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紫癜

中醫診斷學 中醫兒科學 中醫學 中醫病名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xiǎo ér zǐ diàn

2 英文參考

infantile purpura[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infantile purpura[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

3 疾病概述

中醫藥學名詞》(2004):小兒紫癜(infantile purpura[1])是指發生於小兒的紫癜[1]

中醫藥學名詞》(2010):小兒紫癜(infantile purpura[2])是指發生於小兒的以皮膚黏膜出現紫色瘀點瘀癍爲主要表現的疾病[3][3]

紫癜亦稱紫斑,是小兒出血性疾病中一種常見的疾病。臨牀以血液溢於皮膚、粘膜之下,出現瘀點、瘀斑,壓之不退色者爲其特徵。本病多發於學齡兒童,常見於西醫血小板減少性紫癜過敏性紫癜等疾病。

4 診斷要點

1、起病較急,紫癜反覆出現,可發生於全身各部位的皮膚、粘膜。皮疹多樣,小者如針尖樣,大者則成瘀斑或血腫,亦可融合成片。皮疹顏色初起淡紅或鮮紅,壓之不退色,數日後轉成淡紫淡青而逐漸消退。急性起病時,常伴有鼻衄齒衄便血尿血嘔吐腹痛關節腫痛等症狀

2、本病屬於血證範疇,應與溫熱病所出現的斑疹作鑑別。溫熱病發生多與四時不正之氣有關,每有傳染性,先見高熱頭痛,後見斑疹,起病急,傳變快,甚則昏迷抽搐

3、實驗室檢查:若血小板減少,出血時間延長,凝血時間正常,血塊收縮不良,抗血小板抗體測定陽性束臂試驗陽性,則提示爲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若血小板計數出血時間凝血時間和血塊收縮等均正常,則提示爲過敏性紫癜

5 辨證分析

1、紫癜發生,主要由外感邪熱脾虛氣弱、肝腎陰虧而致。外感邪熱熱毒熾盛,內伏血分,則迫血妄行;脾虛氣弱,脾不統血氣不攝血,則血不循經;肝腎陰虧,陰虛火旺,血隨火動,均使血離常道,外溢肌表而成紫癜

2、本病之辨證應首辨病情之緩急,繼辨證虛實。病發初期,病情發展較急,斑疹量多,斑色鮮紅,常見發熱面赤口渴煩躁舌紅脈數等候,此屬血熱內壅的實證。如症情發展緩慢,紫斑時現時隱,並見低熱、盜汗手足心熱舌尖紅,苔少,脈細數者,多爲陰虛火旺之侯。如病程較長,斑塊色淡,面色白光白或萎黃神疲乏力者,則爲氣血俱虛之候。

3、本病的治療總原則:血分實熱者,治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陰虛內熱者,治宜滋陰降火氣不攝血者,治宜益氣攝血;兼有血瘀者,治當兼用活血化瘀之品。

6 辨證分型

6.1 小兒紫癜·風熱擾絡證

小兒紫癜·風熱擾絡證(infantile purpura with syndrome of wind-heat disturbing collaterals[3])是指風熱之邪外感,內竄血絡,以起病較急,紫癜反覆發作,小腿及臀部爲多,顏色較鮮明,伴有瘙癢,發熱,或腹痛關節腫痛,尿血舌紅,苔薄黃,脈浮數爲常見症的小兒紫癜證候[3]

6.2 小兒紫癜·血熱傷絡證

小兒紫癜·血熱傷絡證(infantile purpura with syndrome of blood-heat injuring collaterals[3])是指內熱熾盛,熱傷血絡,以皮膚驟見青紫或鮮紫色點狀或斑塊,此起彼伏,身熱煩渴,面紅,可伴有齒衄鼻衄,甚或便血尿血舌紅絳,苔黃糙,脈數有力爲常見症的小兒紫癜證候[3]

6.3 小兒紫癜·氣不攝血證

小兒紫癜·氣不攝血證(infantile purpura with syndrome of failure of qi to keep blood[3])是指氣虛不能統攝血液血溢脈外,以發病緩慢,紫癜反覆發作,病程較長,瘀斑、瘀點顏色淡紫,面色少華,神疲氣短,食慾不振,頭暈心悸,舌淡,苔薄,脈細無力爲常見症的小兒紫癜證候[3]

6.4 小兒紫癜·陰虛火旺證

小兒紫癜·陰虛火旺證(infantile purpura with syndrome of exuberant fire due to yin deficiency[3])是指陰精虧損,虛火亢旺,以紫癜時發時止,兼鼻衄齒衄遷延不愈,或低熱,盜汗心煩少寐,大便乾燥小便黃赤舌光紅,苔少,脈細數爲常見症的小兒紫癜證候[3]

