補充血容量,以防止休克,確定出血平面,即上或下消化道出血,再確定出血的部位,最後用血管加壓素或經導管栓塞,暫時或永久性控制出血下消化道出血患者首先進行腸繫膜動脈造影,導管頭應位於中結腸動脈開口平面,攝片應包括盲腸、升、橫結腸,若有造影劑外滲,則行血管加壓素灌注治療,而不行腸繫膜動脈造影。若腸繫膜動脈造影無外滲,則行腸繫膜動脈造影,攝片應包括直腸、乙狀結腸、降結腸脾區各部分。若腸繫膜上、下動脈造影均無外滲,可行腹腔動脈造影,因爲起源於腹腔乾的中結腸動脈供應橫結腸,應考慮有脾動脈瘤胰腺腫瘤侵入橫結腸的可能。

選擇性動脈造影顯示造影劑外滲後,用動脈灌注泵以30~60ml/min的速度灌注,開始以0.2μm/min的速度灌注加壓素20分鐘後,行動脈造影複查,若無外滲,導管頭固定在腹股溝部,以同樣速率持續灌注。若有外滲,則改用0.4μm/min雙倍量灌注,20分鐘後重行動脈造影,維持灌注24~48小時,若無進一步出血跡象,則停止灌注,若仍有外滲,應選用其他止血方法

8 注意事項

1.急性大量便血應首先補充血容量,以防止休克,確定出血平面,即上或下消化道出血,再確定出血的部位。

2.腸繫膜動脈灌注開始的15~20分鐘期間,病人可能有痙攣性腹痛,此爲加壓素引起的腸壁收縮所致,常在20~30分鐘內緩解。

3.在灌注過程一般不會發生新出血,若有出血,說明導管可能離開了選擇部位,應重新置管。

4.動脈內與靜脈灌注血管加壓素比較表明,胃潰瘍出血顯示靜脈灌注加壓素出血僅減少50%,而動脈灌注者可減少95%。小腸及右半結腸動脈出血者,於動脈灌注者有效,而靜脈灌注者則無效。而左半結腸出血靜脈灌注也有效,若無效時,可改用動脈灌注

5.術後應連續48小時嚴密觀察灌注效果,是否有反覆出血,在發生較大併發症時,應立即停止加壓素灌注

6.發生心臟血管心肌梗塞、嚴重心律失常高血壓)佔4%,腸缺血、腸梗死佔0.8%,腦水腫佔1%,假性動脈瘤血栓形成佔2%。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