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麻痹後遺症

中醫病證名 鍼灸學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xiǎo ér má bì hòu yí zhèng

2 英文參考

after-effect of infantile paralysis

3 概述

小兒麻痹後遺症,西醫病名。屬中醫痿證痿躄的範圍[1]。多由風溼熱之邪內竄經絡所致,不同於一般溫邪襲肺或暑溼壅阻腸胃[1]。《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溼熱不攘,大筋軟短,小筋弛張,軟短爲拘,弛張爲痿。”臨牀表現早期類似感冒,如發熱嘔吐腹瀉[1]發生麻痹前期多有面赤,咽紅,出汗,全身肌肉疼痛拘急四肢顫震等[1]。治宜通利溼熱,祛風通絡[1]。若病毒深入,可見嗜睡昏迷,抽搦,項強喘促吞嚥困難等症[1]。治宜熄風鎮靜,或定喘降逆[1]。本病進入麻痹期,癱瘓可發於身體各部,常見於四肢,尤以下肢爲多見[1]。治宜疏風通絡,調和氣血,用獨活寄生湯加減[1]。如面部癱瘓,用牽正散加減或針刺頰車地倉合谷[1]。若此期未能恢復,日久可致肌肉萎縮關節變形等,即爲小兒麻痹後遺症,治宜補益肝腎,溫通絡脈,用虎潛丸活絡丹金剛丸[1]。並積極配合鍼灸按摩治療,上肢癱瘓肩髃肩髎曲池大椎;下肢癱瘓足三裏解溪環跳風市陽陵泉;腹肌癱瘓,取中脘梁門氣海;頸肌癱瘓,取天柱天鼎天容[1]

小兒麻痹後遺症爲病症名。又稱脊髓灰質炎後遺症。爲好發於小兒的一種急性傳染病後遺症。臨牀以受累肢體不同程度的弛緩性癱瘓爲特徵。爲脊髓灰質炎病毒侵犯脊髓前角細胞腦幹運動神經細胞而引起的相應肌組的弛緩性麻痹。本病在中醫屬“痿證”範疇,與外感時邪疫毒經絡經筋受損有關。臨牀上,癱瘓可爲單癱,半身癱,甚至腹肌、項肌、面肌肋間肌等的癱瘓,但以下肢單癱多見。初起表現爲患肢無力、鬆弛,日久則肌肉萎縮,肢體發涼、變細,骨與關節畸形及姿態異常等。[2]

小兒麻痹證,中醫認爲屬“暑溼”、“溼熱”範疇,因感受溼熱時疫之毒,由口鼻侵入肺、胃二經,流注經絡,致氣血失調筋脈肌肉失養。後期出現肢體麻痹肌肉萎縮癱瘓等症,屬於“痿證”、“瘓躄”範疇。本節重點敘述癱瘓期。

本病早期有發熱咳嗽嘔吐腹瀉頭痛,肢體疼痛,肢體癱瘓呈弛緩性,以下肢多見,或表現單癱、半身癱瘓,亦有腹肌、肋間肌、膈肌癱瘓者,病情比較嚴重。癱瘓肢體在急性症狀消失後1~2周開始慚復,6個月內恢復較爲明顯,以後恢復很慢,遺留肌肉萎縮關節變形等症。

鍼灸治療小兒麻痹後遺症弛緩性癱瘓有較好效果。

重症呼吸肌和呼吸中樞受損,應採取綜合治療揩施。

早期應與感冒和胃腸疾病鑑別。

4 小兒麻痹後遺症的治療

4.1 刺法

體針:下肢癱可取腰夾脊(1~5)、環跳殷門伏兔足三裏陽陵泉三陰交崑崙解溪等穴;上肢癱可取頸夾脊(5~7)、肩髃肩髎曲池手三裏外關合谷等穴;面肌癱可取四白頰車地倉下關牽正合谷等穴;腹肌癱可取中脘梁門天樞氣海帶脈等穴。各癱隨症配穴:抬腿困難加髀關伏兔健膝;膝屈曲加陰市健膝;膝反屈加承扶委中承山;下垂足加脛下解溪穴上3寸,脛骨外緣旁開1寸)、解溪;內翻足加崑崙丘墟糾內翻承山穴外開1寸);外翻足加陽陵泉三陰交太溪糾外翻承山穴內開1寸);舉臂困難加天宗臂臑;伸屈肘無力加肱中天泉穴下2.5寸);手內外旋困難加陽池陽溪四瀆少海;腕下垂加外關四瀆。②水針取穴參照體針,每次選2~4穴。可選用10%葡萄糖維生素B1、B12,複方當歸加蘭他敏注射液,每穴注射2~5毫升,隔日1次。除此,本病還可採用電針穴位埋線法皮膚針療法等,均可參照體針選穴。治療同時可配合功能鍛鍊,對重症畸形者可考慮採用矯形手術。[2]

治則 祛邪通絡,濡養筋脈

處方 下肢麻痹——腰夾脊 髀關 伏兔 足三裏

上肢麻痹——頸夾脊 肩 曲池 手三裏 合谷

腹肌麻痹——胸夾脊 帶脈

肺熱風池列缺溼熱陰陵泉,肝腎虛肝俞腎俞

方義 從“治痿獨取陽明”的原則。詳述

隨證配穴 腕下垂—外關,足下垂—解溪,足內翻—懸鐘,足外翻—三陰交

操作 毫針刺,補虛瀉實,每次選4~5穴,每日1次,交替使用,每次留針30min,10次爲一療程,虛者可灸。

4.2 穴位注射法

水針取穴參照體針,每次選2~4穴。可選用10%葡萄糖維生素B1、B12,複方當歸加蘭他敏注射液,每穴注射2~5毫升,隔日1次。除此,本病還可採用電針穴位埋線法皮膚針療法等,均可參照體針選穴。治療同時可配合功能鍛鍊,對重症畸形者可考慮採用矯形手術。[2]

選穴 參照刺灸法穴位

方法 維生素B1維生素B12;或胞二磷膽鹼注射液,每穴注射0.5ml,每日1次或隔日1次,10次爲一療程。

4.3 電針法

選穴 參照刺灸法穴位

方法 針刺得氣後接通電療機,選好波型,調好電量,每次4~6穴,每日1次,每次留針30min,10次爲一療程。

5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66.
  2. ^ [2]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2.

治療小兒麻痹後遺症的穴位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