6.5 小兒紫癜·氣滯血瘀證

小兒紫癜·氣滯血瘀證(infantile purpura with syndrome of qi stagnation and blood stasis[3])是指氣機阻滯,血行瘀滯,以病程纏綿,出血反覆不止,皮膚紫癜色暗,面色晦暗腹痛劇烈,舌暗紅或紫或邊有紫斑,苔薄白,脈細澀爲常見症的小兒紫癜證候[3]

6.6 小兒紫癜·脾腎陽虛證

小兒紫癜·脾腎陽虛證(infantile purpura with syndrome of yang deficiency of spleen and kidney[3])是指脾腎陽虛,溫化無權,虛寒內生,以皮膚紫癜反覆不愈,下肢爲多,色暗淡,常見鼻衄齒衄面色蒼白無華,神疲乏力形寒肢冷,頭暈氣短納呆便溏,舌淡或有瘀點,脈沉細而弱爲常見症的小兒紫癜證候[3]

7 辨證論治

7.1 風熱傷絡

7.1.1 證見

發熱,微惡風寒,紫斑多發於四肢,以下肢及臂部爲甚,常呈對稱性分佈,斑色鮮紅,成丘疹或紅斑樣,大小不一,或融合成片,面部微浮,舌紅苔微黃,脈浮數,或伴有皮膚搔癢,噁心嘔吐腹痛便血尿血關節腫痛等證。

7.1.2 治法

疏風清熱,涼血止血

7.1.3 方藥

1、主方:銀翹散吳鞠通溫病條辨》)加減處方金銀花10克,連翹10克,牛蒡子10克,黑荊芥10克,薄荷6克(後下),赤芍10克,牡丹皮10克,生地黃15克,蟬蛻8克,白茅根20克。水煎服,每日1劑。皮膚搔癢者,加白蘚皮10克、地膚子10克。關節腫痛者,加秦艽10克、防己10克。尿血者,加大小薊各10克、旱蓮草10克。便血者,加地榆炭10克、苦蔘10克。

2、中成藥

(1)銀翹解毒片,口服,每次4片,每日2~3次。

(2)羚翹解毒片,口服,每次4片,每日2~3次。

3、單方驗方疏風止斑湯(朱大年《實用中醫兒科手冊》)處方防風6克,荊芥6克,薄荷3克(後下),山梔子6克,牡丹皮4.5克,丹蔘6克,鮮生地黃12克,白芍6克,茜草6克,茯苓10克。水煎服,每日1劑。

7.2 血熱妄行

7.2.1 證見

起病較急,皮膚紫癜大小不等,斑色鮮紅,心煩口渴發熱便祕,可見腹痛便血鼻衄齒衄尿血,血色鮮紅或紫紅。舌紅,脈細數有力。

7.2.2 治法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7.2.3 方藥

1、主方:犀角地黃湯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加減處方水牛角30克(先煎),生地黃15克,牡丹皮10克,赤芍10克,紫草10克,生石膏30克,茜草根10克,山梔10克,茅根3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2劑。尿血者,加大小薊各10克。便血者,加地榆炭、槐花炭各10克。腹痛者,加白芍10克、木香6克。便祕者,加生大黃10克(後下)。

2、中成藥

(1)牛黃清宮丸,口服,每次1/2~1丸,每日2~3次。

(2)牛黃清腦片,口服,每次2~4片,每日3次。

(3)小兒清熱解毒口服液,口服,每次5~10毫升,每日3次。

3、單方驗方:白仙消癜湯(賴天松等《臨牀方劑手冊》)處方:白蘚皮50克,血見愁30克,茜草根25克,仙鶴草50克,牡丹皮70克,地榆炭20克,生地黃炭20克,金銀花20克,丹蔘30克,叄七10克,羚羊角10克(剉細末),紫草20克。水煎2次作4次服,每日1劑。

7.3 陰虛火旺

7.3.1 證見

皮膚瘀斑時發時止,兼有鼻衄齒衄,低熱盜汗心煩不寧,手足心熱,兩顴發紅,口燥咽乾舌紅少津,脈細數。

7.3.2 治法

滋陰降火涼血止血

7.3.3 方藥

1、主方:大補陰丸朱丹溪丹溪心法》)處方生地黃15克,知母10克,牡丹皮10克,玄蔘10克,龜板20克(先煎),女貞子10克,旱蓮草10克,茜草根10克,側柏葉10克,阿膠10克(烊衝),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劑。低熱者,加鱉甲15克(先煎)、地骨皮10克。盜汗者,加五味子6克、牡蠣30克(先煎)。

2、中成藥

(1)大補陰丸,口服,每次3~6克,每日2~3次。

(2)六味地黃丸,口服,每次3~6克,每日2次。

(3)知柏地黃丸,口服,每次3~6克,每日2次。

3、單方驗方滋陰茜地湯(梁劍波《兒科百例》)處方茜草根8克,生熟地黃各10克,焦山梔黃柏知母黃芩各5克,阿膠4克,炒龜板、煅牡蠣各20克,牡丹皮地榆炭各6克,當歸3克。水煎服,每日1劑。

7.4 氣不攝血

7.4.1 證見

紫癜反覆出現,瘀點或瘀斑色較淡,病程長,面色萎黃或蒼白,神疲乏力,納差食少,頭暈心悸,或有便血。舌淡,苔薄白,脈細軟。

7.4.2 治法

補氣攝血。

7.4.3 方藥

1、主方:歸脾湯嚴用和《嚴氏濟生方》)加減處方黨蔘15克,黃芪15克,白朮10克,茯苓15克,當歸10克,熟地黃15克,阿膠10克(烊衝),芍藥10克,仙鶴草10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劑。瘀點、瘀斑多者,加血餘炭10克、茜草10克。肢冷便溏者,加熟附子10克、肉桂6克(焗)。出血多、汗出厥逆者,加人蔘10克(另煎)。

2、中成藥

(1)歸脾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2~3次。

(2)人蔘歸脾片,口服,每次4片,每日2次。

3、單方驗方:阿芪景天湯(賴天松等《臨牀方劑手冊》)處方阿膠黨蔘當歸熟地黃各10克,制首烏黃芪各12克,黃精景天叄七、槐花炭、炒白朮蓮子肉山藥各15克。水煎服,每日1劑。連服30劑爲1療程。

7.5 血瘀氣滯

7.5.1 證見

瘀斑色深而暗,時有腹痛,伴噁心嘔吐大便下血,或有關節腫痛,或有腹中積塊舌質暗紫,有瘀點,脈弦或澀。

7.5.2 治法

活血理氣,消瘀止血

7.5.3 方藥

1、主方:桃紅四物湯吳謙醫宗金鑑》)加減處方桃仁10克,紅花6克,生地黃15克,當歸10克,川芎6克,赤芍10克,牡丹皮10克,延胡索1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劑。短氣乏力者,加黨蔘10克、黃芪10克。時有腹痛者,加木香6克(後下)、枳殼6克。關節腫痛者,加桑枝10克、牛膝10克。舌質紫暗者,加乳香6克、沒藥6克。便血者,加地榆炭10克,側柏炭10克。

2、中成藥

(1)景天叄七糖漿,口服,每次10~15毫升,每日3次。

(2)活血丸,口服,每次3克,每日2次。

(3)叄七粉,口服,每次1.5~3克,每日2次。

3、單方驗方活血化瘀方(賴天松等《臨牀方劑手冊》)處方川芎5克,丹蔘赤芍雞血藤各10克,益母草5克。水煎服,每日1劑。脾胃虛弱者,加山楂麥芽陳皮白朮厚朴各10克。出血較多者,加生地黃牡丹皮各10克,小薊15克。感染明顯者,加麝香少許,山豆根10克,黃芪連翹各15克,板藍根20克,大黃5克。

7.6 其他療法

7.6.1 1、外治法

百草霜15克,龍骨30克,枯礬30克,共研爲細末,用溼棉條蘸藥塞鼻,可以止鼻衄

7.6.2 2、鍼灸療法

(1)針刺取足叄裏、曲池合谷血海等穴。適用於過敏性紫癜

(2)耳針取脾、內分泌腎上腺、肺等。適用於過敏性紫癜

7.6.3 3、飲食療

(1)花生衣紅棗湯:花生衣5~10克,紅棗10枚,黨蔘15克。水煎服,每日1劑。適用於氣不攝血紫癜

(2)紅棗生地飲紅棗10枚,生地黃30克,紫草10克,甘草10克,水煎當茶飲之。

(3)茜根水魚湯:水魚(鱉)1只,茜根10克,仙鶴草10克,調料適量。將水魚劏淨,茜根、仙鶴草煎湯去渣,入水魚燉熟,?擁髁戲 場C刻旎蚋秈?劑,連服8~10劑。適用於陰虛火旺紫癜

(4)茅根生地飲水牛角30克,生地黃15克,牡丹皮10克,白茅根15克,白糖適量。水煎服,每日1劑。適用於血熱妄行紫癜

8 參考資料

  1.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2.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3.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698.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